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小妙招,讓班級管理“活”起來
我今天的分享想從幾幅圖說起。還記得自己剛走上班主任崗位時的狀態是這樣的:焦慮——崩潰——大哭。我會想:學生吵鬧怎么辦?學生不學習怎么辦?我能夠贏得家長的信任嗎?我能夠得到同學的喜歡嗎? ......
一連串的問題在我心里不斷冒出來。
可當了班主任后,我用我的認真、用心、智慧把班級帶的很不錯,于是收獲了下面一幅圖:信心、自信、優雅、美麗……
從此,在班主任工作崗位上,我立志要做一位優雅從容的班主任;要做善知、善思、善行的班主任。于是,開啟了我的班級管理探索之路。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評價小妙招,讓班級管理“活”起來。
陶行知先生說:“活的教育,就是要想方設法去激活學生的活力。”
班級評價是班級管理的重要驅動力,評價機制的有效實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身情況,還可以激發他們的自我動力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利用評價讓班級管理“活”起來?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我覺得小學階段,習慣的養成和興趣的激發至關重要。因此,我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班級的評價體系。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班級評價體系。
01
共同商議,建立基本框架
班級評價體系不僅要結合學校育人方針,還要與各科教師、學生、家長們共同商議,從而建立基本框架。
我們班的評價內容有: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自我管理、文明禮儀、班級責任,這七個方面。
02
結合實際,制定評價方式
如何才能建立一套系統的評價制度,既能客觀準確又很有說服力,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呢?我們班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
如針對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我們班的定性評價小妙招,我總結為:一對、二書、三券。
一對就是師徒結對。學生學習能力有強弱,如何發揮優秀學生的“幫扶帶”?于是,根據學情讓學生進行師徒結對。為了讓結對有儀式感和責任感,我們會在師徒結對協議書上,寫上共識、職責、學期目標等內容,然后簽名承諾并加按手印。
其次,我們會建立師徒結對檔案表。每周師徒一起保管檔案表,互相評價,互相監督,互相成長。
二書就是挑戰書和應戰書。為了讓學習有競爭感,班級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班級同學可以發起挑戰,對方答應極為打擂臺。贏的一方會得到相應的加分或者班幣獎勵。可以是徒弟跟徒弟的挑戰,可以是師父跟師父的挑戰,也可以是徒弟挑戰師父。
三券就是印有各種字樣功能的券。學習進步或者優秀者可以享受抽取獎券的待遇。如可以設置:午餐免排隊券、換座位券、萬能券、小小助理券、班干部體驗券、游戲流量卡券……每張券上都有使用說明等。
這種評價方式能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和做到自我管理。
第二種方式就是定量評價(量化評價)。這里依然跟大家分享三種:一章、二幣、三花。
一章就是港灣章。小學生需要可視化的表揚和獎勵,蓋章是班級評價第一步,也是一個需要付出、不斷積累的過程。我們會根據學校的logo來定制屬于自己班級的特色章。港灣章的實行主要是在中低年級。
港灣章的獎勵維度。有個人化獎勵、小組性獎勵、全班性獎勵。如個人入座即讀、樂于分享、文明守紀等可獲靜讀之星章、文明守紀章等;小組合作讀拼音或者挑戰背誦等,可獲得最佳表現小組,每人一個港灣章;又或者全班20秒有序排隊、安靜午餐、安靜聽故事10分鐘,可獲得班級性慶祝活動等。
港灣章的日常運行我們遵循遞級的方法。
根據兒童心理學原理,一開始讓學生對獎勵產生“可得性”,但獎勵又要有梯度,于是設置了表揚卡,各科老師表揚10次,即可獲得港灣章一個。港灣章的積累需要表揚卡的積累,這樣就實現了“延遲滿足”,使孩子更有動力,既不會有“一步登天”的情況,也不會存在“蝸牛散步”式的漫長過程,根據孩子們的心理特征來設置評價梯度。
又如平時的教學管理也可納入到評比中。通過每天的閱讀存折積累港灣章,這樣的港灣章獎勵增強了參與感,得到了學生的認同,也強化了管理制度,催生了學生的好習慣。
二幣就是班幣。評價是動態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實行。到了高年級,我們的評價制度進行了升級,從原來的港灣章變成了班幣。
班幣這個東西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我們在設計時是融合了班級文化。
班幣的正面,銀行為前海港灣學校追光少年班,左邊為我們的班徽圖案,右邊寫著班幣二字。右下角為我們的班級目標做最好的自己。
班幣的反面,以班級文化的圖片作為背景。標明了使用須知:
1.班幣不做現金使用。
2.班幣可在規定時間內在班內兌換制定東西。
3.班幣兌換時不設找零。
4.班幣丟失不補。
5.任何人不得涂改,偽造,撕毀班幣。右下角寫上班級專屬字樣。
如何讓班幣發揮最大效度,這是關鍵所在。因此,也催生了我一系列的智慧。
1.制定規則,獎罰分明。在我們班,班規是我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因此,班幣的獎罰自然也是。我們約定在紀律、衛生、學習上受到老師或班干部表揚一次(口頭和書面均可)得一元班幣;違反相關班規,諸如擾亂紀律、座位下有垃圾、不按時上交作業等則扣一元班幣。全班同學在此規則上按下手印,視為同意。獎罰分明,讓班幣獲得更神圣。
2.科任聯動,協同育人。除了有制度加持,我還聯動科任老師,一起利用班幣協同育人。不僅在我的班級管理中,我的語文課上使用班幣,各科老師在管理中根據各科規則使用班幣。
3.班級銀行,給予機會。有了獎懲制度后,問題也隨即而來。優秀的孩子錢包逐漸“鼓”起來了,一些落后的孩子卻被扣到入不敷出。如何不打擊他們的自信,讓他們依然保持對班幣的熱愛,激發他們努力掙班幣的“動力”呢?
