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體驗中學習
如何在體驗中學習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課程標準》中使用“體驗”來刻畫數學活動的過程性目標,這個過程性目標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經歷某個過程,獲得某種體驗,在解決問題、情感與態(tài)度這兩個具體目標的闡述中也多次提到了“體驗”,由此可見,“體驗”在學生的探索與研究活動中的重要性。
“體驗”是指學生的多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在體驗中學習”就是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
“在學習中體驗”就是讓學生在接觸現實的過程中,將初步建立的感性認識付諸實踐,并在實踐中得以驗證,以形成理性認識,再進一步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從而形成實踐能力的過程。
如果說“在體驗中學習”學到的是知識,那么,“在學習中體驗”就是形成了技能。
案例1:
在教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觀察鐘面,并找出走得最快的指針——秒針。接著,讓學生仔細觀察秒針的走動,聽秒針走動的聲音,并嘗試著用數數或拍手的方法體驗“1秒”的實際意義,然后讓學生同時觀察分針和秒針,體驗“分”與“秒”的關系,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
(1)數出一位同學1分鐘跳繩的次數;
(2)數出一分鐘自己脈搏的次數;
(3)閉上眼睛體驗1分鐘;
(4)隨“眼保健操”的音樂,做“眼保健操”,體驗1拍就是1秒;
(5)估測寫10個“鐘”字所花的時間;在教室內走1圈所花的時間。
讓學生脫離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進而形成估測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案例2:
曾經聽過這樣的一節(jié)“統(tǒng)計”課:上課伊始,老師讓同學們談談自己在課外最喜歡的體育活動。同學們熱情很高,有的說喜歡跳繩,有的說喜歡踢球,有的說喜歡跑步,……接著老師問大家:能否想出一個辦法知道我們班同學的體育愛好?有的同學說讓所有的同學挨個說一說,有的說讓同學們舉手數一數……老師說這些方法都行,但哪種最好呢?接著就讓大家分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后展示,最佳方法是:把體育運動歸類寫在黑板上,讓同學們一個一個上去打鉤,如:喜歡跳繩的在跳繩類下打鉤,喜歡跑步類的在跑步類下打鉤……接著組織學生數一數喜歡各項運動的人數,這樣就得到了一些數據。接下來讓學生討論用什么形式更直觀地表達這些數據。老師出示一張畫有跳繩類、踢球類、跑步類……的圖,讓學生把手中的小卡片擺在圖上你喜歡的運動項目類下。
同學們經過討論交流選取一種方法,有了這樣的經歷,學生會知道數據的統(tǒng)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這個經歷本身就有很高的教育價值。
反思:
以上兩個案例,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從而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發(fā)現所要研究的問題,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體會數學,體驗“做”數學的樂趣。對此,我深深體會到:學生要想牢固掌握數學,就必須用內心創(chuàng)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必須讓他們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特征,以獲得數學經驗。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符合小學生學習活動的體驗情境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生因其思維特點的限制,在學習活動中的體驗需要具體情境的支持,它們是: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發(fā)現、探索、認識和掌握數學知識。
數學是豐富多彩的,不是復雜的數字游戲,它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會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把現實生活引入課堂教學中,豐富課堂教學的現實內容,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fā)展數學。
二、創(chuàng)設操作活動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供支持。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思維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實踐操作最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思想,使學習變成兒童的精神追求。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實踐機會,讓學生通過摸一摸、剪一剪、數一數、拼一拼……掌握思維的方法,促進思維的發(fā)展。通過活動,促使兒童產生積極的情感和態(tài)度,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識,在掌握知識中發(fā)展思維能力,使學習變成一種主動的探索過程。在這樣的操作活動情境下,學生興趣盎然,能在操作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