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自強不息的人物故事五篇
第1篇: 歷史中自強不息的人物故事
民族英雄鄭成功四抗父母不肯投降的趣事廣為人知。他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個賣國求榮的大漢_,南明之時,朝廷兵權操縱在他手里,清廷以閩粵總督的官職為誘餌,他就心有所動。一天他把兒子鄭成功找來,講了自己的心思。當時才二十三歲的鄭成功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有一顆愛國忠心,他對父親的叛變行為十分震驚,他耐心地勸說父親;清廷一向,背信棄義,我們如今地處福建有險可守,抗清地利人和,中興大明并非毫無希望;即使失敗,有史可法為榜樣,也要名垂青史。但鄭芝龍迷戀清廷的高官厚祿,執意投降。鄭成功當夜逃走,決心抗清到底。他在給父親的信中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父教子以貳。"
鄭芝龍投降清廷了,然而家財沒有保住,妻子田川氏(鄭成功生母)被清兵_污,自縊身死。鄭芝龍有此國恨家仇而不思圖報,反而為了保全性命,在清廷的指使、配合下三次寫信勸兒子投降,都遭到嚴辭拒絕。
第三次勸降時,鄭芝龍派鄭成功最喜歡的弟弟鄭渡,陪伺清廷的欽差大臣去勸降。這一次清廷出價更高,不但封公,而且答應將福州、泉州、漳州、興化四府的土地撥給鄭成功管轄,鄭渡到廈門,一見哥哥就痛哭不已,懇求哥哥為了全家人的性命忍辱投降。鄭成功思念骨肉,心如刀絞,更覺得倘若投降清廷,就對不起天地良心,會成為民族罪人。于是他堅定地說;"我要的不是個人的富貴,一家的平安,而是大:明的天下,故國的山河。父親賣國求榮,致使隆武帝被俘遇害,幾十萬軍民流血犧牲,至今萬人唾罵!"他還勸弟弟到杭州祭掃岳墓,當岳飛而不當秦檜。后來,鄭成功進軍臺灣,趕跑荷蘭侵略者,使臺灣回歸祖國。
第2篇: 歷史中自強不息的人物故事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經典語句)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于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云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第3篇: 歷史中自強不息的人物故事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么這么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么用處!”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今后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后來他成了知名的大思想家。
第4篇: 歷史中自強不息的人物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個隱士名叫顏躅,他頗有才能,不愿從政,甘愿過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時間長了,人們都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齊宣王為了搜羅人才,派人把顏躅請了來,要委以官職。顏躅不便違命,只得進宮朝見宣王。
這天,齊宣王高坐在朝廷上,他以為自己是一國之君,顏躅是個無官無職的文人,便以輕蔑的口氣說:"躅,過來!"顏躅是個很有骨氣的人,見宣王這樣對待自己,心里很生氣,便立在那里不動,用同樣的口吻說道:"王,過來!"齊宣王聽了,又改作笑臉,客氣地說:"顏先生果然名不虛傳。請您幫助我,作我的老師,我要向您請教。您要是能到我這兒來,咱倆一同生活,一同游玩,保證每餐都有牛羊肉和豬肉吃,出門也有車坐,您的夫人,兒女也都能身著衣錦,盡情地享受榮華富貴。"
顏躅聽了這番話,感到齊宣王是在利誘自己,便嚴肅地回答說:"謝謝。我不要什么榮華富貴,我愿"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娛"!""晚食以當肉"是說,我雖然窮得吃不起肉,但我推遲吃飯時間,等餓極了再進食,就和吃肉的滋味一樣了,"安步以當車"是說,我雖然窮得沒有車子坐,但我步行時把腳步放慢些.放平穩些,就和坐車差不多舒服了;"無罪以當貴"是說,我雖然是個平民百姓,但我只要清白正直,不做壞事,就是一個很高貴的人了;"清靜貞正以自娛"是說,我一身清白,自由自在地過著隱居生活,自己就感到無限歡樂了。
顏躅的這番話,說得齊宣王目瞪口呆,無言以對。
第5篇: 歷史中自強不息的人物故事
西漢時,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派漢朝叛使、被單于封為丁靈王的衛律前來誘降。衛律說:"蘇先生,我從前背叛漢朝歸降匈奴,受到單于大恩,封我為丁靈王,擁有數萬奴隸,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樣富貴,若白白地流血犧牲,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怒斥道:"衛律,你身為漢民,不顧恩義,叛國投敵,你雖然能得逞于一時,最終卻逃脫不了天地良心的審判。"
衛律見蘇武不屈服,只得向單于報告。單于見蘇武很有氣節,十分欽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蘇武囚禁在一個大地窖里,不給飲食,蘇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氈毛充饑。后來單于又將蘇武移到北海荒無人煙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蘇聯境內的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蘇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對他的食物供應,他只得覓野鼠掘草根充饑。在這荒漠上,除了叢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風雪,終年見不到一個人影。蘇武抱著代表漢廷的旄節牧羊,無論坐臥行走都拿著漢節。歲月一天天流逝,節桿上綴的三重旄牛尾都落盡了。
十九年過去了,蘇武歷盡艱辛,終于回到自己的祖國。他出使還是壯年,及至歸國,頭發胡須全白了。歲月改變了他的容顏,卻改變不了他忠于祖國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