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匯編5篇
【篇1】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當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我國以國際合作的倡導者、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走向世界,開啟了對外關系的新征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堅持以文化自信為定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在各種思潮的激蕩中保持文化前進的正確方向。處于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社會全面開放、各種力量競相發聲、各種觀點眾說紛紜的當今時代,對增強文化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博大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意志抵御腐朽沒落的思想,識破偽裝,揭開包裝,使其原形畢露,難以藏身。在涉及指導思想、價值取向、政治體制、立國之本等原則問題上,要站穩立場,旗幟鮮明,據理發聲,以理服人。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自己的主心骨。面對“魚目混珠,良莠不齊”,要重過濾,能分析,會鑒別,善揚棄,擇善而取,辯劣而舍。增強文化定力,鐵心向著奮斗目標,不為各種錯誤思潮所左右,不為各種干擾所動搖,不為各種誘惑所迷暈,這是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基本功。
在對外關系中豐富文化的含量。隨著交往的對象、內容、項目、方式越來越多,國家、地區、城市、團體之間的聯系越來越深,文化的滲透面越來越廣,文化的特質和作用更加明顯。比如,在推動各方關系的全面發展中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在處理同非洲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中,講“真、實、親、誠”。在處理同周邊國家的關系中講“親、誠、惠、容”。在處理中俄關系中,強調鞏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處理中美關系中強調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在處理中歐關系中,強調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的伙伴關系。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突出歷史淵源、人文基礎,突出平等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營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環境。又如,走出去的企業,堅持有利于所在國的發展、民眾權益的維護、生態系統的優化。援外的醫療隊,堅持發揚國際主義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誠心誠意為當地民眾的健康服務,等等。在對外關系中,增強文化定力,豐富中國文化的含量,融貫中國文化的理念,對于樹立我國的良好形象、提高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加深同各國人民的友誼、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擴大交往中增強文化的話語功效。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識在加深,同時疑惑、誤解也不少。我們在擴大交往中,要以文化自信為定力,增強文化話語的底氣。對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穩步發展的本質和成功的原因,做到理直氣壯地講,不能“無語”;對輿論的熱點,做到有針對性地講,不能“失語”,從多方面亮出一個真實的中國。要以文化自信為定力,增強文化話語表達的本領,把中國的“自信”轉化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公信”。學會既講好面向世界的“普通話”,又講好面向不同地區的“方言”。努力把握國外受眾的關注點、疑惑點和接受程度、接受方式,講得讓他們愿意聽、聽明白,引起反響、產生共鳴。要以文化自信為定力,增強文化話語體系建設,創新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達方式,運用現代的載體、平臺、工具,發出自己的強音,擴大文化話語權。同時,要與有說服力的實際行動結合起來,通過一人一事、一舉一動,點點滴滴,久久為功,展現中國文明,反映中國風貌,樹立中國形象,提高中國聲譽。
【篇2】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具有強大的價值引導力和社會號召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統一繁榮的多民族國家始終是貫穿歷史的一條主線,強盛的國力與燦爛的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了輻射范圍廣闊的中華文化圈。但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侵入中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赴后繼地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仍未能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奮斗,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進入新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自信的基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近年來,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屢屢興風作浪。自由主義鼓吹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宣揚“歷史終結論”,妄圖將西方價值體系凌駕于一切文化系統之上。歷史虛無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通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等手段,矮化和丑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這些錯誤的社會思潮,堅持斗爭固然重要,但更根本、更重要的是堅持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會強化人民群眾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鑒別力,消除錯誤社會思潮存在的土壤,從根本上捍衛國家文化安全。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出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不斷增強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互為表里,不可分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滿足了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不斷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推向前進。
【篇3】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我們要從文化的維度,在基礎、廣泛、深厚上下功夫,以文化自信為依托,不斷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加強文化支撐的力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中,文化是重要支柱,支柱越有力,大廈越穩固。實踐反復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已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同和國際社會的贊同。但是,也有極少數勢力逆勢而動,抵制、干擾甚至唱衰、拋棄社會主義的明火暗流不僅從未停息,而且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而加劇。他們慣用的伎倆是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消解人們的精神防線,圖謀讓我們的偉大事業失去文化的支撐。這深刻警示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必須著力補精神之鈣,固思想之源,培為政之本,激發正能量、新能量,提高抗干擾、排障礙、除誘惑、拒腐蝕的自信心、自覺性。
