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教學設計第二課時【3篇】
第一篇: 霧凇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霧凇》一文,作者以優美形象、準確精辟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科學簡潔地介紹了霧凇形成的原因和經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霧凇、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9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懂得空氣中的水汽遇冷會結成霜花這個科學常識。
2.能力目標:通過觀看電視錄象,閱讀課文,能分析概括出霧凇形成的條件及經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聯系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語言文字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激發學生喜愛霧凇、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我把教學重點放在目標1、2兩點,通過觀看錄象,閱讀課文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了解霧凇形成的原因和經過。體會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則是教學難點,特別是能準確理解課文最后兩句詩的含義。我將借助多媒體使學生直觀的感知霧凇的壯觀。引導學生賞讀文中如同詩一樣美妙的句子,讓學生感悟霧凇的奇特美,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咀嚼,讀出滋味來。
下面是我設計的三個教學環節:
一、緊扣心理,吸引學生,調動師生情感。
《霧凇》我分兩個課時去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是整體感知,學習課文生字詞,引導學生了解霧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課時,我復習引入:吉林霧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讓我們美美地背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這時學生學了一節課,剛剛觀賞到霧凇的奇特和美麗,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們這一心理與學生交流:看著這樣的霧凇奇觀,你不由產生怎樣的問題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把師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學生很自然地說出: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呢?吉林為什么能形成這么美的霧凇呢?整節課中我就圍繞著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
二、合作探究,品詞品句,情感體驗,突破重難點。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后交流。“從江面上彌漫著霧氣”可以看出有飽和的水氣。那過于飽和的水氣,你又是從哪看出來的呢?我利用視頻和朗讀讓學生理解,夜幕降臨時,松花江上的霧氣真是又大又濃,確實有過于飽和的水氣。然后學生繼續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攝氏度”滿足了霧凇形成的又一個條件。
我進一步追問:滿足了這兩個條件,那在夜晚霧凇又是怎樣凝結而成的呢?我又引導學生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以及“最初、逐漸、最后”讓學生反復誦讀感受,霧凇形成的過程緩慢的,也是美麗而奇特的。
整個過程引導學生去反復地品讀。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體會詞語含義。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中。在處理最后一句的朗讀中,我又采用了多元解讀的方法,考慮到作者看了這么久,終于看到了銀松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樣的,是喜悅,是驚喜,是贊美,我就讓學生大膽地通過朗讀把自己此時的心情讀出來。
在這里,我不停留在僅關心教學的結果,更關注教學的過程,不僅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更讓學生探索學習方法,我又通過板書讓學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體的方法來寫霧凇的形成的。
三、情感升華,延伸深化。
學生學到這里,肯定有點感覺“累”了,我又及時調控,再次把他們思想的火花點燃:你們想觀賞一下這美麗的霧凇嗎?(學生肯定歡呼雀躍)好,我們再次走進吉林,此時此刻,學生靜靜地享受著:多動聽的音樂,多美的景啊!簡直令人陶醉。
觀賞完后,我又說:“這么多的銀松雪柳,你最喜歡哪一幅呢?能用上幾句話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組里介紹一下嗎?”教師適時指導,全班交流,讓學生再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這,我的設計再次體現了“循序漸進”“我手寫我心”的教學理念。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高潮,我點撥: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邊的人們又會怎樣贊嘆呢?這樣自然引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最后,老師總結:吉林霧凇以這一獨具魅力的風姿與長江三峽、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一起享有中國四大自然奇觀的美名,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讓我們把對霧凇的贊美和喜愛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讀中去吧。”讓學生的認識與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第二篇: 霧凇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榆次區什貼小學梁林鳳
【教材分析】
《霧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七冊的第22課的內容。這是一篇描繪吉林霧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描寫了霧凇奇觀形成具備的兩個條件以及霧凇形成的過程,作者對祖國大好山川的喜愛之情體現于課文的字字句句。
霧凇,這美麗的奇觀,對于我們農村孩子來說很陌生,所以霧凇的成因和形成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通過欣賞圖片、觀賞視頻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過程。
過程與方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了解霧凇的特點,感受霧凇的奇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
4.感受霧凇景觀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過程。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霧凇之美。
【教學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欣賞美景,進入課堂
1、大屏幕展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的圖片,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之壯美,重點欣賞霧凇,讓學生再次感受霧凇的奇特、壯觀、美麗。
2、展示江澤民爺爺對吉林霧凇的贊頌之詞:
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歷盡天華咸此景,人間成萬事出艱辛。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吉林霧凇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讀、思、畫。
讀: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體會奇特、美麗的霧凇,感受文章優美的語言。
思:你認為課文所描繪的霧凇美在哪里?奇在何處?這么美的霧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畫:把你認為寫得美的詞句做上標記,反復讀幾次,并在旁邊簡要批注。
三、品讀課文,感受美景
圍繞“霧凇是怎么樣的美麗、奇特”,學習課文第一、第三自然段。共同交流,引導學生體會霧凇的美麗、奇特。第一自然段: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
1、導:師有感情地配樂朗讀,并投影出示相關的霧凇的圖片。
2、品:(師生共同抓住以下重點詞句進行體會)
(1)“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理解霧凇之美;
(2)把“綴滿”換成“掛滿”、把“十里長堤”換成“長堤”,通過對比,體會霧凇之多。
3、讀:先自由美讀,再互相美讀。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風吹拂,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的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
4、讀,畫
(1)邊讀邊思考: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霧凇的美麗、奇特、壯觀?
