從中秋節的歷史淵源,看傳說寓意,品民族特色
篇一
唐玄宗李隆基,根據記載開元17年,宰相源乾曜和張說聯名上奏折《請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八月初五正是唐玄宗的生日,開元盛世,唐朝最鼎盛的時期,希望皇上可以將這天定為節日,以慶祝自己的生日,也正是因為這個華麗的馬*深得皇帝的心意,此后,唐玄宗的生日便成了舉國歡慶的千秋節,大赦天下,大擺筵席,象征自己的唐朝盛世千秋萬代。元寶7年,唐玄宗認為這名字不好,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那時日本來唐朝進貢,認為這個節日好,便也將這個節日帶到日本,天皇生日就沿用天長節的名稱。元寶15年,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繼位,也就是唐肅宗
唐肅宗為了效仿唐玄宗,將自己的生日也就是九月初三定為地平節,大擺筵席,大赦天下,舉國歡慶,但是由于安史之亂的原因,使得唐朝早已失去原有的光輝盛世,兩個節日對于那時唐朝已無力維持,于是就將兩個節日合并定為八月十五為天長節。直到公元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
即位后,改國號為宋,雖說那時唐朝已經覆滅,但八月十五這天老百姓依然過著天長節,這對于趙匡胤來說這是之前皇帝的節日,如何能在我這里過得,但是民心所向,不能違背,于是就將天長節命名中秋節,中秋節也是由此而來。北宋時期,蘇東坡寫過一首詩詞《水調歌頭》
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中秋之際,蘇東坡喝醉酒寫下的這首詩詞,并且懷念自己弟弟蘇轍的心情,自此,中秋也寓意著對家人的思念,更寓意著家人的團圓,因此,中秋節官方也是給了三天假日,讓大家可以和家人聚聚。那么為何中秋節要吃月餅?月餅和中秋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篇二
關于中秋吃月餅就有這樣的一個傳說"月餅起義",始于元代,那時中原百姓都不滿元朝的殘酷統治,為了*元朝的殘暴統治,并聯絡各地一起起義,朱元璋與劉伯溫就想出將起義的指令藏在月餅里,在發到各路義士手中,并約定在八月十五晚共同舉世。當然這也只是傳說,但是明代確實在餅食的文化上做的很到位制作餅食的工藝也是五花八門,根據明朝文獻《熙朝樂事》和《宛署雜記》中都提到了月餅,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難理解,月餅在全國范圍作為中秋節的節日食物,可以肯定是從明朝開始的,而后也一直傳承至今。
篇三
在唐代,人們除了吃月餅外,還有燃燈,觀潮,熬夜等習俗,到了宋朝,中秋節是個很隆重的節日。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即使是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菜,歡度中秋。
到了明代,中秋節又成了婦女歸寧節、團圓節。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探親,但是當天必須返回夫家,不能在娘家留宿。隨著朝代的更替,到了清朝,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入夜,當月亮初升,家家院內設一小桌,上陳蘋果、柿子、石榴、棗、梨,稱之為“五色果供”。中置儲藏多日的西瓜一個,瓜前豎立一月餅,兩旁各擺熟毛豆角一盤。
由此可見,古人的中秋節過的隆重而又有味,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發達,手機族越來越多,回家過中秋很多人都不愿意放下手機,所以覺得中秋節除了放假外也沒什么特別的。所以大家趁著這個中秋團圓的好機會,多于家人聊聊天,一塊坐著喝喝茶,這何嘗不是一種“孝”呢?
《從中秋節的歷史淵源,看傳說寓意,品民族特色》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