拓展文化感召的廣度。中華文化貫通于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建設的各個領域,滲入于生產、生活和人際關系,覆蓋著廣大地域、人口,具有廣泛性。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歌猛進,不斷取得偉大成就,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富于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愈加以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弘揚起來,使擁護、認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公約數”,愈加增大,在干部、群眾和各個社會階層中產生了巨大的感召力。但在各種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復雜形勢下,國內極少數人盲目崇洋,把西方的模式奉為“普世價值”大肆宣揚,西方敵對勢力不甘心中國的進步和強大,圖謀借助文化滲透對我進行分化、西化。因此,堅定文化自信,抓住“關鍵少數”,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辯證取舍外來文化,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凝心聚力,是我們必須自覺承擔的重大而長期的歷史使命。
開掘文化影響的深度。我們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理論底蘊、實踐底蘊、民心底蘊。它經歷了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磨礪,經歷了黨領導人民在偉大斗爭中的培育和洗禮,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它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下、在近現代接續奮斗中繁榮發展,經受了歷史的考驗和實踐的檢驗,為廣大人民所接受、所認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異常激烈、文化較量無處不在,講好歷史,特別是近代史、黨史和中國文化故事,深入開掘“形于中”而“發于外”的國家軟實力的文化資源,增強干部、群眾的文化自信,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共同理想的應有之義。
【篇4】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文藝精品和文藝巨匠的深刻影響。中華民族精神,既體現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績中,體現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文學家、藝術家的杰出創造活動中。
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中華民族文藝創造力是如此強大、創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回答時代課題。
古今中外,文藝無不遵循這樣一條規律: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離開火熱的社會實踐,在恢宏的時代主旋律之外煢煢孑立、喃喃自語,只能被時代淘汰。
對文藝來講,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一切表現形式都是表達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離開了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再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也是蒼白無力的。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圣使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于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
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我們要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用生動的文學語言和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裝點祖國的秀美河山,描繪中華民族的卓越風華,激發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要抒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蓬勃實踐,抒寫多彩的中國、進步的中國、團結的中國,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學家、藝術家要結合史料進行藝術再現,必須有史識、史才、史德。
歷史給了文學家、藝術家無窮的滋養和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文學家、藝術家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文學家、藝術家不可能完全還原歷史的真實,但有責任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戲弄歷史的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對自己創作的不尊重,最終必將被歷史戲弄。只有樹立正確歷史觀,尊重歷史、按照藝術規律呈現的藝術化的歷史,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才能立之當世、傳之后人。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
【篇5】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內核是價值追求。增強文化自信,重要的是增強核心價值觀的自信。習近平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中華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在民族的心理上打下了辨明真偽、評判優劣的思想道德烙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的基本要素。我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文化在當代中國和當今時代的深化和升華,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靈魂。如果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會魂無定所、行無歸依。在新的形勢下,經濟社會轉型引起的深刻變化,既為社會注入強大活力,又給人們的價值觀念帶來了不可掉以輕心的挑戰。我們要以增強文化自信為牽引,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強骨固本、筑基鑄魂工程,鍥而不舍、持久不息地抓緊抓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融會一體,深入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時代課題,指明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的價值準則。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概括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是在站起來的基礎上富起來、強起來,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走在世界前列的基礎;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要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創造美好幸福生活;文明是衡量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鮮明特征,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和諧是社會與自然、社會各系統之間的和諧,建設和睦相處、和諧共治的和諧社會,反映了人民的期待和向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概括了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是同國家意志、人民愿望、法律規范相一致的自由,它的最高境界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平等是人人享有依法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理想狀態,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法治是維護社會系統正常運轉、保障公民根本利益、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概括了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是核心理念和永恒主題,敬業是立身之基,誠信是處世之本,友善是行事之道。
我們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充分發揮它在思想多元多變中的主導功能、在社會深刻變動中的穩定功能、在見賢思齊育才用才中的導向功能、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中的奠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