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錦集5篇)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篇1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里,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里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么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么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于這個民族,它更屬于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么?快行動吧!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篇2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與精神層面的集中表達,具有深遠的意義。
文化自信關系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獨立性。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劉家義代表認為,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鑄理想信念之“魂”,涵養核心價值之“源”,共筑偉大復興之“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蘊含著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獨特標識。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紅色基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顯著標志和主要內容,成為我們戰勝艱難險阻、不斷創造奇跡的精神航燈和信念路標。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必須下大力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促進社會公眾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從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在內心深處樹立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意識。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深入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消除各種腐朽思想和道德觀念,通過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著力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在各行各業樹立和宣傳思想道德建設的模范和標兵,用榜樣人物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引導和帶動更多的人追求向上向善、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傳統文化的沉淀,更來自于在不斷的創新、發展,來自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來自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光明前景,是中華民族復興之魂。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篇3
雜志《求是》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章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作為世界唯一留存至今的文明古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時代的激流中,我國的文化能延續至今說明其具有較強的先進性和獨特性。
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各國文化往來密切。我國文化走向世界,例如一些國家開設的孔子學院,很多國家在中國傳統節日舉行慶祝活動。同時,我國也吸取了大量的外國文化,比如外國的影視作品,歐美國家的感恩節、圣誕節等。在不通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我們應當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將糟粕拒之門外。對于我國傳統文化,更應如此,傳承其精華,摒棄那些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弊病。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前提下,做到推陳出新,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因為培育和堅定文化自信,應當善于做好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和經濟、政治互相影響,相輔相成。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文化本身也是一種生產力,現如今文化產業日益崛起,我們要讓文化和經濟有機結合,既發展了文化產業,也能極大提升我國的經濟水平。文化和政治相結合,可以通過各種文化形式來表達國家在政治層面的訴求,例如通過影視作品和展覽等宣傳國家的方針政策。國家經濟和政治的強大使我國在國際社會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從而使我國的文化受到更多關注。我國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沒有強大的經濟和政治作為依托,文化只能被其他外來文化日益侵蝕。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我們應該堅信,我國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篇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文化自信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進文化自立自強對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遠的意義。
深刻認識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重大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指導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根本遵循。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巨大成就的必然之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和輿論環境深刻變化的趨勢,面對持續動態變化的諸多文化挑戰與難題,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守正出新,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性極強、階段性明確的戰略與部署。黨的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再到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可謂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因之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經之路。2011年10月18日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我們黨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體目標,并提出了到2024年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錨定目標不更改,鎖定任務不松懈,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大為增強、文化自信顯著提升,如期順利完成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的階段性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展現了國家戰略的延續性。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并就推動文化自信自強、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的重大戰略部署,這就要求新時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設,務必要在“強”字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文化強國建設理論創新的必需之道。經過改革開放40多載的摸索與積累,我們黨總結提煉出文化自信這樣至關重要的原創性理論,且在新時代10年的偉大文化實踐中趨于深化與成熟。文化自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具有無比的厚度;以中國悠久漫長的歷史為軸線,具有空前的廣度;以五千多年不曾斷裂的文明為載體,具有獨特的高度;以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持續理論創新為靈魂,具有可貴的深度;以無數中國人民的現實生產生活為依托,具有真實的溫度。厚度、廣度、高度、深度、溫度,“五度”合一,所以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設文化強國,必當與中國深厚文明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承接、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相吻合、與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相一致。這勢必要求我們在文化強國建設理論創新方面進行更大力度與高度的精研深思,并持續付諸火熱實踐之中。
實現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的堅實基礎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發生著新的變化,反映在文化建設領域,我們依然面臨著國際上各種挑戰,“西強東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未來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在國內文化建設中,仍舊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還不能完全滿足。必須堅定不移地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02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錨定我國建成文化強國遠景目標,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
注重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傳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為指導。要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動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注重保證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提升人民精神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要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思想道德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繁榮文化文藝創作生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增強人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參與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注重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傳承弘揚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革命文化是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二者是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文明演進等重大問題,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的基石所在。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賡續中華文脈,傳承紅色基因,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闡釋、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展示宣傳、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為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注重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把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完善產業規劃和政策,強化創新驅動,實施數字化戰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促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大力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國家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5G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文化專項工程,以先進適用技術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搶占文化創新發展制高點。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篇5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文化自信需要傳承,是人民的心靈之旅旨在“代有才人出,風騷數百年”的過程。當“情人節”“圣誕節”變成節日慶祝的主旋律,傳統節日中內在的深厚底蘊又迷失在哪?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經濟的復蘇艱難曲折,我們更應在紛繁變幻的世項中守住中華文化正根。這就需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傷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讓中華民族的智慧生生不息。
文化自信需要創新,以方式的無窮變化遵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更替。中國的歷史進程是一部不斷懷疑自我推翻過去的創造史,是先賢們用智慧與巧思順應時代發展凝結成的恢弘畫卷。北京冬奧會的國家速滑館又稱“冰絲帶”,在運營管理中融入了許多中國文化元素,使之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窗口,成為展示我國冰雪運動發展的靚麗名片。
文化自信需要發揚,用國際的廣泛交流凝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共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閉門造車只能讓文化的進程走入文明狹隘的死角;文化發展同樣也不在于全盤接受,強勢壓制弱勢只能帶來同質化的文化入侵惡果。近年來,隨著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藝術、旅游等領域的項目對接與合作日漸增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的“能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
凝心可聚力,心齊可移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便是當下時代課題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