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技工作者事跡【二篇】
科技工作者事跡1
楊__,“楊__家庭農場”負責人,投身大棚果蔬種植,長期致力于新品種的引進、試種、推廣,及省力化、無公害化生產的研究。先后榮獲“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__省十大杰出青年農民”“__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提起楊__,臺州路橋蓬街鎮幾乎人人皆知。
“就是那個種小番茄的楊__嘛,喏!那個就是他的家庭農場。”順著路邊老伯的指示,記者走進位于蓬街鎮浦東村的大棚種植基地。
初秋,青色的櫻桃小番茄掛滿枝頭,玲瓏可愛,農場主楊__正在地里忙碌,“這是3個月前播種的,現在生長得很不錯,再過1個月左右就可以豐收了。”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楊__投身大棚果蔬種植,并開辦家庭農場,長期致力于新品種的引進、試種、推廣,及省力化、無公害化生產的研究。
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楊__家庭農場的產值、效益逐年遞增,并帶動大批農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大棚果蔬種植也成了當地一項支柱產業。
其本人先后榮獲“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__省十大杰出青年農民”“__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路橋大棚種植第一人
30多年前,初中畢業的楊__跟著父親養蜂。天南地北的闖蕩,讓楊__意外發現了商機:“果蔬種植行業市場前景廣闊,尤其是大棚種植,經濟效益高。”
1991年,回到家鄉的楊__,一頭扎進了自家的承包地。他一邊翻閱農業雜志,一邊支起竹木大棚,種起了茄子。而在當時的路橋,農作物都是露天種植,對于大棚種植,大家既好奇又懷疑。
“你這能種成功嗎?”
“別折騰了,還是老老實實種吧!”
面對眾人的質疑,楊__只一心打理著3畝茄子。功夫不負有心人,茄子終于成熟,個頭飽滿,成色鮮艷,口感細膩。刨去成本,楊__凈賺了3萬多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周圍人紛紛跟著種起了大棚茄子。為加強競爭力,楊__嘗試種植反季節蔬菜,搶先一個多月上市,錨定高額回報。
此后,楊__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學習先進種植技術。2004年,他的種植基地擴至120畝,竹木大棚換成了鋼管大棚,種植作物包含小番茄、茄子、蒲瓜等10多個品種。
省力化無公害栽培新模式
楊__的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2005年初冬,大棚里的作物出現植株萎焉現象,有些甚至整株死亡,造成嚴重損失。楊__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后來專家來看了,分析是黃萎病,由于土壤里病菌太多,造成作物死亡。”他說。
只有好的土壤,才能種出高品質的農作物。此后,楊__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改用菌肥、綠肥和商品有機肥。同時,他還摸索出“親土栽培”有機種植技術,利用收割后剩下的作物回田翻耕,保證土壤肥力。
獨特的種植技術使小番茄口感鮮美,成為名譽全國的優良品種。最早上市的一批,田間批發價就要七八元一斤。
在大棚里,記者還看到土壤上覆蓋著一層銀色的薄膜,幾乎沒有雜草生長,角落里還放置著黑色的噴管和滴灌。“這是全自動的節水灌溉設備,抵得上七八個工人。”楊__介紹。
自2008年起,楊__陸續引進噴滴灌、植保機器等智能化設備,以及水肥一體化、機械化耕作等先進技術,最大程度保證作物質量,減少人工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目前,其家庭農場的作物年產量超400多噸,年產值近300萬元,產品銷往杭州、寧波及上海等地。
帶領鄉親發家致富
一塊土地上,如果長期種植同類農作物,幾年后,該作物的產量就會減少,甚至出現絕收現象,這是困擾很多農民的難題。2024年,在楊__的牽頭下,蓬街鎮組織成立了蔬菜協會。50多家當地蔬菜種植大戶入會。
“因為病菌會在土壤中積累,危害下一場同科作物。很多農民土地、資金、技術等條件有限,只能種單一作物,運用‘果蔬嫁接育苗技術’可解決這一問題。”楊__說。
以小番茄為例,先將抗病性強的野生番茄作為砧木,再將商品性好的小番茄苗嫁接到砧木上,這樣就形成了既抗病又高產的新植株,能結出更高品質的新型小番茄。
在楊__的積極推廣下,農戶們都掌握了這一技術,產值和效益不斷提高。
“接下來,我們要陸續和一些大專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引入各種先進技術和品種,不斷進行更新迭代。現在,國家的支農扶農力度越來越大,我們農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談及未來,楊__笑得格外燦爛。
科技工作者事跡2
