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中秋周記模板匯總六篇
實用的中秋周記模板匯總六篇
時間過得真快,一周又過去了,想必大家都有了很深的感觸吧,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周記吧。怎樣寫周記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秋周記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秋周記 篇1
今年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在這個團圓的日子里,我總會想起一句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早上,我很早就起床了,爸爸和媽媽帶我去超市購物,一進超市里,里面的人人山人海,人們都在忙著挑選自己所需的東西,媽媽也買了些菜和我最愛吃的月餅,有蛋黃餡的、豆沙餡的……真的是有種過節的氣氛呀!
下午我們到爺爺家幫忙,大家各分其責,殺雞、殺魚、切菜……大家都忙著不可開交,我也不例外,擺碗筷,擺椅子。終于吃晚飯了,桌子上擺滿了豐富的晚餐,我迫不急待的拿起碗筷,狼吞虎咽的吃著。
吃完晚飯,我們準備賞月的工作,等啊等,始終不見月亮的面紗出現,心里有些失落,我拿出月餅吃了起來,不禁讓我想起嫦娥奔月的故事:后羿射日成功后娶了嫦娥,而王母給了他一包成仙的藥,而后羿把這包藥交給嫦娥保管,后來因為降蒙心懷不軌,嫦娥被迫把這包藥吃了,飛到月亮上成了仙,從此兩人分離,此后百姓們把這一天稱做“中秋節。”
過了一會兒,只見天空中繁星點點,月亮也露了面,越來越亮、越來越圓,像一個圓盤,照耀著我們。
中秋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征,是充滿喜悅的象征。
中秋周記 篇2
中秋節了解到了,我們現在好多人都是一起去濮上園秋游。我和爸爸開賽車,接著,我的好朋友王卓凡和他自己爸爸也開了對于一輛,我們是8號賽車,它們是11號,剛上車時間感覺就是有些學生害怕,爸爸什么就教我怎們開,慢慢的就學會了。
告訴你吧,我們老師還去摘棗了,到了健康棗園,我發現摘棗子的人還是挺多,棗子有的可以一邊紅一邊綠,有的企業里邊工作還有一些蟲子,所以需要我們少摘了一點。然后通過我們還玩了過山車、劃船等,感覺好極了!
中秋周記 篇3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中秋周記 篇4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
這天我們全家圍坐在一起我們一邊賞月一邊敘天倫真開心。十五月亮又圓又大真像一個大圓盤。它吸收太陽光線發出皎潔的光亮。我和姐姐大聲歡呼:“月亮真美啊!” 為了享受這美麗的月光我們全家在樓頂放一張桌子桌上有很多食物有芋頭、螺、月餅、葡萄、菱角還有哈蜜瓜。我們一邊品嘗食物一邊說笑話難得爸爸和我們共渡這美好時光爸爸還跟我們講許多月亮的故事。
我們度過這個中秋之夜。
中秋周記 篇5
中秋節的夜晚,我和媽媽去看《深湖巨獸》這部電影。看完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抬起頭看見一輪玉盤似的月亮掛在天上,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大地上,還灑在每個人的笑臉上。我想嫦娥怪不得不回人間呢,原來月亮那么美。想著想著我就覺得已經飛上了天。可是月兔跑那次去了?哦,原來它藏在桂花樹的后面跟我玩捉迷藏呢。我問它:“你想吃月餅嗎?”我拿出一塊月餅給它。這時媽媽拍拍我的肩膀,我一楞,媽媽問:“你怎么啦?”我說:“不告訴你。”
我對嗎媽媽說:“中秋節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團圓節,你看爸爸還在出差都趕回來了。我希望天下每個家庭都天天快樂,天天幸福。”
中秋周記 篇6
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雨聲如麻。
屋內,一張張熟睡的面龐還帶著幾分笑顏,人們早已入睡。中秋之夜,冷冷的風擊打玻璃,發出颯颯的聲響,但屋內,卻是一派安靜祥和之氣。無論團圓或分離,這一晚,只想靜靜躺在床上,哪怕思鄉困苦,哪怕近鄉情怯,都會靜靜入眠。
屋外,馬群仍在靜默,靜靜吃草,靜靜散步,甚至靜靜地受人欺負。它們想嘶鳴,想疾馳,想擺脫那該死的奴役!它們悲憤過,絕望過,不甘心過!它們是馬,本應該自由奔跑在大草原上的馬!為什么要被套上轡頭,蝸居在狹小的馬棚,每天做著做不完的苦工?可它們又有什么辦法?逃脫,又能去哪里?它們也掙扎過,反抗過,想擺脫這該死的韁繩,可終究,不過是換來了更猛烈的鞭子,更重的貨物,更多同伴的死亡而已。
雨一滴一滴打在它們身上,只希望,這能洗刷掉它們身上的屈辱和不甘吧。
天,亮了。
它們堅定的踏著步伐,一步一步,爬上山頂。他們的背影已消散了,消散在那濃密的霧氣中,只留一串‘叮呤當啷’的細碎聲和一顆堅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