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反思作文
清明節的反思作文
一年一度,“清明”又悄然向我們走來,這是世人與故人對接的日子,我想起了時下國人的殯葬文化。
最近這些年,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手頭寬裕了,思想禁錮也打破了,這本來是好事,卻也有負面效應。在對喪事的處理上(權且叫做殯葬文化)就有表現,大有回潮倒退之勢。
城里,有時在馬路上碰到送葬的隊伍,可謂浩浩蕩蕩:有吹吹打打的樂隊,有抬著紙轎、紙馬、紙人的儀仗,有手舉招魂幡、身穿孝衣的親屬,緩緩有序,招搖而行。好像只有越辦越大,才表現出對已故長輩的尊重。
再有,就是每年的清明、寒食節、春節前、忌日,都要給故去的親人送“錢糧”,就是買了紙錢到各處去燒。入夜后,在一個路口就可能有好幾伙人,各自圍著向上竄動的`火苗,大把大把地把紙錢續進去。先是冒出黑煙,然后是留下的灰燼被風吹得到處流竄,大大的污染了環境。
聽說鄉下就更厲害了,許多人故去后,已不火化,“通融”一下,就仍整體下葬,占據一片黃土。
更有甚者,一些有權、有勢、有錢的人,不僅活著要享盡富貴榮華,死后也要安逸、排場,一擲千金,大造墓地。
這就使我想起了那年去澳大利亞旅游時,在墨爾本見到的墓地。我們都知道,澳國地廣人稀,土地資源比我們豐富得多,但那里每個墳墓規模都很小。而且有一種應該叫“紀念墻”的建筑,上面密密地刻著故人的名氏,在旁邊凸起的小臺上插著小小的一束鮮花,表達對逝者的懷念。難道他們簡樸紀念故人的理念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過去常講,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死去就是生命的消失,也是一種物質轉化,逝者是沒有物質享受的需求的,只要活著的人常思念他們的恩澤,學習他們的長處,就是最好的紀念,最大的慰籍。不知為什么現在有些國人對此卻崇尚轟轟烈烈,熱衷大操大辦,攀比之風有增無減,這些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清明將至,我們應該紀念,也需要思考,于是就有了我上面這些或許是多余的,不該在此時講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