傅__,亞太兒科內分泌學會秘書長、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組長、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副主任、__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常務副院長、__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來圍繞兒童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展開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尤其在兒童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代謝綜合征、兒童糖尿病和兒童生長發育及青春期相關性疾病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__省科技廳重大專項等課題22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次(7/10)、__省婦幼健康科學技術成果獎二等獎1次(1/13)、__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1/13)、__省醫藥衛生科技創新獎一等獎1次(1/13)。目前已發表論文253篇,參與國際診治指南修訂5項,執筆及負責制定中國專家共識指南11項,牽頭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12項。推出了全球首款微量輻射可移動骨齡DR、國內首個人工智能骨齡評測系統、國內首個人工智能骨齡一體機,共獲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4項。
她是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也是人民日報國家名醫盛典“國之名醫優秀典范”。她從醫近30年,沉甸甸的榮譽,是對她踐行醫生初心與使命的最好肯定。她就是__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常務副院長、__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傅__。
一心為了孩子健康
在__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濱江院區的國際門診部,記者見到了正在耐心安撫哭鬧孩子的傅__。這種場景她幾乎每次坐門診都會遇到,對經驗豐富的她來說,早已得心應手。
傅__每周坐診一天,家長帶著孩子從各地慕名而來。很多時候,她要從早上開始連續接診10-11個小時,中午將就著吃口飯,放棄午休時間繼續坐診。雖然辛苦,可她卻從未厭煩,對待每一位患者依然認真負責、溫柔耐心。因為她始終相信,每一份溫暖的付出,哪怕只能幫助到他人些許,都是值得的。
傅__與兒科可以說是機緣巧合之下的相遇。從__醫科大學(現__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畢業后,她作為__省優秀畢業生留校工作。1993年,她調到__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之后選擇了兒科內分泌方向,這才與兒科真正結緣,為孩子健康保駕護航。
2024年的某一天,3歲男童超超跟著家長來到了__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超超因反復胃腸炎、EB病毒感染在當地醫院就診后,因診斷不明又來此就醫。
“超超入院后,B超檢查發現,孩子雙側腎上腺發育不良,無法生成人體所需的重要激素,如鹽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導致低鈉血癥、高鉀血癥。此外,腎上腺合成的雄性激素也受到影響,這意味著他并不能長成一個真正的‘男人’。”傅__回憶道。
此類疾病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傅__詳細地追問了超超的家族史。果然不出所料,超超的家族情況相當特殊。他的外婆生育了8個小孩,4男4女。不幸的是,4個舅舅中有3個分別在6歲、4歲和剛滿月不久突然夭折,因為當時家庭經濟和醫療條件的限制,沒有作進一步的檢查。
第4個舅舅是老幺,7歲時被診斷為“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需要長期藥物治療,22歲時身高174cm,但是完全沒有性發育,是個沒有真正長大的“大男童”。還有超超的姐姐,智力發育落后,生活難以自理,時刻需要看護。
這個家庭究竟是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健康的孩子出生呢?為了幫助這個家庭解開疑團,傅__帶隊遠赴超超的老家江西,幫助他們一家四代15人做了基因檢測。最后,專家們從中發現X染色體DAX-1基因變異以及3個全新的變異位點。
“DAX-1基因關系著性腺、腎上腺發育的關鍵點,變異之后功能喪失,會導致性腺發育不良、腎上腺發育不良,嚴重者出生不久即可致死,幸存者有性發育落后、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情況。”傅__說。
籠罩超超一家人的困惑,終于從最根本的基因層面得到了解答,也為后續治療和優生優育提供了重要依據。如今,超超還定期在傅__的門診復診,經過糖皮質激素替代治療,他目前生長情況接近正常兒童,也即將開始青春期性激素替代治療。
近年來,兒童生長發育相關性疾病診斷不規范、過度檢查、過度治療、誤診、漏診等現象時有發生。傅__意識到,必須全面提高整個專科醫師隊伍的建設,而且此類疾病的診治亟需規范,尤其是質量控制。2024年,在她的不斷努力下,__省率先成立“__省兒童生長發育質量控制中心”,實現“0”到“1”的突破。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我們有使命幫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迎接更廣闊的未來。”傅__這樣說過,她也一直這樣踐行著。
