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化:與西方人交談時的“八不問”
隨著中國走向國際化,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交際會越來越普遍,了解西方文化禮儀,了解那些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為并掌握和得體的應(yīng)用它們,是非常重用的。中國的禮節(jié)與西方的禮節(jié)有時相差很大。例如,在迎接遠(yuǎn)方來客時,我們常以”你一路上辛苦啦!”表示慰問,可是,如果用”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這一語法上正確的英語,來迎接英語國家的客人,他們聽起來回覺得很不自然,因為這種場合下他們使用的寒暄語往往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這樣令人愉快的語句。有些問候在中國是合乎禮節(jié)的,而在西方是不被采用的。在西方工業(yè)國家,人們大部分住在城市,彼此不相識,甚至在鄉(xiāng)村之間很陌生,再加上英美等國家強調(diào)個人價值(Individualism)至高無上,所以寒暄時不喜歡被問及年齡及婚姻狀況,更不喜歡被問及收入情況。問候方式常常是中性、抽象的打招呼(Goodmorning/afternoon/day),或者是談?wù)撚嘘P(guān)天氣或一些熱門賽事之類。如果比了解文化差異就會造成以上語言選擇上的失誤,就會出現(xiàn)把中文禮貌禮貌用語套用到英文中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中文式的英語。因此,和西方人交談時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問候禮儀方式。
一、西方文化禮儀之“稱謂禮儀”西方人姓名排列正好跟我們相反,前面是名,后面是姓氏。
在國際交往中,一般對男士稱“Mr.”,對女士則視其結(jié)婚與否進行稱呼,未婚的稱“Miss”,已婚的則應(yīng)稱“Mrs”。對那些在社會上較有地位的人,如法官(Judge)、教授(Professor)、醫(yī)生(Doctor)、政府高級官員如參議員(Senator)、軍官如將軍(General)、上尉(Capital)和宗教人士如主教(Bishop)等,可將其姓名連同職業(yè)一起稱呼,如“DoctorJack”,“ProfessorWhite”,也可只稱呼其職業(yè)名稱,如“Mr.Judge”,“Mr.Lawyer”。相比之下,美國人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就比較隨便。通常只招呼一聲,哪怕是第一次見面也不一定握手,還可直呼對方的名字表示親熱。但在正式場合,人們就要講究禮儀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從來不用行政職務(wù),如:局長、經(jīng)理、校長等頭銜稱呼別人。
二、西方文化禮儀之“介紹禮儀”在國際交往場合,如想結(jié)識朋友,一般應(yīng)有第三者介紹。
如當(dāng)時不具備這種條件而你又確實想結(jié)交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作自我介紹,但介紹完后不可先伸手,也不可問對方達(dá)的名字。對方若不作自我介紹,你可道聲謝離開,這在西方并不算失禮。用句型“Thisis╳╳╳andthisis╳╳╳”介紹兩人認(rèn)識時,要先把男士給女士,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老的,先把職位低的介紹給職位高的。同性之間,介紹完畢后應(yīng)先伸手相握,可以說“很高興認(rèn)識你”(Nice to meet you!)。沒必要說“久仰”或“希望以后常聯(lián)系”之類的話。有些國家會將常聯(lián)系理解為有事要相求與他。
三、西方文化禮儀之“交談禮儀”與人交談,莫問私事。
在西方,人們的確一切行為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nèi)粘=徽劜簧婕皞€人私事。有些問題是他們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問價錢。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問“你從哪里來?”或“去哪兒啊?”在我國,老年人受到尊敬,但在美國卻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因此在美國,老年人不喜歡別人恭維他們的年齡。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兩人談話時,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為宜。不得已和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兒嗎?(May I sit here?)”,得到別人允許后再坐下。禮貌用語多多益善。美國人講話嘴很甜,他們對好聽的話從不吝嗇,長令聽者心舒意暢。的確,在美國“Please”、“Thankyou”、“I\'msorry”、“Exeuseme”之類的話隨處可聞。
