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
2023年高考正式拉開帷幕
一朝筆做劍
萬般厚積始薄發
莘莘學子十年寒窗苦讀
今朝終于有機會一飛沖天
在此預祝各位考生金榜題名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大家關心的熱點,這次我們特地邀請云南工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老師們,對新鮮出爐的云南省高考語文作文做一個評析。
高考題目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study
and live better
每一次經歷都是一次收獲
徐國英
副教授,在國內外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曾主持云南省省級課題。
“新冠”肆虐至今,全球上億人被感染,伴隨而來的經濟倒退、人員失業、地區動亂等因素嚴重威脅著全球人民。面對國際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中國既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復雜激烈的國際競爭。值此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之際,以“有為與可為”為主題的高考作文顯得尤為睿智,我們必須分清何為“有為”,何為“可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作為。
何為“有為”?簡單的來說,就是有作為,有所待。《王充.論衡》有言:“人道有為,故行。”我們用實際行動頂住了病毒的壓力,也用卓越成績回擊了某些人對我們的橫加指責與污蔑抹黑,讓全世界見證了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關切。何為“可為”?即我們能做什么。在危難時刻展現大國的關懷、責任與當擔,盡我們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世界人民都當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呵護與幫助。這就是“有為”。
對個人而言,眾所周知的鐘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等無數奮斗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們,不顧危險,不辭勞苦,堅持工作在一線。他們以崇高的精神與高尚的行為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的“有為”與“可為”。他們“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每個人。
那么作為青少年的莘莘學子,何為“有為”與“可為”呢?毛主席在接見中國留蘇學生時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年輕一代肩負著時代與民族的希望,只有年輕人奮發向上,踏實有為,國家才能昌盛,才有希望。故而今年的高考作文以“有為與可為”為題可謂深得其中三昧,實有激勵青年人腳踏實地,認真努力,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奮斗之作用。
李 燕
副教授,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編寫教材三部,主持云南省省級課題及校級課題多項。
時代的主題 偉大的復興:“可為與有為”
“人生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種子帶著這樣的夢想,與空氣、水、陽光融合,發芽生長,長成一棵大樹、一片麥浪、一座豐碑。袁隆平就像一粒種子,深深地扎根在中國萬千百姓的心中,被人民深切懷念,他的可為與有為精神激勵著我們向前、向前,立鴻鵠之志,作奮斗之人,遠方未遠,未來可期。
一個人的“可為與有為”,對待生活的熱情,對家國情懷的虔誠,仿佛一條奔向大海的溪流,保持著持續學習的能力,堅韌無畏的內心,奔跑著,前進著。成千上萬條這樣的溪流匯聚而成中華民族的復興之海,為國家的繁榮昌盛、長治久安而奮斗,因為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付出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底氣。當心靜如止水,方能闊步前行。“可為”是“有為”的基礎。在我們這個時代,“可以做什么”是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之一,而“做出什么成績”則是我們認定目標、實現理想、奮勇向前的過程。“可為”與“有為”相輔相成,什么條件下“可為”?什么條件下“有為”?小到個人的膽略見識,大到國家的法規政令,科學理性、富有激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可為和有為”為我們的前進指明了方向,為我們的行動賦予了保障,讓我們在奮進的過程中辯證地看待“壓力與動力”“挑戰與機遇”。君不見當新冠病毒洪水般襲來的時候,我們的白衣戰士奮不顧身、勇于擔當,為我們筑起了一道“可為與有為”的鐵壁銅墻,君不見當敵人非法越線、侵權挑釁中國軍人的時候,我們的解放軍毫不示弱、堅決捍衛國家主權,為我們帶來一方“可為與有為”的和平凈土……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可為與有為”,這是時代的主題,是偉大的復興,是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是我們的奮斗主旋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
姚 堯
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講授《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應用文寫作》等課程,研究方向為漢字學、古代漢語。
一、命題特點
今年是回顧百年黨史,開創新百年的重要時點,本次考題要求學生對這個歷史契機進行思考,強調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這些思考需要以較為全面和深厚的黨史知識為基礎,因此題目也考察了學生們的相關積累情況。《為人民服務》號召學習張思德同志純粹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沁園春·雪》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古論今,指出人民才是偉大歷史的創造者;《荷花淀》表現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堅貞勇敢的性格精神;《紅巖》謳歌了革命烈士的大無畏精神。學生們需要對這些作品的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出共同的精神實質,表達出愿意接受這種精神的指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落實到“可為與有為”的邏輯思路上來。
