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命題解析和升格指導
一、真題再現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審題指導:
本材料分為兩層,第一層列舉了共產黨百年征程中孕育出的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第二層指出這些優秀的文化精神對當代青年成長和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啟發考生思考個人成長與黨和國家發展前途、命運之間的密切關系,鼓勵青年在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面前,積極獻身祖國,建功立業,用青春書寫祖國華章,用熱情續寫百年偉業的輝煌。
“……學生容易忽略甚至脫離材料,任意發散。”一一這確實是我們作文訓練中的痛點,材料立足于傳承紅色文化和時代精神,激勵當代青年勇擔時代責任,肩負歷史使命。而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要求學生寫作應具有一定的思辨意識,能明確“可為”與“有為”之間的辯證關系。
結合材料,“可為”是無數革命先輩篳路藍縷,在百年發展歷程中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開辟出的中國道路,“可為”是當前有利于青年發展的社會環境、時代機遇,是青年成長和奮斗的沃土。“有為”是中國青年當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在新時代繼承先輩遺志,傳承先輩精神,志存高遠,求真務實,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繼續奮斗。
以此為題,一者提醒考生飲水思源,理解“可為”時代的來之不易;二者繼往開來,激勵考生抓住“可為”時代的機遇,摒棄“無為”的思想,爭做“有為”青年。
……鼓勵青年在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面前,積極獻身祖國,建功立業,用青春書寫祖國華章,用熱情續寫百年偉業的輝煌。
(也書寫屬于學生自己的富有青春激情的人生華章)
三、立意關鍵
本次高考作文既有限制性,又有開放性,在結合材料的基礎上規定了作文主題,盡可能地規避考生因材料的局限思考得過于寬泛,寫作假大空,或者無從下筆,無話可說的問題。
但本次作文要能寫得深刻,考生首先必須讀懂材料內涵,進而思考材料與作文主題之間的關系。若考生拋棄材料,直接從作文主題要求切入,則很容易被判定為宿構或套作。
材料以文化育人,文化精神是思考的核心,讀懂那些作品篇名、人名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寫作內容就可以豐富多樣,如:五四青年的愛國進取,雷鋒的無私奉獻,楊靖宇的鐵骨忠魂,錢學森的探索創造……
這些寶貴的文化精神正是新時代青年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基石。而寫作主題則融入了歷史使命與青年理想、社會責任的相互關系這類宏大命題。
因此,本次作文立意的關鍵在于能辯證地思考“可為”與“有為”的關系,并在論述之中融入對新時代青年成長、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受黨的文化洗禮和精神滋養的思考,表達對黨的景仰,傳承紅色文化精神。
四、立意參考:
時代大有“可為”,更要實有作為
在“可為”時代,做“有為”青年
生逢其時,我們當有作為
勇立潮頭敢為先,風起正是揚帆時
“神州長風九萬里,青春奮發正當時”
五、寫作思路指導
全國卷作文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結合材料”寫作。材料主要內容指出新時代青年的成長和前途受黨的文化精神的滋養,黨和國家為新時代青年發展創造了機遇,提供了平臺。“可為”時代是青年“有為”的土壤,青年積極作為又可以為下一代青年創造更光明的“可為”時代,如此中華民族定能百代輝煌。
因此,考生面對這樣具有思辨性的新材料作文,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進行寫作。首先,引論部分可以從當前的社會大環境讓青年大有可為及其原因說起,表達對可為時代的認識。這需要考生借助材料中共產黨百年征程傳承下來的光榮傳統適當發散,闡明看法。
其次,本論部分應明確“可為”之責任,與“有為”之擔當的關系,結合材料論述新時代青年應當傳承紅色文化精神,立志有所作為,尤其是明確而具體地指出應如何“有為”,本部分的論證應當盡可能地充實一些。
最后,結論部分可以結合當下實際,對青少年沉迷網絡世界,盲目崇拜娛樂明星,以及受“躺平”“喪文化”等消極思想的影響,安于現狀,耽于享樂,喪失斗志,“無為”而活等現象進行深刻反思,使文章立意更有深度和現實針對性。
六、學生作文及修改意見
生逢盛世,我們大有可為
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學校 高2023屆4班 虎玉嬌
