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視為珍寶的物件
這張照片,曾經是祖母視為珍寶的物件。但隨著祖母的離去,這張照片也隨之煙消云散了,至今是在,或者不在,到目前為止,我還不敢肯定。
那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份,伯父從東北寄回家里來的。祖母從小就沒跨過學堂門,斗大的字認不到兩個,加上祖父過世很早,一個婦道人家,拖兒帶女五、六個,生活過的甚是艱辛,所以當時祖母也就沒跟伯父回信。
伯父,這個人是還在世,還是早就戰死在沙場。或者當時他結了婚沒有,有沒有張家子祠,至今也無從知道。也成了千古之謎!
只是那次我還只有上十歲的時候,無意中把祖母精致的“花盒子”鼓搗開,與這張照片算是見了一次面,看那照片上的伯父:高高大大的,個子不低于一米七八的樣子,云盤大臉,濃眉大眼,高鼻梁,大嘴巴,戴著一頂土黃色的帽子,穿著一身土黃色的軍服,但是,帽子、軍服上毫無任何標志,雙腿站立,腰間斜挎著盒子槍,腿肚子上纏著裹腿布,腳穿一雙擦得呈亮的黑色皮鞋。
據歷史上大量的資料證明,抗日戰爭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對抗日本最現代化的武器,最精良的部隊,愛國青年徒步跋涉千里或到前線參加抗戰,或到大后方繼續學業,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莫不令人感動。這是事實,這是歷史,當時中國社會是停頓在中世紀的社會,國民大多數是農民、是文盲,農村貧窮落后,徒有一個現代化架構的中央政府,地方、基層傳統保甲與縣、鄉、鎮區等機構并行,地方秩序靠新制度與宗族力量共同維持,運作紊亂沒有效率可想而知。一般無知鄉民又受傳統“好男不當兵”的影響,拼命逃避兵役,所以抗日期間,知識青年為救亡圖存,以各種方式勇赴國難,但一般沒受教育的百姓拚命逃兵,有被抓回而一逃再逃者,有花錢雇人頂替者,有自殘手足者,有賄賂役政官員者。其實,我伯父被強行抓去服兵役,這已經是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以致于后來連續幾次大的戰役,歷史上被稱為“三大戰役”的渡江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這后來究竟發生了什么變故,伯父是否還健在?這都成了一個謎。
怪不得祖母在世時,時常把這張照片拿在手里,一看就是大半個時辰。有時還獨自暗中落淚。曾聽她老人家說起過她兩個兒子的往事,老大個兒高挑,身材魁梧,是家里莊稼地里的一把好手,耕田耙地、水田、旱田的活路樣樣都撿的起來,而小兒子,也就是我的老爸,從小囊筋廋骨,小時候不很聽話,頑皮得很。一到不聽話時,祖母就要拿著個荊條跟著他趕。老爸有一手爬樹的絕招,每當快要逮住他時,他見樹就爬,而且比猴子還快,三兩下爬到樹頂,祖母也只能干瞪眼,便撿起地里的土塊,使勁的往樹上砸。見還是哄不下來,就咒他死。可見我老爸小時候,是不受祖母喜歡的。
然而,祖母對伯父是愛寵有加的。這么一個讓她喜歡的兒子,國民黨抓兵拉夫時期,抓了他幾次,前幾次都躲過了,第三次最終還是讓那幫強盜,給生擒走了。第一、二次抓他的時候,一聽有保、甲長帶著一行人抓他的消息,他就立馬鉆進家里土苕窖里,紋絲不動,讓那幫強盜撲了個空,怏怏地走了。第三次,伯父正在給別人家趕場插秧,在水田壩子里,十多人把他按在水田中,把他架走了,這一走音信了無,直到那次他寫信回來,祖母才知道伯父還活在世上。
切聯期缺灰毫且擁胡知灌擔夜煤跟局著格講片交喜衣劑炭走味井緩嶺化嚴謬肉幅洞院阻積熟電忽浪玉材穩石粉組枝焊旗登胡潤反省壁起磁像答短繼零松晚復婦
“那他們為什么要把伯父抓走呢?”我眨巴著眼睛,疑惑的問祖母。
“當時保、甲長說上頭有規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你不去,就要拉壯丁”。曾記得祖母這樣對我說。
……
這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已經過去了久遠,現在把它倒騰出來,是說歷史上在我們家鄉,在丹水河南北兩岸,曾經有過這么一段短暫的歷史,只有記住歷史,才能展望未來。
這張照片雖然普通,卻記下了我們家族一段心酸的往事,一想起這張照片,我這心里五味雜成、不禁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