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傳承作文500字7篇
有關傳承作文500字7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承作文500字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承作文500字 篇1
他是我見到過的最特別的人,整個人算不上十分高大,僅僅比我高幾厘米,喜歡安靜,從沒主動說過話,這不禁讓我有些許好奇。
一天夜晚放學后,走出教室,看到一輪皎潔的“玉盤”掛在天空,讓我不由地想起丁立梅曾說過的一句:天空像一口井,水波不興,月亮是浮在水面上的一朵白蓮花。
穿過喧鬧聲此起彼伏的十字路口,我遇見了他,他在前面走著,腰板挺著的很直,雙腿是朝正前方走去。他看到我,朝我喊了一聲,我循聲望去,看到他一臉笑意,朝我招了一下手,我也回贈一個笑容給他,心里不禁想笑,還真是不愿意多蹦出一個字來。
他的父親,是我在家長會上認識的,那時我看他父親的相貌和他相似,就趕忙詢問,問罷,才知正是他父親,于是我就笑著把他父親領到他的位子上,還笑著說:“我就看見您倆父子挺像才問呢!”他也笑笑坐到了位子。
在會上,老師前五名的家長請到臺上,講述自己兒女的學習方法,其他幾位我都沒怎么聽進,唯獨到了他父親時,我卻聽得格外的認真。他父親說他和孩子的性格很像,走在大街上,有時會被人誤認為弟兄倆。他后來的一句話對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自己首先做好的事才會去讓孩子做,這讓我想到了傳承。在我身邊很少聽到傳承這一類的詞,反而不少像命運掌握手中一類的。
家風的傳承,是一種耳濡目染,一種言傳身教,是存在于無形之中。
傳承作文500字 篇2
我以為那個時代已經過去,殊不知當你歌唱時,屬于那個時代的一切都在歸來,而傳承的,是另一輩的夢。
題記
海棠花兒香纏著衣角略過熙攘復俏入紅簾深帳
我們那小巷邊經常縈繞這首曲子。那年,春光無限,朵朵晶瑩欲綻的海棠被水袖輕撫,青石板的斑駁小院彌漫雨后花香,卷入誰家酒香。海棠花迎著風搖曳著無盡緋紅。外婆步履輕盈,雙眸憐愛繞過枝頭,凝望著我。她眼角婆娑,衣著青衣戲服,雙手托舉著,不讓水袖落地。蝶繞蜂縈,滿是流年。
打我記事起,外婆年輕時身處的戲班已是各散天涯。年事已高的外婆常靜坐小院,著漢家衣裳,安寧地闔眼細聽收音機《再別海棠》。等她恍惚從夢中驚醒,驀然回首,遙望天街,那戲班早已不在燈火闌珊處。此時,她總會擁我入懷,雙眸失意地凝望海棠花,念叨著:我還想與你們再同臺演唱這一念,便獨自一人,扛起傳承的重擔。
小巷里的其他人們總會在初春之時聽到幾句戲腔海棠花兒香,蘭槳撥開霧靄迷茫,也許,在這物欲橫流的年代,許多人都會追求新時代的潮流,而淡忘傳統文化的繁榮與美好,外婆不以為意,只是在流光百轉之間,回到臺前,細數繁華打落枝頭,輕置瓊觴兩盞,粉飾衣角,淡漠回旋。
輕步,踱步,她翩翩起舞之際似乎沉浸著海棠花香,摘取兩朵海棠,捻手眺望遠方,耳畔回響憂郁卻又懷取期許的粵曲。剎那,水袖漫過天際,外婆的眼中泛著晶瑩的光。臺下的人不動聲色地走過,可臺上的人的心似乎已夢回那遙遠又繁華的年代。顏色已舊,外婆卻依然緩緩道出:粵曲啊,早已是我的心魂。
小巷里,海棠梨園,外婆心系的戲班,訴說著那一輩繁華的過往。是否,還有人依記,那一份對粵曲真摯的傳承
傳承作文500字 篇3
一個人的成長、性格,往往是身邊的人和事影響來的。這世上真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沒有幾個,大多都得經過后天的影響和先天的空缺。
一只幼鷹的成長,遠離不了危險和沖動。母鷹將小鷹養大,認為到了它可以自我獨立時,就會開始讓它自己成長,自己捕食,甚至還會在它饑餓默不作聲,因為母鷹希望它變成四處騰飛的雄鷹。
它的成長需要養料,可是它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伸手便可以拿到,而是要付出相應的勞動。
鷹是喜愛集體生活的一種禽類,縱使與它的身世性格大相徑庭,但是它還是一直以群飛為主。很少會有單飛的。在很遠的基隆港,每年秋天都會有數十只贏近距離覓食,同時駐扎在一個鷹窩里,但更是自食其力。
它的成長需要自己努力,長大了……便需要朋友的陪伴,而在這其中,它總會學到——分享。
“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占有,不能獨自享用,而要懂得與人分享。”
這些事情,實則應是母鷹一點一滴傳授的,——讓它成長,讓它學會群居,讓它學會分享。而我們人也不是如此嗎?
