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奮斗精選四篇
大學生如何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奮斗1
人們向往過上富足有尊嚴的生活,實現共同富裕是全民的美好愿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在當今世界,我國的制度優勢日漸凸顯,黨領導全體人民建成了全面小康的社會,完成了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著眼未來,我們正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大步前行。然而,共同富裕不是簡單粗暴的殺富濟貧,而是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去創造財富來實現的。
共同創造,把財富的蛋糕做大,讓國家富裕起來。大河有水小河滿,只有總量提上去,才能真正實現富裕。現今社會,我們的財富資源呈現總量不足和分布不均兩方面問題。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只盯著貧富差距,更要通過全民的共同奮斗創造更多的價值。各行各業都是社會發展運行的必要組成部分,每一個角色分工都能在本職崗位上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要大力弘揚奮斗拼搏的創業精神,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勞動者的創造性。要鼓勵誠實勞動,保護合法收入。要摒棄好逸惡勞的惡習,剔除等靠要等不健康思想。讓奮斗成就勞動者,讓奮斗成為財富匯集的源泉。
科學分配,把財富的蛋糕切好,讓人民富裕起來。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是調節居民收入的核心手段,財富的初始分配方案尤為重要,要在頂層制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的基本原則,在勞動創造價值的衡量標準上科學把控,滿將奮斗轉化價值,通過奮斗實現富裕。要避免一刀切式的調節手段,共同富裕的實現要因地制宜,既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要根據時代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精準施策。通過稅收政策等再分配手段確保共同富裕的目標得以實現,體現公平公正性。公共財富的投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將公共財富用于公共事業不僅解決了財富分配的問題,也直接體現了共同富裕的結果。
勤儉節約,把財富的蛋糕傳下去,才能有持久的富裕。富裕的本質是資源充沛,而很多寶貴的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的生活需要消耗資源,但不能無度揮霍,萬貫家財不知勤儉持家也早晚會敗光。財富需要創造,也需要守護,要樹立正確財富觀,堅持傳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鼓勵適度消費,堅決遏制奢侈浪費現象。要珍視富裕美好的生活,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嚴格限制。大力開發清潔資源,為子孫后代留下富裕干凈且可持續的未來,讓子孫后代守護好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實現且必能實現,富裕不單指物質上的富足,也包含精神文化上的豐富多彩,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精神財富需要傳承,需要持續創造。只有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才能創造出物質生活富裕、精神文化燦爛的美好明天,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
大學生如何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奮斗2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
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開始進行艱辛奮斗。新中國成立為擺脫貧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實施了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
脫貧攻堅補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脫貧地區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經濟社會發展大踏步趕上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十四五”已經開局起步,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讓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要腳踏實地、久久為功,朝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砥礪奮進。
大學生如何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奮斗3
?共同富裕在一些地方做到了,而在另外一些地方是要換一種方式才能實現。比如,浙江做到了,被中央作為共同富裕的示范區。浙江的共同富裕主要體現為城鄉收入差距相對較小。這一點很多地方做不到,為什么?因為浙江發達的制造業主要是民營企業,且主要集中在鄉村。
鄉村富裕了,城鄉收入的差距就小。其實廣東福建的很多鄉村地區也做到了,那些地方民營企業發達。工業化程度高的鄉村更富裕,這也為城鄉融合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這些地方的鄉村正在變成城市的一部分。
而大多數鄉村地區,農民以務農為主并通過勞動力外出(通常去大城市)打工而改善收入,這種情況下,實現共同富裕就只能通過提高大城市的戶籍城市化率,讓外來打工的勞動力人口及其家庭徹底變成城里人才行。一些大城市的政府要想明白,像北京上海這樣的老齡化如此之高的地方,不在擴大戶籍人口上邁出這一步,那就會逐步失去發展的后勁。
實現共同富裕,很多人認為就是要用二次、三次分配主導一次分配。這是誤讀。中央明確提到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這就表明初次分配機制依然是實現共同富裕非常重要的基礎的方式。
