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范文(通用5篇)
【篇一】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二十世紀的科技變化已遠遠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改變,已差不多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了。
我們來做一個對比,比比以前和現在吧!
我們先來瞧瞧交通運輸方面:聽爺爺說,在過去,一個村莊里有一輛自行車都已經是稀奇的了,那時侯,不管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都是走著去學校,就連大城市里的富貴人家不才坐個吉普車嗎!而現在,小汽車、磁懸浮汽車、太陽能汽車都陸續推出,用不了多久,汽車都會變成環保型的。咱先不說以后,就說現在,家家差不多都配上了小汽車,一出門,坐在車里,聽著音樂,哼著小曲,坐在那軟棉棉的座位上,要多舒服有多舒服!跟原來相比真是“天地之差”!
咱們再來看看建筑物:過去房屋都是用泥巴壘的,房頂上鋪些干草就得了。而現在,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別說小草屋了,五十層的摩天大廈都可見。
就連農民收割的科技也有了進展:往年都是有個大晴天,就趕緊收麥子,要不大雨一到,莊稼就全完了,而收割的工具也只不過是鐮刀而以。今日大型收割機嘟嘟地開著,農民則坐在收割機上,滿臉的笑容,好似一朵綻放的花,今年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
還有很多的科技之變我就不細說了,而那些大進展,我不得不提上一提:像電視機,先是黑白電視,再來是大彩電,今天用的就是超薄型、多功能的夜晶電視了。再如:電話,先是手搖電話,再來大哥大,后來是可是電話,而如今用的就是數字程控電話了!
看看!看看!科技給人類帶來的方便大吧!現在人類安居樂業,過著以往帝王都不敢想的舒適生活。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進展,我相信,我們整個地球的人類將會進入另一個更先進的快樂世界!
【篇二】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葉__,__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浙江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常務委員,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分會副主任委員,__市醫學會消化病分會主任委員。獲得__市138第一層次人才、2024年__市十大杰出青年、2024年__市第二屆綠谷特級名醫稱號等榮譽。
“我原來腸胃不太好,聽說做胃腸鏡檢查特別痛苦,一直不敢來做檢查,沒想到你給我做的胃腸鏡檢查,居然沒有一點疼痛,下次我還要帶家人過來找葉醫生做檢查!”這是1月24日發生在__市中心醫院消化科內鏡檢查室門口的一幕,剛剛做完腸鏡檢查的張先生高興地對葉__說。
因為葉__精湛的醫術,很多人都排著隊等他做胃腸鏡檢查。葉__說,約他做胃腸鏡的人實在太多了,正常預約往往需要4-5個月以上。
葉__是__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浙江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常務委員,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分會副主任委員,__市醫學會消化病分會主任委員,也是__市138第一層次人才、2024年__市十大杰出青年,2024年獲__市第二屆綠谷特級名醫稱號。
2005年,葉__讀完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后回到家鄉的__市中心醫院工作。因為當時消化內科不是特別熱門,他就選擇了這個專業。
在浙江大學攻讀消化內科碩士研究生,讓葉__跨入了消化科的門檻,也讓他對這個專業產生了極大的興趣。2010年,__市中心醫院鼓勵年輕醫生進一步學習深造,葉__又去攻讀了第二軍醫大學博士研究生,師從李兆申院士和鄒多武教授。他在專業領域內接觸到了國內最先進的消化內科、消化內鏡技術,并且學習了當時非常前沿的內鏡技術,比如ERCP、EUS等。
因為專業水平特別突出,醫院領導提拔他做了消化內科的主任,也為他提供了一個更能施展專業技術的平臺。葉__迅速從一名普通醫生成長為有較好專業素養的消化科主任。