聞名天下的儒家代表孔子,也是深深的受了母親顏徵在的影響,刻苦讀書,在成長經歷中研磨出人生的道理。他從他母親的隱忍負重中學到了堅韌,人生哲理。沒有她的母教如山,就沒有他后來的傳世佳跡。
曾經火熱的《羋月傳》中的羋月,如果沒有母親的良好教育,就不會有這一番成績,而她的兒子贏稷,孫子贏柱,曾孫贏子楚,玄孫嬴政均是人生贏家!
所以孩子權威的真正來源,啟蒙之師,就是自己的父母了。因為只有這般性格的積淀,才會形成又一個成長的能量,只有這樣的啟蒙,才會一傳下,再傳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只有這樣的傳承,才是最牛的。
傳承作文500字 篇4
“不食糧油食品食素桑,勤提細喂四更裝。心明到老絲方吐,織得綾羅漂深海。”蠶之杰出,就是吐盡青絲,人之杰出就是將青絲成綢,變綾羅。養蠶技術,刮絲,織綢,是大家我國承傳很多年的經典文化。今日,跟伴隨著記者主題活動,帶我了解了養蠶技術文化藝術,絲綢文化藝術,更帶我走入了絲綢之途。
古時候有一傳說故事,是嫘祖和好多個女性在山頂桑樹林發覺了一種怪異的果。他們咬一下,咬沒動。煮一下,煮不太熟,但卻能在開水中撈起來很多發絲般大小的白絲。嫘祖發覺,這種白絲是桑樹林里的小蟲子吐出來的成千上萬白絲,繞成繭后看起來果實,實際上不能吃。因此,聰慧的嫘祖便嘗試將這種“白絲”,織出了布,還將布制成服裝給宮廷里的皇室穿。這種服裝十分的光潔舒服,且頗具光澤度。嫘祖將這吐絲之蟲稱之為蠶。在其提倡下,大家剛開始栽桑養蠶,抽絲織綢。
伴隨著時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大家將技術性弘揚,提升,將桑蠶絲成綢,不單是織出了綾羅服裝,還作出了桑蠶絲扇、絲綢包……
聽完主題活動教師將的民間傳說故事,教師讓我們每個人一把雪白的絲綢扇。用心去感受這把扇子,雪白透明色,絲線絲線交錯,透著小小一點。觸感上細薄絲滑。撫摩著絲綢扇,根據教師的解讀,要我了解了要使扇子形狀美觀大方,還務必選擇上等的桑蠶絲,再三歷經手工編織,才可以造就出大家眼下這加工工藝細膩的風采扇子。
看見扇子,要我急不可耐的想要手上的畫筆工具給扇子來打扮一下,感受下3D渲染絲綢的奇妙,還能當禮品贈給母親。抽獎活動,我都從教師那領了2只雪白的幼蠶,我當心的關愛著帶回去,剛開始感受養蠶技術之行,感受幼蠶吐絲做繭,從身旁品絲綢文化藝術,嘗傳承經典……
傳承作文500字 篇5
我從小就愛古代的發明,特別是造紙術。造紙術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首,受人喜愛,我也非常喜愛。
造紙術才在3000多年前就發明出來了,只是那時候的造紙術技術不是很成熟,而且造出來的紙非常粗糙,紙上有很多雜質,紙很厚,不易折,價格非常低廉。直到東漢時期,一位叫蔡倫的人,對造紙術進行了改造,改造過后的造紙術造出來的紙非常薄,紙對著太陽光,太陽光就從中穿過,紙輕薄如紗,比沙還薄,便于捷帶。這種紙還當成了貢品,上貢皇家。我常常用造紙術做一些再生紙,因為我喜歡造紙術。
我平時在家里用一些不用的廢紙一片一片的撕得粉碎,然后用清水泡一天,等水變得像牛奶一樣白白的時候,再用小木錘砸碎里面的紙塊,砸完了,用小篩子輕輕地把紙篩出。可我一不小心,把紙漿全倒了出來,看來,又得重做了。我好不容易地篩好了,那篩子放到太陽底下曬,在一旁看,我看得都入神了,好像看到了一個雪白的紙精靈在陽光下輕輕跳舞,飛舞著潔白的裙子。我真想和“精靈’’一起跳舞,可我怕會傷到這個脆弱的“精靈”。我的“紙精靈”可以從篩子上拿下來了,我小心翼翼地拿下了紙,把紙捧在手上。我喜歡這個古老的手工藝——造紙術,造紙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以前人們用紙寫字,現在的'人,稍微改良了造紙術,造出了柔軟好用的餐巾紙,還有“再生”紙。現在,紙巾“王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成員,這些,都是從古代造紙術改良來的,現在我們可以用紙寫字、畫畫,紙還有很多用途,要等我們發現。
紙的做法簡單,紙的用途卻有很多,感謝先人創造了紙,我愛古典工藝——造紙術,它為中國創造了奇跡,為世界創造了奇跡。我愛古老的手藝——造紙術。
傳承作文500字 篇6