我認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最重要的還是要堅持合理的初次分配機制。這就要給更多的人能夠在經濟中的正規部門就業。正規部門是工薪收入相對較高、公司治理相對規范、社會保障相對完善的部門,而擴大經濟中這些正規部門就業的比重,政府就需要創造并維護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真正取消不必要的行政性的準入壁壘,確保更多擁有競爭力的企業能夠在市場上安心發展,并愿意做強做大。
所以,不要以為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標時初次分配不重要了,相反,政府致力于改善和優化初次分配的市場機制,穩定企業家信心,對于持續擴大正規就業的比重至關重要。這才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關鍵。
實現共同富裕這一長遠目標,合理的初次分配依然是基礎。初次分配當中有一個重要的比例,通過它可以看出初次分配是否那么合理。這個比重就是勞動成本或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中占的份額。這個份額反映了國民收入是如何在資本和勞動兩個要素之間進行分配的。
盡管這些年來我們的勞動報酬占比有所上升,但過去30年平均而言還是比較低的,最低的時候還不到40%。作為參照,主要國家包括美國大概在70%左右(美國這些年有所下降,反映了美國經濟的一個結構性問題)。
中國的這個占比在過去30年為什么這么低?直接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平均工資水平確實還比較低。我們過去在農業的閑置勞動力規模大,從供求關系來說是工資低的一個基本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實現就業充分的市場化和建立起合理的工資形成機制,還在很多部門保留著計劃經濟時期的低工資政策。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行了就業制度改革,開放了勞動力市場,但我們可以想想看,今天在正規部門就業的100人當中,有多少實際上是在國家(所謂體制內)部門就業的?這些部門包括國家機關、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和事業單位。這個比例相當高的。有報道說一流大學畢業生有3/4去了體制內。這些國家部門依然保留著低水平的固定工資政策。當然,盡管這些國家部門的名義工資不高,但由于體制保護產生租金,員工的實際待遇則是另外一回事。
但真正的問題是,從一般均衡角度來看,這個體制內的低工資政策,事實上可能成為勞動力市場平均工資水平的錨,扭曲市場上的工資形成機制。去年總理談到的6億人的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多半是這種低工資政策的必然結果。
說到這,我想起幾年前劉遵義教授在香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的同樣的話。于是我在網上找到了采訪的原文。這里我摘錄如下。他是在回答中國為什么有那么大的財政來源時說了下面這段話的:“因為中國實行低工資政策。
為什么它可以實行低工資政策呢?因為以前在非農業部門做事的人,都是政府雇員,開始就給他們三十六塊錢的工資,你要來就來,不來就算了,大家都愿意來,因為三十六塊錢總比在農村好吧?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低工資政策,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占GDP的比例低于50%,美國則是不到70%。
到了今天,中國政府直接間接雇用的人,差不多占到社會勞動力的一半,政府只給這么多工資,那私營部門會想,我為什么要給多?在低工資政策下,中國企業的人力成本普遍較低,利稅較高,而國企比例比較高,政府也就有了很大一塊收入。
如果你研究蘇聯的話,它有‘剪刀差’,就是說一定要壓低農產品的價格,提高工業產品的價格。這是政府行為,跟供需關系無關,用‘剪刀差’把農村的盈余拿走了。低工資政策是同樣的道理,但是中國人沒人談這個東西。”
所以,在收入初次分配中要合理提高勞動報酬或勞動成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必須深化改革我們的就業制度,大幅度降低體制內就業的比重,用工資形成的市場機制取代計劃經濟時期的低工資政策。目前看,要完成這個任務,還任重道遠。
大學生如何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奮斗4
實現精準扶貧,深入調研、準確識貧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體相似,而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變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彈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調查,把扶貧對象摸清,把家底盤清。
扶貧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實施項目之初要尊重群眾,積極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對未來的規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黨員干部要有扶危救濟的擔當和準確的自我定位,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而不是自我標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不斷的反駁群眾的意見。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基礎和前提。習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他還指出,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黨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讓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
脫貧攻堅必須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確保各項扶貧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取得全面勝利。要層層落實責任。堅持黨的領導,五級書記一起抓,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落實貧困縣主體責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貧開發上。落實相關部門的行業扶貧責任,把扶貧任務優先納入行業規劃并認真實施。
現在,我們黨就是要領導廣大農民脫貧困、奔小康,就是要讓廣大農民過上好日子。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不是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