胃癌、腸癌是嚴重威脅百姓健康的疾病,尤其是結直腸癌,近年來死亡率上升到所有腫瘤病的第二位。但是,不管是胃癌、結直腸癌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如何早期發現變得非常重要。胃腸鏡檢查就是最好的方法,直觀、有效,而且相對價格便宜。但是由于很多人覺得胃腸鏡檢查難受、痛苦,限制了胃腸鏡檢查的普通開展。葉__就特別加強自己和團隊在這方面的專業技能提升。
葉__大力推行胃癌早期發現的各種技術,樹立在繁忙的內鏡檢查中,以發現早期胃癌作為胃鏡檢查的終極目標,使__市中心醫院早期胃癌的發現率提高到50%左右,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在結腸癌的早期診治方面:通過在內鏡中心推廣單人腸鏡技術,樹立以能否減少患者痛苦作為評價腸鏡檢查優劣的標準,極大提高了單人腸鏡檢查的水平,使大部分的腸鏡檢查在很小的痛苦或幾乎沒有痛苦的情況下完成。近年來,結腸鏡檢查數量和結腸鏡下治療數量翻了一番。
在日常問診的同時,葉__還特別重視科研教學,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圓滿完成本科生的教學任務,重視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訓練,同時,還利用自身較好的英語能力,積極主動參與留學生的教學,使用英語查房,為留學生的帶教工作作出了貢獻。在科研上,他已完成了2項省部級課題和多項廳級課題,主持在研課題4項,參與了2011臨床消化進展和消化超聲內鏡學等學術著作的編寫,分別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SCI文章10余篇。
“每天都會面對不同的患者,尤其是危重疑難患者時,往往一個決策就能改變患者的命運,所以醫生的責任是非常重大的。”葉__深感醫生的使命所在。當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患者病情得到緩解,迅速轉危為安時,當患者反復就診做了不少檢查、吃了不少藥、花了不少錢都解決不了問題,卻在自己手上用幾十塊的藥就解決問題時,他就感到無比的喜悅,也更讓他體會到作為醫生的真正價值所在。
葉__說,接下來他希望能夠培養更多的內鏡人才,縮短胃腸鏡檢查預約的時間,提高檢查質量,讓__老百姓不出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胃腸鏡檢查服務。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優質醫療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作為一名醫生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交流進步,更好地服務百姓,也希望全社會形成更好的尊醫重教的氛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從事醫學專業,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篇三】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小時候我曾經崇拜過一為偉大的科學家,她就是居里夫人。為了科學研究,她甘愿讓酸堿侵蝕她柔美的雙手,她甘愿讓煙氣熏黑她潔白的額頭,她曾經拿獎杯給孩子當玩具,也曾經為了籌集經費而奔波募捐。她身上具有的頑強、堅定的品質曾經深深打動了我。
如今,我長大了,我知道了更多優秀科學家的名字,我被他們的科學精神深深折服。他們那神奇而輝煌的一生,似星星般耀眼的功勛,都讓我們無限敬仰;他們那求真求實,創新奉獻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是什么令科學家們奠定了向科學進軍的目標?是早年那孜孜求學的精神。無數科學家,從小就撲進了科海之中。的真菌植物病理學家鄧叔群,年幼時總在勞作之余跑到學堂外聽課,或翻看父親桌上的書籍。憑著一顆不窮不輟的上進心,他年方13便以出色的考試成績被清華學堂錄取。少年時代的刻苦求學,為他走上科學之路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是啊,哪位科學家不是早年勤奮刻苦地學習?他們在啟示著我們,作為未來世界的主人,該如何把握好今天?
是什么令科學家們敲開了科學大門?是勇于探索,實事求是,不迷信的求實創新精神。在舊中國和解放初期,一些來幫助中國找油田的外國專家,輕率地給我國戴上了貧油國的大帽子。地質學家李四光沒有被外國的結論嚇倒,堅持認為我國國土遼闊,天然資源理應非常豐富。他和勘探隊員一起風餐露宿,到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氣的地區進行調查、勘探,終于找到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一批特大油田,用事實證明了的結論是錯誤的。求真務實,探索創新,不正是我們必須發揚的科學精神?