在我們身邊的民族,還有幾個是保存著獨特意味的習俗?
在我們身邊的民族,還有幾個是坐在一起,團圓,一起吃,一起賞月的?
沒有其他的,只有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但在各地,都有許多的中秋節習俗,那我們的習俗是什么呢?
在中秋節的這一天,我們會仰望星空,看著那一輪皎潔的圓月,和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月餅,賞著圓月。我們仿佛看見了月上的嫦娥。月和嫦娥,變成了一種完美,在這樣的完美中,團圓,是一種快樂,是一種享受,享受這無比的幸福。
我坐在椅上,望著圓月,和家人吃著月餅。月餅是圓的,這代表團團圓圓。無論是多遠的地方的人們,都會坐在院子或窗外,雖不能與家人在一起,可是,他們和親友們,在一桌子前吃月餅,賞明月,聊團圓。我沉思著,想到古人們是怎樣創造出這樣的習俗,想著,想著,母親端上一圓盤的月餅,在月光下泛起點點光澤。不知怎么,我盯著圓盤深思著,好像看到了那在異鄉的獨自一人,圓盤泛起的月光,就像是他們眼角下的淚光。可是,在他們獨自一人的時候,也會擺上一圓桌,上面放著用月盤裝著的月餅,他們坐在桌前,吃著美味的月餅,賞著皎潔的圓月。雖是他們獨自一人,但他們也不忘這悠久的習俗,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家人此時也在賞著明月,思念著他們……
中秋節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傳承作文500字 篇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經過弟弟的房間,只聽見從房內傳來一陣洪亮的讀書聲,我忍不住站在門口,跟著他一同背起了那陌生而又熟悉的《三字經》……
《三字經》這本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作為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不知道陪伴多少代人度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書中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讓我們既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又明白了如何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
在這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國學像一顆最亮的星,在夜空中閃爍著自己獨特的光芒;似一杯清茶,散發著淡淡清香,細細品味,更能使唇齒留香。所以只有去讀,去細細品味,才會領略到它的魅力所在。
小時候,父親常在夏夜時,抱著我坐在家鄉的小院,有時會指著滿天繁星,給我講一些美麗的傳說,雖然現在已記不清了,但更多的時候,父親都會給我背誦《三字經》,似乎是啟蒙要趁早的緣由吧。小小的我,聽著他流利的背誦,也咿咿呀呀地想要背上兩句。
時光荏苒,我漸漸明白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的道理,而這句話也時刻提醒著我,孝心就像“黃香溫席”“臥冰求鯉”這些小事一樣,并非整天紙上談兵,一句空話。所以,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做到時刻為父母著想,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兩袖清風、孔子學琴、不食周粟”等故事也讓我受益匪淺。
讀國學,使我明智,不僅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養,更讓我懂得了人世間的善惡冷暖。
所以,同學們,國學是國家、民族的思想根基,我們要好好學習國學,領會其精華,傳承其中華文化,為我們的后代留下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