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研討發言稿【四篇】
【篇一】增強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研討發言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文化熔鑄于民族靈魂的精神血脈,文化繪就著每個時代的坐標記憶,它深深鐫刻著一個民族的鮮明特征,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前途未來。
文化,是人民有理想,民族就有奮起的動力;
文化,是人民有信念,民族就有前行的支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回望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不難發現,文化興盛始終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條件。
追憶往昔,中華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唐詩宋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們經歷過暴風驟雨式的革命,也經歷過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后都殊途同歸——目的只有一個:推動中國文化不斷向前發展。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足以使中國人引以榮耀和自豪。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及哪一個,我們都能深深感觸到中華文化的自信所在!
著眼當下,我國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你看,孔子學堂走出國門,遍布世界,中華文化為世人所學,這種文化的分享難道不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嗎?再看“中國詩詞大會”、“國學講壇”、“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經典詠流傳”已成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農民還自發辦起了“農家大院”,生動展示脫貧攻堅路上農民新生活新風貌的文化獲得感。再看戲曲進校園、書法進課堂、古詩新唱,傳統文化潤澤童心這些都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需要。符合具體國情、順應時代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實踐特色!
放眼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越是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越要重視文化的價值,越要加強文化建設,為我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
凝心可聚力,心齊可移山。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全體中國人民戰勝艱難險阻、創造美好新生活的力量之源。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民族必將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軟實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則是硬任務。我們深知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只有努力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繼續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進發。
欲事立,須是心利!文化不僅僅是傳承,文化還需要創造!我已堅定信念:與我的同事們一起,明確進取方向;與我的學生們一起,設定進取目標,樹立文化自信,文化強國的信念。今天教學生寫好中國字,說好中國話;明天他們必將做好中國人,講好中國故事!藍圖已經繪就,我要乘著五中全會精神遒勁的動力,我要迎著中華文化美好的前景,立足本職崗位,牢記:文化自信,方可譜寫文化強國的壯麗史詩。
【篇二】增強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研討發言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時至深冬,圣誕節如約而至,街道上張燈結彩,圣誕老人到處可見,圣誕樹高高聳立,引無數路人駐足觀望,商家們也借機大肆宣傳推銷產品,街道上彌漫著洋節的氣氛,街面上飛揚的海報,無一不提醒著人們圣誕節的來臨。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對洋節的盲目崇拜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洋節熱浪正沖擊著我們的價值追求,傳統節日是否離我們漸行漸遠呢?我們是否在眼花繚亂的洋節中迷失了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追求呢?我們不禁要大聲疾呼: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傳統節日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凝聚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深厚濃郁的家國情懷,傳承了崇尚孝道、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傳統節日喜慶祥和、精彩紛呈。“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處處洋溢著團圓的喜慶、家人重逢相聚的喜悅、圍爐夜話守歲的溫暖、家庭和美的幸福,懷揣著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共同迎來新一年的黎明。清明時節,細雨紛飛,草長鶯飛,水木清華,我們一起祭奠我們的人文始祖黃帝,祝福國家強盛,人民安康,朋友們三五成群,出門踏青,感受山川秀美。端節時節,我們龍舟戲水、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在比賽的歡樂中,我們緬懷屈原心系蒼生、憂國憂、上下求索、雖九死而未悔的愛國情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月夜,家人歡聚一堂吃月餅,賞圓月;離人腸斷,游子盼歸,共同抒發“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這些傳統節日,世世代代薪火相傳,久經歷史滄桑巨變,歷久彌新,永遠銘刻在每一個靈魂深處,融入在我們的血液之中,培育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少年強則國強,文化強則國強。中華兒女居住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流淌著龍的血脈,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本。傳承傳統節日,守衛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是我們每一個少年學子的責任。也許還有很多人隨波逐流、追逐洋節,他們根本不知道洋節背后的故事和信仰,他們僅僅以此為噱頭奔走歡呼、把酒言歡,為自己的狂歡找一個理由吧。但是,一個失去了崇高信仰和文化自信的人、一個失去了靈魂的家園的人與行尸走肉何異?