是什么令科學家對科學探索如此癡迷?是為科學,為人類甘愿付出一切的堅強意志和默默奉獻的精神。居里夫人在那個破木棚里,既是學者,也是苦工,她以驚的毅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忘我工作,從數噸的瀝青油礦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釙;從3噸鈾礦渣中猶如大海撈針般的提純出0。1克鐳。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與健康。居里夫人這種不畏艱難、不怕困苦,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啊!
是什么令科學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顆火熱的愛國心。兩彈元勛王淦昌為了研制自己國家的原子彈、氫彈,放棄了許多名利雙收的好機會,從1961年到1978年,隱姓埋名了17年之久,為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科學不分國籍,可科學家們卻有自己的國籍。許多中國科學家都曾在國外留學,但最終他們還是回到了故土。因為他們的根在中國,情系中國。他們的中國心讓我們敬佩,讓世人稱贊,更讓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偉大的科學家,我們向你致敬。你們的獻身科學、奮力拼搏、堅忍不拔、契而不舍、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精神,將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如今我們生長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向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致敬、學習?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和弘揚他們身上的精神品質,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為我們的祖國增光添彩!
【篇四】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排醒目的紅色標語矗立在__一中創新教育實驗中心門口。透過玻璃,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位老師與學生圍在新奇的作品前探討,那個老師就是黃__。
黃__在__一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不僅是青年教師的偶像,更是學生追夢路上的擺渡人。
每一顆創新的種子,都值得保護
2002年,黃__出任校教科處副主任,分管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面對全校乃至全市都沒普及開展的創新教育,他經常思索:創新是什么,來自哪里,該如何做?
通過調研,他發現__是一片創新創業的熱土,從傳統五金到現代五金再到科技五金,這就是創新。“__學生從骨子里就有較多的創新基因,發現、培養、保護好他們的這些基因,很重要。”
曾經有個學生的創新發明讓黃__印象深刻。“當時這位同學家住鐵路邊上,經常被列車吵得睡不好覺。后來她就去觀察列車運行,發現噪音的產生與鐵軌聯接方式有關。她就聯想到數學共平面原理,想改變鐵軌聯接方式減少噪音。”
后來,在黃__指導下,這名學生設計出了新型鐵軌并參加了__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卻被潑了一盆冷水。大賽評委專家說:“傳統鐵軌運行了這么多年,這么多鐵路專家一直在研究,都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你一個小女孩能解決鐵軌問題?不可能。”
看著學生沮喪的表情,黃__不忍好發明被打入冷宮,更不愿一個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此被打擊。于是,他聯系了上海同濟大學軌道交通研究院,并親自帶上作品請專家鑒定。
經過分析、實驗、論證,專家給出的結論是:此新型鐵軌與現有鐵軌在安全性能上無差異,但能減少列車運行的阻力,減少鋼輪對鐵軌的碰撞造成損耗,延長鋼輪及鐵軌的使用壽命,減少鋼輪對鐵軌撞擊時造成的噪音。
看到自己的發明被肯定,學生高興極了,黃__也欣慰地笑了。他說,自己保住的不是一項發明,而是學生創新的種子。
創新教育實驗中心,無中生有
__一中創新教育實驗中心,吸引了全國各地100多所學校師生來觀摩。這里從無到有,是黃__對創新事業堅守的結晶。
為什么要建立這樣一個實驗中心?黃__并非心血來潮,為了建這個中心,他走市場、訪廠家、看產品,踏遍五金城500多家店面,打了1000余個電話,撰寫了500余頁工作筆記。
最終,由歷屆校友生產的上萬種五金創新產品,都在這個實驗中心展出。中科院龍芯研究中心__一中創新教育基地、浙江大學__一中信息競賽訓練基地、“五金文化研究與創新實驗室”等也紛紛落戶于此。
