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家鄉紅色基因【三篇】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家鄉紅色基因篇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對于國家的興旺、民族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并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深刻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沃土,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中華兒女努力勞作、奮進拼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意志品質等不僅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精髓,更是滋養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提振當代中國人精神力量的源頭活水和不竭動力。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尊重中華民族的歷史根脈與精神追求,就是尊重中華兒女的勤勞奮斗與實踐探索,就是尊重中國人的不懈追求與文化需要。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談到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指出當時古代希臘、古代中國、古代印度等文明都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文化傳統,并一直影響著人類生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軸心時代”至今,依然煥發著生機活力、從未中斷,究其根源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響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發展理念,求同存異、兼容并包的處事方法,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愛國情懷,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人文精神等,在世界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獨樹一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是相較于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硬實力而言,是一國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與發展動力,以及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潮流,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暴力、強權等硬實力的比拼不再是解決國際問題與沖突的唯一途徑,主權國家之間的博弈不敢也不愿輕易訴諸使用武力,而是由經濟、軍事等硬實力領域轉向了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文化軟實力成為國與國競爭的重要方式,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迫在眉睫,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作用更是責無旁貸、刻不容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脈與靈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深厚基礎,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不竭動力。“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創造力的源泉,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民族自強的重要支撐,也越來越成為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必不可少的因素。基于此,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現代社會相協調,積極主動實施文化“引進來”與“走出去”,不僅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更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傳播中華文化、彰顯中國形象。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沃土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任何新的創造,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和環境下進行的,而不是憑空想象或拿來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過程中,我們首先遇到的條件和環境是中國的現實國情和獨特的文化傳統,因而在我們面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時,這一既定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我們既不能照抄照搬“蘇聯模式”,也不能完全借鑒“西方模式”,而必須切合中國的現實國情,遵循獨特的中華文化傳統優勢,總結國內外發展的經驗教訓,最終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具體來說,從道路的角度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與發展不僅要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形成的既定歷史基礎,而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兼收并蓄、實事求是、革故鼎新等精神品質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和發展提供了啟迪。從理論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相結合的產物。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品質、價值追求等高度契合,從而使其在中國落地生根,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制度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必須充分考慮中國傳統、文化積淀等因素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并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提供良好思想文化環境。從文化的角度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疑具有本源性地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的時代表達。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與現實旨歸。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軟實力競爭日益加劇,由此引發的文化霸權主義與文化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建立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他多次指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講文化自信,要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資源與力量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傳統,包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共同的價值追求,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根脈和靈魂,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文明多元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應時代需要,與中國實際結合,創造性地發展出昂揚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撐。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不竭動力。
面對當前文化安全問題凸顯,國際上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影響,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優勢,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走出去”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一方面,要在執中鑒西、貫通中外的實踐中積極樹立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保持自身獨特性的同時,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彰顯中華文化的包容與創新。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自身文化建設,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置于當代世界文化語境下加以重新挖掘與開發,積極主動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彰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有益貢獻。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家鄉紅色基因篇2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筑、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里,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后,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谷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征著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家鄉紅色基因篇3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現代追溯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比如,屈原是清明節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烈士,供在中國最大的烈士陵園。
由于屈老的堅貞不屈,為國為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會為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國家出賣自己的人格,不會踐踏自己的尊嚴。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們為了紀念他,雖然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現實中還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們在屈原自殺的江中劃著小船,撒著用葉子包著的米團,人們覺得這樣魚蝦就會吃這些米團,而不會吃屈原的軀體了。由此在江中劃船變成了賽龍舟,撒米團演變成了現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們把那一天定位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的紀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們叫它“清明節”。
例如這樣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節為什么要放鞭炮,讓我來告訴你為什么。
相傳每年有一天,有個叫“年獸”來擾亂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糧食,毀他們的房子,弄的他們人心惶惶。可是看年獸那么兇惡高大,他們卻又不敢與之抗衡,終于有一天他們發現年獸怕響聲,于是家家戶戶都在年獸來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獸聽見這些鞭炮響聲,嚇得落荒而逃,人們終于又回到了平靜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節,就是這么來的,家家戶戶都要過年,給紅包,這樣才吉利,說這一年都會富富貴貴,平安無事。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午的傳統文化節,所以源遠流長,就說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皮毛,還有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才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化代表了我國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結晶。
就是靠的這些傳統文化,而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是別的國家,甚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成果,所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復制那是遠遠不可能的。如果是簡簡單單的,有何是堪稱“傳統”這兩個字,就算再給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會越來越神秘,你永遠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