我們不是要固步自封、坐井觀天,我們更需要的是堅守文化自信,兼容并包,弘揚中華傳統節日、傳承中華文明,讓中華文化中閃耀的真善美,灑向世界的每個角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愿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能堅守我們的精神家園,傳承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文化,讓華夏文明熠熠生輝!
【篇三】增強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研討發言稿
革命戰爭時代形成的紅色文化,是我們上黨老區的傳家寶。在血雨腥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意氣風發、熱情燃燒的建設年代,在波瀾壯闊、生機勃勃的改革年代,紅色文化一直鼓勵長治人民勇敢前進。在確保如期實現消除貧困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旅程中,大力弘揚紅色文化,繼承太行精神,從中吸進、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新形勢下弘揚紅色文化是從堅定的理想信念開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牢固,精神上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今日,我們要面對四險和四大考驗,堅定理想信念,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廣大黨員干部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營養,凝聚全市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力量,以我們身邊鮮活的典型申紀蘭、段愛平、申飛飛飛等模范人物為榜樣,堅定信仰,忠誠不二,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新形勢下弘揚紅色文化,就是傳承優良的傳統,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作風建設。太行兒女的奮斗歷程,既是一部氣勢恢宏的革命戰爭史,也是一部感天動地的作風建設史。在新形勢下,加強黨建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尤其是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銳利地擺在我們面前。各級干部要勤思勤為不懈怠,真抓實干不浮躁,清正嚴明守紀律,以經濟發展的新成效,造福一方百姓。
在新形勢下弘揚紅色文化是克服困難,大膽實踐,走出資源型地區變革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長治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是必然的選擇。我們要緊密結合生產能力、庫存、杠桿、降低成本、補充短板三降一補,大力推進供應方結構性改革,提高傳統產業循環率、新興產業占有率和節能減排率,以堅定的精神創造地下資源文章,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創造地上資源文章
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轉變,加快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加快粗放增長向綠色發展轉變,早日實現資源城市向經濟文化城市的轉型。
在新形勢下弘揚紅色文化,就是要扭住發展不動搖,奮力實現我市經濟浴火重生。革命先烈流血犧牲,就是為了讓我們過上幸福生活。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必須致力發展。唯有發展才能破解制約長治發展的“瓶頸”,進而以發展之力蓄積突破之勢。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我們既要把“兩學一做”抓好抓出成效,又要把活動煥發出來的政治熱情和進取精神轉化為推動發展、造福百姓的實際行動。各級各部門要把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按照省委駱惠寧書記的安排部署,堅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總書記為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貫徹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堅持在項目建設上下苦功,堅持在回穩促增上做文章,堅持在改革創新上出真招,狠抓安全生產不松懈,全力維護社會大局安全穩定,繼續辦好民生實事,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進取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干事激情,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為實現山西振興崛起作出長治應有的貢獻。
【篇四】增強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研討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今天是__月__日,再過一個星期就是咱們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諺語,冬至意味著寒冷的冬天來臨。我國古代老百姓通過對自然與生活的細心觀察,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智慧的編出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節氣歌來指導農事。直到今天,其依然體現出極高的精確度,并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從某種層面可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體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綿延發展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表現在很多方面,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的價值理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和源泉;又如中華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等,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發展歷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撐。還有琴棋書畫的儒雅,唐詩宋詞的書香,晉劇,京劇,毛筆字,過春節,吃元宵,逛廟會……,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無處不在,中華傳統文化滋養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而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很多年輕人漸漸失去了對中華文化的熱情,很多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正頻頻告急,它們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落在了后面。_說:“青少年是祖國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所以我們有責任堅定文化自信,有義務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擔當起屬于青少年的文化使命。
回眸之中,看到了祖國的繁榮,轉念之中,想到了少年的.榮功。祖國有著精衛填海的志氣,有著夸父逐日的莊毅,有著后弈射日的豪情,這一切的背后都有我們——少年。同學們,生逢盛世,不要寄托于“小確幸”,也不僅只是報答父母、養家糊口,還要有詩和遠方的豪情。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不斷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