黃__常對學生說:“創新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要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問題,這樣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高二女生陳蕾羽每年暑假都會外出旅行,她發現賓館里大都沒有晾衣服的地方,于是她對旅行箱進行研究,設計了一款有晾衣、吹風、滑板等功能的旅行箱。黃__看了她的作品后,指出晾衣桿部分可設計為伸縮折疊,這樣更實用。倆人對這個創新設計進行反復改進,最終在今年的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斬獲一等獎。
榮譽背后,是一名老師堅守的初心
近四年,黃__獲得了不少榮譽。比如他指導學生的創新作品獲金華市一等獎20項,獲省一等獎8項,省二等獎8項,省三等獎6項。他個人也已8次被評為金華市優秀科技教師、金華市優秀科技輔導員,2024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科技輔導員。
因創新教育成效顯著,2024年,__一中成為全省唯一一家“全國優秀科技教育創新學校”。
面對諸多榮譽,黃__說:“得到肯定我很開心,但讓學生能夠帶著好奇和熱情,去探索自然科學、去努力獲取知識,這是我最想看到的。”
在黃__看來,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而青少年就是國家的未來。他的初心一直不改,那就是培養一批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學生。這個過程中,他很高興能做學生追夢路上的擺渡人,讓這些祖國之花綻放得更美好。
【篇五】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張__,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__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__大學醫學院婦產科臨床學院副院長,教育部生殖遺傳重點實驗室PI,__省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帶頭人,__省“萬人 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哈佛醫學院訪問學者,__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致力于疑難生殖障礙疾病精準診療與子代健康研究,發現了人類卵巢功能不全的新治病致病基因及新機制,創建高效安全的輔助生殖技術體系,為孕前阻斷出生缺陷做出了貢獻。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省重點研發計劃1項,發表論文60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主編/副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專著2部,參編中英文論著6部,參編指南/專家共識/行業標準6部。獲2024年中國婦幼健康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2024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受邀擔任多個SCI期刊及領域核心期刊編委。
__省“萬人 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__省高校生殖健康與生殖安全高水平創新團隊帶頭人、__大學“臨床醫學名師”……__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張__身上貼著很多“標簽”。
2001年,張__從__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七年制畢業后,進入了__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開始了她的從醫生涯,到今年剛好二十年載。二十年來,她出門診、做手術、開課程、搞研究,一心投身守護女性健康第一線。
截至目前,張__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國家級教學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10項,主參國家重點/重大研究項目2項,主編/副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專著2部、副主編國家規劃教材1部,參編中/英文專著6部、中國臨床指南/專家共識/行業標準6部,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發表SCI收錄論文70余篇,獲中國婦幼健康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教育部科技成果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生殖醫學,是我心之神往的領域”
被問到為何會選擇從醫,又為何會選擇婦產科,張__說,這并不是偶然,她的媽媽就是一位婦產科醫生,從小耳濡目染,她對成為一名守護女性健康的良醫一直懷有熱忱之心,非常愿意為之貢獻自己的力量。