千年文化積淀,百年浴血征程。曾經,翻山越嶺,壯士出征。一路高歌,蕩氣回腸。血染疆場九萬里,赤紅了河岸。而今,“嫦娥”飛天,“九章”面世。江河澎湃,風云激蕩。筆落山河三千丈,歲月里他們的故事,余韻悠長。是他們,一腔赤誠不懼山高水長。是他們,一身熱血換來盛世安康。前有榜樣,吾輩當自強。時代正可為,昂首傲風浪。
【開篇部分縱古論今,高度概括了共產黨的發展壯大與國家的發展的關系。筆力雄健,文采斐然,卻過于含蓄。起筆太高昂,反而有失重之感。】
先輩的熱血創造時代的“可為”,青年的奮斗延續時代的生命。
今日之中國,今日之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遠非昔日可比。為什么?關鍵在于青年。君可見林則徐虎門銷煙,睜眼看世界;君可見陳獨秀解放思想,喚醒新青年。從中國共產黨誕生開篇,闖過鐵馬冰河,烽火狼煙,一步步崛起,到如今的齊心協力,脫貧攻堅。是青年人,始終與時代并肩。過去,他們改變了落后的舊中國,為當下的一批有夢想,敢擔當的新青年創造著豐富的機會,一展宏圖。如今,江潮翻涌,國強則強少年。青年們當以黨的精神為指引,秉承先輩遺志,用青春接棒,以熱愛與奮斗續寫榮光。
【本論部分先論時代“可為”的原因——共產黨為新時代青年創造了發展的條件。考生在此思考材料與主題“可為”的關系,有一定的邏輯,但并未能在此深入論述,便提出青年當有為就顯得有些突兀。時代可為的原因,除了先輩開辟的道路,青年不可辜負之外,還有新時代國家和民族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青年在國家和民族發展中的地位……這樣之后,再點出青年的責任,才能更有說服力。】
青年“有為”,得益于文化的滋養,亦離不開遠大的志向和深厚的情懷。
北宋大家張載有“橫渠四句”流傳至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見,青年自古就懷揣宏大的理想。理想是青年成就“有為”的必要前提。責任催促著理想,情懷滋養著理想。正是那一份對文化的珍視,對祖國的熱愛,無形之中,給予青少年力量。傳承文化,當仁不讓。為國為民,萬死不辭。正千古絕學瀕臨消亡而無人問津之際,何以視若無睹?當國家尊嚴受到挑戰之時,何以龜縮退讓?值風華正茂,朝氣蓬勃之年,何以虛度光陰?樹高千尺,根扎沃土。少年強則國強。青年有作為,國家才有希望。
【本段應該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可為”是時代的機遇與挑戰,而“有為”則是青年理想與實干的具體體現。如何才能真正“有為”?根據作文要求,可以從共產黨的光榮傳統中汲取智慧與美德,這可以是文段中的遠大志向和深厚情懷,也可以是材料中節日、歌曲、人名等背后滲透出的文化精神,如忠誠愛國,無私奉獻,鉆研實干……考生應當補充出具體的論據,論證青年“有為”可以從共產黨的優秀文化和光榮傳統中汲取力量,傳承精神。】
然而既存有為,必然就有無為。無為不可取,“佛系”不應成為無所事事的借口。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新興文化多姿多彩,不斷進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長征精神,創新精神等如醴泉滋養著少年,蕩滌心靈。而喪文化,“躺平”等放縱無度,自暴自棄的說法則如病毒侵襲般,不斷抽芽,瘋狂生長,歪曲著青少年的觀念,撕扯青少年的夢想。所謂的“佛系”“超脫”從不是頹靡不振,虛擲年華時自我安慰的借口。然而這種現象能日漸風靡,這樣的文化能大受追捧,靠得又是什么?個中緣由,值得我們深思。但無論如何,流光不過一瞬,朝暮只在一夕。切莫沉湎于喪文化,空耗了青春,應當走出陰霾,笑看人生。
【本段以“無為”的消極思想腐蝕青年身心為例,論述其危害,與前文形成對比論證,很有針對性和說服力。除了“無為”還有部分耽于享樂,精致利己,喪失國家認同等危險言論和行為,當代青年也應該警惕。總之,這一部分的反例是文章走向深入的關鍵,可以更豐富一些。】
盛世安寧,青年人雖不必上馬定乾坤,卻可提筆安天下。在這偉大的時代,敢做敢想,探索創新,銳意進取,前仆后繼,繼往開來,是青年人的責任和擔當。生而逢時,大有可為,更當存“有為”,去“無為”,拼搏不息。俯瞰,山河正錦繡。昂首,少年正青春。
【本文結尾部分簡潔有力,能以凝練優美的語言突出文章的中心。若能與首段形成呼應,會讓文章更圓融,結構更精巧。】
根據老師的要求,學生進行了第三次修改,文章如下:
生逢盛世,我們大有可為
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學校 高2023屆4班 虎玉嬌
千年文化積淀,百年浴血征程。內憂外患之時,有一群青年振臂高呼,喚醒國人;白色恐怖彌漫,他們壯士出征,翻山越嶺……從一葦紅船起程,一路坎坷,一路高歌,哪怕血染疆場九萬里,赤紅了河岸,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城樓升起。而今,“嫦娥”飛天,“天眼”望遠,“九章”面世……是他們,一腔赤誠不懼山高水長,是他們,一身熱血換來盛世安康。歷史的塵囂漸漸遠去,少年的青春熠熠發光。前有榜樣,吾輩當自強。生而逢時,何不斗風浪?