研究兒童肥胖糖尿病20余年
2001年,傅__作為訪問學者前往日本山形大學醫學院免疫研究室學習。老師問她回國以后做哪方面的研究,她的回答就是肥胖。
可事實上,當時肥胖在國內相對還比較少見。傅__為何要選擇研究肥胖呢?她回答:“我覺得這是一個趨勢。2000年,國際上肥胖情況已經很嚴重了。雖然當時中國中小城市的肥胖率只有5%左右,但是部分大城市的肥胖率已經達到10-15%,呈現猛漲的態勢。兒童青少年的生活模式與飲食結構發生明顯改變,尤其快餐食品、含糖飲料與食品消耗顯著增加,肥胖率一定會在中國增長。”
2002年,傅__在__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率先開設肥胖門診,開啟兒童肥胖與糖尿病的系列研究。“十三五”期間,她還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兒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與營養及影響因素研究”,對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的患病現狀、構成、分布特征、早期預警因子及干預新技術新方法做了詳細的探究。2024年6月,她牽頭全國24家醫療機構成立首個“中國兒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聯盟”。
__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每年門診量約4-5萬人次,其中近1/10是兒童肥胖患者。傅__給記者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名10歲的小男孩,體重高達70多公斤,因為突然面色發白、昏迷不醒被送到浙大兒院急診室。抽血時,護士發現他的血液像“草莓奶昔”一樣是粉紅色,因為里面混合著不少脂肪沉淀物。磁共振檢查顯示,他的腦血管雖然還未完全堵塞,但血流在拐彎處已出現中斷現象,血流速度變慢。
這個男孩是因為肥胖導致血管痙攣,管腔變得狹窄,最后引發了腦卒中、昏迷。如果搶救不及時,極可能有生命危險。所幸,男孩經過積極治療恢復良好,并開始科學管理體重、加強運動,機體代謝狀況明顯改善。
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有可能導致脂肪肝、高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綜合征。若不及時加以干預,將大大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控制肥胖是國家慢病防治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之一,此事任重道遠,我們將為之不懈努力!”傅__如是說。
3年磨一劍,__骨齡檢測難題
作為精準反映兒童生長發育水平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標,骨齡檢測在評估生長發育水平、制定疾病診療策略、診療效果隨訪等諸多方面均有重要意義。因此骨齡評測是兒童生長發育領域的關鍵技術。
但在臨床實際使用中,骨齡測評還是存在較多難點。據統計,2024年我國每千名兒童僅擁有0。63位兒科醫師,而其中,能夠熟練、高水準閱片的醫生少之又少。因此,長期以來,速度較快但精度較低、一致性較差的GP圖譜法在醫療機構長期占據臨床主流。而TW計分法雖然精度高,但需要對20多塊骨頭進行8-10級的分級,然后通過一套算法來計算出骨齡,一個有經驗的醫生也要算上十幾分鐘,因此由于耗時較長、門檻較高等原因,TW計分法存在一定的應用瓶頸。
提升骨齡檢測技術水平,普及針對適齡兒童的骨齡檢測勢在必行。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傅__團隊也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兒童生長發育領域的應用。2024年,團隊與依圖公司合作研發出國內首個落地臨床的骨齡AI輔助診斷系統。
“醫院里常見的骨齡檢測方式是使用常規DR拍攝手腕部X光片進行診斷。兒童的性腺、甲狀腺和眼睛等部位對X射線非常敏感,雖然醫院有配備鉛衣等防護措施,但通常情況下這些部位無法完全遮擋保護,容易受到散射線輻射。”傅__說,減少骨齡檢測過程中的輻射劑量及兒童身體防護問題是亟待解決的另一重點。
2024年7月,全球首款微劑量輻射可移動骨齡DR正式發布。這是一款專為中國兒童訂制的可移動骨齡DR,而此項“黑科技”正是由傅__團隊聯合美諾瓦醫療團隊經過3年的臨床研發成功推出的,它是第一款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器械注冊證用于手腕部拍片的平板DR,目前已經取得6項專利和1項軟件著作權。
“微劑量輻射可移動骨齡DR單次拍攝的輻射劑量與常規DR相比降幅高達80%。”傅__介紹,“而且采用專利屏蔽防護設計,既能避免兒童除手腕部外其他身體部位受到多余散射X射線,也可以避免醫生和陪同家長受到非必要輻射。”
骨齡AI輔助診斷系統將原本需要5-10分鐘的閱片過程壓縮至秒級完成,微劑量輻射可移動骨齡DR將檢查安全性大大提升,可有效建立精準、高效、系統、規范的兒童生長發育測評體系,并將惠及基層醫院,緩解基層醫院兒童測評資源匱乏問題,提高基層兒科醫生的骨齡診斷水平,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的生長發育測評服務,也能幫助制定更貼合當代兒童的骨齡新標準與更科學的生長發育測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