(2)畫出描寫霧凇特點的詞句,在旁邊做簡單的批注。
5、品析
(1)“千姿百態”、“瓊枝玉樹”
說話訓練:吉林霧凇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真是()!遠遠望去,這霧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來的。用書中的詞來說就是----()。(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態”、“瓊枝玉樹”)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導:多美的霧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樹在一夜之間,披上了潔白晶瑩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麗。人們看到這奇特的景觀,怎能不由衷地發出贊嘆:(生齊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理解詩句的含義。
6、多美的景觀啊,讓我們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這如詩如畫的美景吧!(齊讀3自然段)
四、合作探究,探尋成因
過渡:讀到這里,你一定想知道:這么美麗、奇特的霧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請同學們在課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學習,探討:
(1)從這段中,你發現了什么?
(2)霧凇的形成,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3)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
2、反饋交流,引導理解:
(1)霧凇形成所具備的條件
從“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這句話中理解霧凇形成所具備的條件有二:其一,嚴寒季節;其二,飽和的水氣。
(2)飽和的水氣是從哪里來的?找出并讀讀相關的句子。
(3)霧凇是如何形成的?
齊讀。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結
進一步引導深入理解:這些過于飽和的水汽又是怎樣遇冷凝結成霧凇的呢?
緊扣“慢慢地” “輕輕地” “一層又一層地”體會霧凇是慢慢的形成的。
“慢慢地”——寫出了凝結的速度慢,“輕輕地”——寫出了樣子輕,無聲無息,“一層又一層地”——說明霧氣不斷,逐步結成。
指名讀,評價,齊讀,讀出變化之慢。
(4)至此,霧凇就這樣形成了,霧氣還在不斷地凝結呢!作者又連著寫道??(生齊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兒,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多么神奇啊,再讀。
3、描述霧凇形成的過程然后出示霧凇形成的示意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五、總結練筆,升華美景
1、讓我們再次領略一下這壯麗的奇觀吧!觀看霧凇影片。
2、練筆(選擇其中的一個題練習)
(1)假如你是小導游,你會說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畫家,你會畫些什么?
(3)假如你是小詩人,你會寫些什么?
六、拓展延伸,探尋美景
(大屏幕展示它們的圖片)
霧凇的美,美在壯觀,美在奇絕。大自然是神奇的,還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呈現在我們面前,如火燒云、彩虹、海市蜃樓、極光等等,它們都有哪些特色?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進行探究,自由選擇合作伙伴,或向身邊有經驗的請教,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或上網進行查找,通過日記、攝影、圖畫等形式與同學、老師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學習成果。
七、板書設計
晶瑩潔白銀光閃爍
景觀
千姿百態瓊枝玉樹奇觀
霧凇
形成水汽——遇冷——凝結
【教學反思】
俗語說:“三分文章七分讀”。“讀”貫穿于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反復的讀,通過自讀,讓學生潛心發現思考問題;通過互相讀,思維產生碰撞;通過看圖讀,把想像插上翅膀;通過配樂讀,讓學生走入詩一般的意境。在讀中產生靈感,在讀中自我感悟,在讀中放飛夢想。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更深的感受到,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正是信息技術的引入,不僅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再現了霧凇這一奇特、壯麗的奇觀,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很好的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信息技術在本課中的運用實在是功不可沒。
今后,我將繼續加強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學習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術的充分支持,課堂上的許多重難點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們的想象會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孩子們會在語文課堂上更加輕松愉快的學習。
第三篇: 霧凇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吉林霧凇的美麗奇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吉林霧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詩情畫意的美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長江三峽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景觀。隆冬時節,當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的時候,走進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出示課件)沿著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掛雪,戴玉披銀,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壯觀。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觀察霧凇圖片,談感受。
如此美麗的霧凇,你想讀好它嗎?(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讀)
朗讀本段,讀出霧凇的美麗動人。
(2)、它為什么出現在松花江畔?(3)、霧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匯報:
(1)、隨機(板書: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霧凇)這里的“飽和”怎么理解?(2)、吉林“飽和的水汽”是從哪里來的呢,他為什么出現在松花江畔?待學生說后出示“從當年十二月??總是彌漫著陣陣霧氣。”(出示課件)看圖,這符合霧凇形成的一個條件:過于飽和的水汽。)、比較句中帶點詞語的意思,并選擇一個造句。
a、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
b、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4)、這些松針、柳枝有何變化? “最初?逐漸?最后?”指導朗讀。、朗讀:這么充滿魅力的霧凇奇觀,這么精美生動的語言,我們也得用飽含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啊!(自讀、齊讀)
4、指導背誦。(抓關鍵詞)出示:
每當夜幕降臨,氣溫(),這霧氣便(),(),籠罩著()。樹木()。(),燈光,樹影()。這蒸騰的霧氣,(),(),()、()。最初像(),逐漸變成(),最后()。
四、學習第三自然段。
1、在這寒冷的夜里,霧凇悄悄地形成了。當第二天清早,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看到這突如其來的美景,(錄像顯示畫面:霧凇的全景——特寫。)
2這美麗的霧凇奇觀,你會如何贊嘆?(學生談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們是怎樣贊嘆的呢?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1)、千姿百態寫出了什么?說說霧凇有些什么姿態?(2)、看到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人們會怎么贊嘆呢?(3)、指名說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b、此時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樹在一夜之間,披上了潔白晶瑩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麗。人們看到這美麗奇特的景觀,怎能不由衷地發出贊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4)、讓我們飽含贊美之情,齊讀最后一段。
總結全文,指導朗讀。
霧凇的美,美在壯觀,美在奇絕。觀賞霧凇,講究的是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帶著贊美之情朗讀課文)
結合,延伸課外。
其實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在我們周圍,也有許多自然景觀富有情趣(課件出示畫面)用文中的一些詞描繪一處霧景或雪景。
2、交流,說一說。板書設計:
22、霧凇
水汽——遇冷——凝結
晶瑩潔白
奇觀 銀光閃爍
千姿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