先輩的熱血創造時代的“可為”,青年的奮斗延續時代的生命。
今日之中國,今日之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遠非昔日可比。為什么?關鍵在于青年。君可見林則徐虎門銷煙,睜眼看世界;君可見陳獨秀解放思想,喚醒新青年。從中國共產黨誕生開篇,闖過鐵馬冰河,烽火狼煙,步步崛起,到如今的齊心協力,脫貧攻堅。跨越百年,是青年人,始終與時代并肩。過去,他們改變了落后的舊中國,為當下的一批有夢想,敢擔當的新青年創造了一展宏圖的機遇。如今,江潮翻涌,我們的祖國仍然處于風口浪尖:病毒肆虐引起人類災難,暗流涌動翻覆國際波瀾,反動分子氣焰囂張,社會秩序尤待改善.....少年強則國強,若無繁盛之國,何來太平之家?而青年,作為一個國家的中堅力量,作為民族復興的主力軍,更當以先輩精神為指引,秉承先輩遺志,用青春接棒,以熱愛與奮斗續寫榮光。
青年“有為”,得益于文化的滋養,亦離不開遠大的志向和深厚的情懷。
手捧《紅巖》,品味陣陣書香,鐵骨錚錚報國無悔的英雄故事在耳畔回蕩。吟誦詩詞,高唱國歌,愈挫愈勇,力挽狂瀾,歌聲自肺腑鳴響。正是這一份文化的滋養,讓一代代的青年兒女不斷增強力量。當下,正值我國建設的黃金時期。青年要做大事,不僅得立下鴻鵠之志,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闖勁,還需要有精益求精,探索鉆研的毅力;不僅要有家國為先,為公忘私的忠誠,還需要有舍身報國,不計得失的淡泊。然而,不少高層次人才學成就出國就業,謀求更高的經濟收益,致使我國人才流失狀況愈演愈烈。曾經那一人可當萬軍的錢學森,輾轉周折,歷經磨難也要回歸報效祖國的事跡已經掩埋于塵土。這背后的原因,在于情懷的缺失。新時代的青年,不能只是在成就上“年輕有為”,更應該在精神上追求有為,懷強國之夢,繼往開來之心,開拓進取之意。方是真正有了“鴻鵠之志”。少年強則國強,唯有青年有作為,國家才有希望。
青年“有為”,還需要掙脫各種誘惑的束縛,跳出精致利己的舒適圈。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新興文化多姿多彩,不斷進入青少年的精神視野。長征精神,創新精神等如醴泉滋養著少年,蕩滌心靈。而喪文化,“躺平”等放縱無度,自暴自棄的說法則如病毒侵襲,不斷抽芽,瘋狂生長,歪曲著青少年的觀念,撕扯青少年的夢想。要知道,所謂的“佛系”“超脫”從不是頹靡不振,虛擲年華時自我安慰的借口,沉湎于喪文化只會空耗青春。還有部分青年,沉迷于虛擬的網絡游戲,精神空虛;大肆追捧娛樂明星,樂此不疲;事不關己則隔岸觀火,本該擔當卻退避三舍……更甚者,貶低祖國,崇洋媚外,愛國之情棄如敝履,不免叫人心寒。這些青年本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為何卻黯淡無光?因為他們的身心遭受腐蝕,讓消極文化蠶食了夢想,讓虛擬世界占領了生活的全部。因此,只有振奮精神,遠離低俗文化。警醒沉淪之人,補足精神之“鈣”,方逐強國之夢。相信我國青年定能驅散迷惘,迎風啟航。
盛世安寧,青年人雖不必上馬定乾坤,卻可提筆安天下。在這偉大的時代,敢做敢想,奏響紅船之歌,銳意進取,永懷探索精神。繼往開來,才是青年人的責任和擔當。生而逢時,大有可為,更當存“有為”,去“無為”,拼搏不息。俯瞰,山河正錦繡。昂首,少年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