二、寫作要點
首先,應當先解釋何為“可為”?如材料所示“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國家的未來與我們每個人的未來聯系在一起,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都將推動國家的進步,所以說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李大釗是革命者,雷鋒是軍人,焦裕祿是公務員,錢學森是科學家,黃大年是教師,我們無論在什么崗位,只要抱著熱誠的愛國之心,兢兢業業地工作,都是可為的。考生在此處可針對當下熱議的“躺平”的生活態度,進行有理有節地批判和矯正。
其次,應當如何理解“有為”?在我們確立了努力方向后,應當踐行精益求精、勇往無前的工作作風。只做一次好事成不了雷鋒,只愛幾個百姓成不了焦裕祿,只攻克一個難關成不了錢學森,在國家還處于艱難爬坡的背景下,我們一定不能心滿意足,作為將來推動國家進步的生力軍,青年們更要秉承革命黨人的艱苦奮斗精神,充分地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最后,因為此次考題相對簡單,所以對以上兩點的闡述應當有力、深刻,正反結合,具備思辨意味,避免與他人雷同,不然很難得到高分。
韓偉偉
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主持參與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項,校級課題2項,在國內外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1921年,在浙江嘉興南湖的浩渺煙波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代表們齊聚在一條紅船之上,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征程。邁入歷史的長河,“紅船建黨”距今已經一百周年。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全國III卷高考作文“可為與有為”這一主題極具承前啟后的歷史意義和家國情懷。
在過去,無數建黨先烈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率先舉起馬列主義大旗,踐行社會主義理論的先進性和可行性,這是一種可為;經過“紅船建黨”,到以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開辟出獨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種有為。而現在,值此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我們已實現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的偉大宏愿,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不論對個人還是國家、民族來說,這都是一種“有為”,更是一種大有“可為”。
高考作文旨在啟迪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以及考察學生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今年的作文要求學生圍繞材料與主題有理性、有深度地展開論述,將個人與國家民族、現在與過去未來幾個較宏觀的議題結合在一起,具有極高的思辨性。“可為”與“有為”的主體是我們,客體也是我們,旁觀者是我們,親歷者也是我們,繼承者是我們,創新者也是我們。我們是歷史洪流中的一粒水滴,被裹挾著向前奔流,但我們也是推動歷史洪流前進的巨大動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切“有為”與“可為”終究要落實到個人(學生)的“有為”與“可為”層面上來。
此次作文題目范圍和概念比較寬泛,學生可以選擇的立意和破題角度較多。但不管什么角度,在大的背景上需要把握住這一主題的“思辨性”,將個人的“可為”“有為”與國家民族的“可為”“有為”結合,將個人的理想信念與國家民族的理想信念結合。相信此次作文會出現較多的高分佳作,我們表示很期待。
YTBU
遇見
更好的自己
陳東平
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主要擔任《外國文學》、《跨文化交際》課程,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
2023年全國卷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主題緊扣 “新百年、新征程”發展道路,站在新百年節點上,強調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體現了命題的高水準、試題的高質量。考生可結合自身經歷,從革命先輩身上吸取力量,思考個人夢想如何實現,也可結合黨的百年歷程,思考個體與國家發展的關系。
《論語?憲問》中,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精神,面對逆境,迎風而上,是“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氣魄。在追尋夢想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路上,一個人,能夠處逆境而不燥,乘風破浪,才能在人生路上大有可為。
可為,不為有為;有為,無須可為。可為與有為,背后是價值判斷也是價值選擇,是一個人的責任與擔當,作為當代青年,面臨時代的召喚,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堅定自己的選擇,去探尋人生的道路,是以往輩先賢為榜樣和力量,砥礪前行,還是惶惶度日,虛度光陰,這是每個青年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青年人作為時代的脊梁,當以深淵在側,仍以有為之心,做不可做之事;身逢盛世,不忘歷史,以青春之名,護衛華夏昌盛。
“喬木亭亭倚蓋倉,櫛風沐雨自擔當”,站在首先“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青年人當肩負使命,自強不息!最后,祝考生們夢想成真,愿莘莘學子們,不負青春好時光!
END
編輯 | 顧閻
審核 | 張之明
大學生記者團
云南工商學院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