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總結(合集3篇)
第1篇: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總結
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我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及實際學情,扎扎實實抓教學,認認真真做工作。現對本學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理論學習,為課前備課與課堂教學指明方向
抓好教學,理論學習是關鍵,我認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教學理念,備教材、備教法,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經驗出發,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不同類型的課,認真預設教學,為上好每一堂課做好充分的`準備。《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十分注重對教材情境創設的創造性改編,對課堂教學的創新使得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義,力爭課堂40分鐘的教學質量。
二、讀透教材,嚴抓教學
如何力爭課堂的有序、有趣、有效。我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把握同學們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學生們開展活動。低年級同學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他們獲得彼此聯系、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努力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使教學最終實現它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學有成效的目的,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三、以鼓勵性評價為主,講究評價方式多樣化
我初步擬寫了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質量考核評價體系。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和道德意識,需要通過課堂和課下實踐的結合,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將道德與生活知識重新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開放性,教學質量需要通過實踐教育得到提升。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定科學的評估標準,運用科學的技術和手段,對教學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分析、比較,并給以價值判斷的過程。
如何讓評價求“全”,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生活動和實踐過程等,進行全面而有針對性和合理性的評價。其次是評價渠道多樣化,采用教師評、學生小組互評、自評、家長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并且評價講究及時、適度,這樣所有學生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得到老師的鼓勵和學習引導,充分地發揮評價的功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老師及時的表揚、激勵。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進一步加強專業教學水平,教師的專業即是教師之本,要在教案、課堂教學、課后反思等方面加強鉆研,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并通過聽課加強互相學習,通過撰寫反思、教學論文等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有趣、有效,更富創新思想,更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同時要加強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研究,進一步理論聯系教材及教學工作實踐,積極探索如何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第2篇: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總結
思品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涌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
一、本學期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采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優化思品課堂教學,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依托教材,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于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切實提高思品教育的實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于自己探索,好游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范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周每月的規范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后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都應傾注愛心,既要容納學生對的,又要包容學生錯的,這樣可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根據思品課的學習評價,即“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具體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
學習結果。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為目的。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
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第3篇: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總結
這個學期很快就接近尾聲了,本期我帶了二年級品德與生活,現自己的教學情況做簡單總結。
一、注重了做兒童教育活動的指導者和合作者。
新的課程標準規定了我們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踐培養兒童的品德與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二、注重珍視兒童生活的價值
兒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三、注重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課程目標
教學活動中,我們注重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通過活動的開展,讓同學們了解自我,認識自我的價值;了解社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周圍的世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自豪感。
四、注重了創造性、開放性的教學模式
我根據本地兒童的實際,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把課堂拓展到家庭,社會及兒童的各種生活空間,并結合學校的其他活動或有關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伸,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五.活動滲透教育
其實每一次活動都可以對學生進行人格品性教育.我很注重這一點。
六、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教育
品德不僅在課堂,在課堂的教育很多時候對學生來說似乎僅是知識,而生活中對他們的教育是切身的,直接的,效果明顯。
我因為不住學校,離學校有很長一段距離,正因為如此,我有更多機會接觸,了解學生。每天我都會和相當一部分學生一起上學一起放學回家。我不僅了解學生在校情況,對他們在家的表現也很清楚。我每天都要經過很多孩子的家門口,都會和孩子的家長交流。于是我把品德教育帶出了課堂,貫穿在上學放學的路上。總是針對學生的實際發生的事進行思想教育。學生品德教育是實實在在的,因此,它存在于學生的瑣事中,存在于學生的周身,而不僅是課堂。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上好這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