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小記》
《菜園小記》
教學設想這篇文章內容通俗易懂,閱讀困難并不大,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其中所包含的感情難以有所共鳴。在教學時,可以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逐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了解當年延安軍民的戰斗風貌,感受延安人民以苦為樂,以苦為榮,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樂觀精神,把握課文的現實意義。在教學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思考,主動質疑,以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參照“教學設計(A)”。
二、初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播放朗讀帶,學生在聽讀的時候,注音疑難字詞的讀音。
2.學生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并采用師生互相提問的'方法解決其中疑難字詞的字首。關于疑難字詞的讀音以及所摘抄的詞語請參看“教學設計(A)”。
三、整體感知,品味文章的結構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簡要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2.思考:圍繞著菜園,文章記敘了哪些事情?
3.思考: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應該如何劃分?
4.思考:各個部分之間的內容有什么內在聯系嗎?
5.思考: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四、深入理解,品味文章的內容美
1.提問:在“花”與“菜”之間,你喜歡哪種?文章為什么說“種花好,種菜更好’’呢?
2.提問:用一個字概括菜園的特點,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菜園的這個特點的?
3.提問:用一個字來概括勞動的滋味,思考,作者從哪些角度寫出了這種勞動的滋味?
4.提問:朗讀文章第6段,思考,在當時種菜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5.齊讀課文第10段,思考:這一段一共寫了幾個畫面?作者是如何寫出這些畫面之美的?
6.提問:散文強調“形散神不散”,請回答,這篇文章的“神”是什么?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單回顧上課時內容,引入新課時
二、尋讀感知,品味文章的語言美教師提示:這篇文章的語言優美、清新、樸實而又通俗,富有表現力,請大家細心體會。
2.學生體會:這篇文章在語言上是如何做到優美、清新、樸實而又通俗,富有表現力的?
請參看“教學設計(A)”。
3.學生自行默讀全文,然后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段落朗讀,要求讀出感情。
4.指名多名學生先后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學生朗讀后,教師要注意及時肯定學生朗讀的優點,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以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學習遷移
教師印發吳伯簫的散文《記一輛紡車》,指導學生閱讀,并比較:《記一輛紡車》與本文有何異同?
注意,這兩篇文章都是歌頌延安精神的優美散文,但寫作角度不相同,如果說,《記一輛紡車》是從“豐衣”的一個側面熱情謳歌了轟轟烈烈的延安大生產運動,那么,《菜園小記》則從“足食”的角度熱情贊美了延安軍民熱愛勞動的高尚品質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兩篇文章都具有清新、優美、質樸的語言風格和濃郁的抒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