于是我們班成立了班級銀行。模仿現實生活中的銀行,招聘工作人員(主要是出納和會計,當然還有我這個“行長”啦!)負責同學們的存、取錢以及利息結算等工作。一個小小的改變,讓優秀的孩子更積極,可以賺取存款拿利息;讓暫時落后的孩子也相信,只要努力“貸款”也能總能還清而且會“東山再起”。班級銀行,讓每個孩子都動力十足。
4.活動狂歡,激發期待。要想班幣保持它更大的魅力,還必須讓他們感受到班幣帶給他們的成就感和價值感。因此,每學期不重樣的班幣兌換活動必須跟上。我們會進行中期的班級超市兌換活動和期末的班級大狂歡兌換活動。
班級超市我們一般會采購文具和學習用品,并附上相應價格讓孩子兌換。
期末大狂歡兌換活動是每學期同學們最期待的班級盛世。我們會聯動家委以及家長們,進行活動的策劃。至今,我們舉辦了“我用班幣來養家——蔬菜兌換活動”“生活超市拍賣會”“繽紛美食節”“淘寶節”等多屆班幣兌換活動。
例如“我用班幣來養家——蔬菜兌換活動”,我指向于孩子們的勞動教育。期末,我們家委會采購一大批蔬菜進班級,開展蔬菜換購活動。同學們買完蔬菜后好有一項很重要的鍛煉——廚藝大比拼。
回家后,我請孩子把自己采購的蔬菜變成餐桌菜,然后發成品到班級群。從色香味等各方面來對他們的廚藝進行評價。
有的孩子,買了黃瓜,切片擺盤,造型獨特,獲得家長們的連連點贊;有的孩子,買了番茄和雞蛋,做了家常菜番茄炒雞蛋,獲得了家長們的認可;有的孩子買了蘿卜,回家后添加排骨,做成了美味的蘿卜排骨湯,有家長在群里和朋友圈曬出了自家餐桌上的“三菜一湯”圖片……
這樣的班幣兌換活動,不僅增加了同學們的成就感也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溫暖了家人。
班幣這個定性評價最重要的是指向于育人。我發現每次的班幣結算,孩子們都會互相攀比,都會無形中刺激著學生內心,暗暗發誓要多賺錢;有了班幣的刺激孩子們學習積極了,連平時最怕寫的作文,只要多寫多得,大家都寫得不亦樂乎。
一系列的活動還無形中培養了孩子們的設計意識、財商意識等。
三花就是針對小組評價的小紅花。每一周每一小組都有固定的三朵小紅花。
根據紀律、衛生、學習等進行相應的加減。每周班會課進行統計,得花最多的小組獲得“萬能獎勵卡”。
以上是我們班比較成功的評價方式與大家分享。同時評價還要多元化。
03
多元評價,促進行為內化
評價者多元化,既有自評,也有他評(包括同學評、教師評、家長評)。
1.自我評價,學會反省
學生犯了錯怎么辦?請完成自我反思表:寫自我反思的原因;這件事的起因和經過;這件事我希望采取以下措施解決;下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會這樣做;本次犯錯愿意接受的懲罰;我的責任和改進計劃。
2.同伴評價,互相監督
班級作業老收不齊怎么辦?改大組收作業為4人小組收作業。分工明確,互相監督。每周五進行一次以小組為單位的互評,開展表揚和批評,發現問題,共同進步。學生在互評中,逐步學會評價他人、欣賞他人,學會傾聽與贊美,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有助于營造班集體團結向上的氛圍。
3.家校評價,協同育人。
學生周末完成作業質量差,怎么辦?每周五發放在校反饋表,每周一收在家反饋表,根據評價,了解表現。堅持共同目標,保持共同進步。
04
注意評價事項,有效助力成長
1.及時評價,注重細節
評價要注意及時性,而且評價要具體。無論是面對面評價,還是在他人面前評價,都要注重細節,評價到某個點,這樣學生才會有方向意識。
2.言出必行,兌現承諾
要做班級管理大師,必須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所以承諾兌換的東西一定要在自己承受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