隨著中國走向國際化,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交際會越來越普遍,了解西方文化禮儀,了解那些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為并掌握和得體的應(yīng)用它們,是非常重用的。中國的禮節(jié)與西方的禮節(jié)有時相差很大。例如,在迎接遠(yuǎn)方來客時,我們常以”你一路上辛苦啦!”表示慰問,可是,如果用”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這一語法上正確的英語,來迎接英語國家的客人,他們聽起來回覺得很不自然,因為這種場合下他們使用的寒暄語往往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這樣令人愉快的語句。有些問候在中國是合乎禮節(jié)的,而在西方是不被采用的。在西方工業(yè)國家,人們大部分住在城市,彼此不相識,甚至在鄉(xiāng)村之間很陌生,再加上英美等國家強調(diào)個人價值(Individualism)至高無上,所以寒暄時不喜歡被問及年齡及婚姻狀況,更不喜歡被問及收入情況。問候方式常常是中性、抽象的打招呼(Goodmorning/afternoon/day),或者是談?wù)撚嘘P(guān)天氣或一些熱門賽事之類。如果比了解文化差異就會造成以上語言選擇上的失誤,就會出現(xiàn)把中文禮貌禮貌用語套用到英文中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中文式的英語。因此,和西方人交談時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問候禮儀方式。
一、西方文化禮儀之“稱謂禮儀”西方人姓名排列正好跟我們相反,前面是名,后面是姓氏。
在國際交往中,一般對男士稱“Mr.”,對女士則視其結(jié)婚與否進行稱呼,未婚的稱“Miss”,已婚的則應(yīng)稱“Mrs”。對那些在社會上較有地位的人,如法官(Judge)、教授(Professor)、醫(yī)生(Doctor)、政府高級官員如參議員(Senator)、軍官如將軍(General)、上尉(Capital)和宗教人士如主教(Bishop)等,可將其姓名連同職業(yè)一起稱呼,如“DoctorJack”,“ProfessorWhite”,也可只稱呼其職業(yè)名稱,如“Mr.Judge”,“Mr.Lawyer”。相比之下,美國人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就比較隨便。通常只招呼一聲,哪怕是第一次見面也不一定握手,還可直呼對方的名字表示親熱。但在正式場合,人們就要講究禮儀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從來不用行政職務(wù),如:局長、經(jīng)理、校長等頭銜稱呼別人。
二、西方文化禮儀之“介紹禮儀”在國際交往場合,如想結(jié)識朋友,一般應(yīng)有第三者介紹。
如當(dāng)時不具備這種條件而你又確實想結(jié)交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作自我介紹,但介紹完后不可先伸手,也不可問對方達(dá)的名字。對方若不作自我介紹,你可道聲謝離開,這在西方并不算失禮。用句型“Thisis╳╳╳andthisis╳╳╳”介紹兩人認(rèn)識時,要先把男士給女士,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老的,先把職位低的介紹給職位高的。同性之間,介紹完畢后應(yīng)先伸手相握,可以說“很高興認(rèn)識你”(Nice to meet you!)。沒必要說“久仰”或“希望以后常聯(lián)系”之類的話。有些國家會將常聯(lián)系理解為有事要相求與他。
三、西方文化禮儀之“交談禮儀”與人交談,莫問私事。
在西方,人們的確一切行為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nèi)粘=徽劜簧婕皞€人私事。有些問題是他們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問價錢。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問“你從哪里來?”或“去哪兒啊?”在我國,老年人受到尊敬,但在美國卻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因此在美國,老年人不喜歡別人恭維他們的年齡。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兩人談話時,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為宜。不得已和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兒嗎?(May I sit here?)”,得到別人允許后再坐下。禮貌用語多多益善。美國人講話嘴很甜,他們對好聽的話從不吝嗇,長令聽者心舒意暢。的確,在美國“Please”、“Thankyou”、“I\'msorry”、“Exeuseme”之類的話隨處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