1994年高考,張__以全市第三的分數在高校和專業上有很大的選擇自由度,但她毅然決然選擇了__醫科大學(現__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七年制就讀。求學路上領略醫學眾亞專科特點之后,她對婦產科學科的生殖醫學方向情有獨鐘,到了攻讀博士研究生時,她的選擇也未曾改變。她說:“生殖醫學,是我心之神往的領域。”
2024年的一次門診,張__遇到了一對年輕夫婦。在仔細詢問情況后,她得知這位女性先前陸續有過三次妊娠史,其中一次發生難免流產,另外二次因胎兒畸形引產,這已經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身體創傷和心理負擔。她進一步深入了解和調閱這對夫婦既往在其他醫院就診的病歷和影像資料,全面查閱國際國內該病例和基因相關數據庫及文獻。
“根據患者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結果顯示,引產胎兒的P基因是純合隱形突變,這是一種新發現的基因突變,而這對患者夫婦均是該基因突變的攜帶者。”張__說,這個P基因與骨骼發育密切相關,但是這個基因突變位點的臨床意義不明,目前也沒有數據庫收錄或文獻報道過它明確的致病性。
為了精準診療,張__組織了多次“跨國”多學科討論(MDT),連線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家YipingShen教授,并且邀請__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多學科團隊專家與患者夫婦,一起討論分析患者歷次不良妊娠的致病原因、最佳治療策略、相關風險和精準助孕方案。
先前的多次治療已經花費了這對夫婦一筆不小的醫療費。張__知道此事后,為他們爭取盡可能少的費用享受多學科優質醫療服務和人文關懷。
“最終,我們一致認為想要生健康的寶寶,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也就是俗稱的‘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是最適合她的最佳助孕策略。我們向患者夫婦詳細解釋了這一策略的優點、治療過程、可能的風險、費用等,并耐心疏導患者的焦慮情緒。經過充分的溝通,他們被我們的臨床能力和細致關懷打動,決定與我們一起努力,開始了一系列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的準備工作和臨床治療。令人欣慰的是,我們最終成功找到了一個完全不攜帶該基因突變的胚胎,并順利進行了胚胎移植。前些天,患者來復診時和我說已經檢查出懷孕了。”講到這里時,張__的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
“通過生殖醫學技術,陷入生殖障礙困境的夫婦不僅能‘生得出’,更能‘生得好’。讓患者生育健康的子代,才是真正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困難解決之后,患者的笑顏,總是讓我感到非常開心,有時候他們會帶可愛的寶寶專程來看我,并喊我‘醫生媽媽’,令我十分感動。這種深層次的快樂感正是醫學的獨特魅力,讓我對此樂此不疲。”正因為這份熱愛,哪怕在面臨繁忙的工作節奏和較大的工作壓力時,張__也從未動搖,執著精研。
“傳承的不僅僅是醫術,更是醫德”
“剛到醫學院求學的時候,我其實還是比較懵懂的。”張__笑著說,她之所以堅持選擇婦產科學與生殖醫學方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她的老師黃荷鳳。
“當時她給我們上大課,我被她的風采所折服和吸引。從她上課的狀態,我能感受到她對婦產科學和生殖醫學的熱愛。從她對于學科的耕耘,對臨床前沿的追求,以及對青年學生的期望,我也能感受到她的學術活力和人格魅力。”黃荷鳳講課的情景,張__至今記憶猶新。
畢業之后,張__跟隨黃荷鳳學習和工作。“剛剛畢業到臨床看診時,我又期待又忐忑。老師會和我說,寧可看病看得慢一點,對待每一位患者都要細心、耐心,更重要的是要有醫德。”
“潛移默化中,做人、治學、做事,老師對我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有一次老師遇到一位患者懇求她為其主刀手術,一定要贈予禮物,無論如何推脫不了,老師斟酌片刻答應暫留禮物并為她主刀,讓我做一助,待手術后親自帶上我去查房看望患者術后康復情況,歸還禮物。患者非常感激,老師卻只簡單地說了句,‘這樣你不會在術前有思想顧慮,然后我也不違背我們做醫生的原則。’對于一個初入醫學殿堂的年輕醫生,這樣的身教勝過一萬句說教。”張__說。
后來張__自己也成為了導師。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她教授學生的不僅僅只有醫術,更有從前輩那里學到的精神。在專業上,她對學生非常嚴格,要求他們低調做人,高標準做事,她的老師也是如此嚴格待她的。可到了平常生活中,她又像學生們的朋友一樣,和藹可親。
“醫道的傳承,傳承的不僅僅是醫術,更是醫德,這應該是每一位醫者的責任。我們這一代人,既要把前輩的品德、傳統繼承好,還要根據新時代的發展去身體力行地傳承和發揚醫道。”張__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