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科學跨學科整合的實踐與探究.doc
從文獻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國家,包括我國的臺灣地區(qū),小學生學習本國語言的教材不少是與科學有關的內容。我國小學語文課就有許多取材于科學家的故事、科學知識、現(xiàn)象、原理和事件等。還有,許多教材中的成語的本義,來龍去脈,往往隱含了生動而有趣的科學知識,如“鑿壁借光”,光的直線傳播原理;“振振有詞”,與振動產生聲音有關;“鳥語花香”,聲音的傳播和分子擴散現(xiàn)象。從學習語文的角度思考,如果學生在科學課上能夠加強觀察的意識,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如,“掌握合理的觀察順序、要多方位多感官地綜合觀察、借助工具進行觀察”等,這些方法的掌握,會有助于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中的閱讀能力、說話和作文能力。從學習科學的角度思考,當前小學科學類學科的教學中,由于受到環(huán)境、實驗材料等的影響,教師在實物觀察、實驗操作、科學表達等三個方面對學生的培養(yǎng),從課程的高度審視是偏弱的。上海使用的“上教版”“牛津版…‘科教版”三套教材,尤其是”牛津版”,圖片多文字少,要讀懂每張圖片,以及圖片與圖片的聯(lián)系,讀懂不多的文字,這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同樣,學生觀察、實驗也需要有方法和表達能力,這些都與語文素養(yǎng)有一定關系。天一小學在探索公辦學校教育國際化辦學的征程中,加強課程的綜合性,軟化學科界限,重視跨學科的綜合性。
根據(jù)學校課程理念和研發(fā)方向,鑒于小學生在學習語文和科學這兩門學科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基礎素養(yǎng)為主線、校際教師間的合作為支撐、有效教學為目的,從課程群劃分的知識型、方法型和問題型的分類理論,開展了跨學科整合的實踐與研究。校際合作,成立研究項目小組。天一小學與青浦的一所在市內科技教育有一定影響力的學校開展了校際間的教師合作,成立了“語文、科學跨學科整合”項目小組。小組成員有青浦科學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和天一小學的一位跨學科中學高級教師,以及兩位語文教師。研究的基地選擇在兩所學校,對象是兩校的一、二年級各一個實驗班,并以平行班為比照對象。制訂方案,確立研究目標和內容。以“觀察”和“實驗”作為語文與科學跨學科整合的結合點,也就是說,通過“觀察”“實驗”這兩個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撰寫實驗過程的能力,以及讀懂教材的能力、表達的能力。形成低年級語文與科學課在部分知識、方法上融合、滲透、相互促進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根據(jù)“觀察”和“實驗”這兩個結合點,我們按照研究的目標與內容,對學校使用的一、二年級科學與技術、語文教材進行梳理。一是尋找在內容上具有相通性的課文,目的是尋找知識的交叉點,圍繞這些交叉點確定教學目標、內容和拓展知識。
如,語文教材上的,《四季歌》《蟬》《春天在哪里》《春雨沙沙》《一粒種子》《大自然的語言》《花鐘》《寄冰》等,就與科學與技術教材中的《走進植物》《身邊的植物》《水和空氣》有較多的關聯(lián)性。在此基礎上,再確定跨學科的教學主題。二是篩選出科學教材上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實驗,又易于在語文課上練習說話(作文教學)的課文,如《磁鐵小車》《小電珠亮了》《種子發(fā)芽》等,篩選和統(tǒng)整之后的教學,不再是特定的屬于某個學科。集體備課。根據(jù)項目計劃,一起備課,由科學教師首先介紹“磁性小車”一課從科學的角度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掌握的學習內容,以及觀察與實驗的要點。然后,語文教師根據(jù)看圖說話教學的要求提出:指導學生能夠看懂教材上所有的圖片,并能在做“為什么這輛小車既能前進又能后退?”的實驗前,讓學生先說一說教材上的實驗過程。最后,確定了“磁性小車”在目標上,既要達到科學課與語文課各自的教學目標,還要達到相互融合、促進、疊加的跨學科整合的教學效應。合作教學。項目組的一位科學教師和一位語文教師合作教學。教學地點選擇在天一小學的實驗室,課時為三教時。先由語文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看懂“磁性小車”一課教材上所有圖片,然后,小組交流剛才所看的內容,兩位教師分別巡視、解答、指導各個小組的學習。
實驗部分由科學教師執(zhí)教。教師設計了兩個實驗。第一個,“同極相斥,異級相吸”。將兩塊條形磁鐵靠近,會有什么現(xiàn)象產生?讓學生通過實驗知道磁鐵有相吸。第二個,“磁性的大小”。為什么同一輛小車,而且兩根磁鐵看上去大小、形狀、顏色,所標注的S、N也一樣,教師在演示實驗時也與第一個實驗一樣,但結果卻不同,即,磁鐵不能推動,或吸引小車。通過這個實驗,讓學生明白,同樣大小的磁鐵磁性也有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堂課上,發(fā)生了課前預設外的事件,即,一塊磁鐵被一個學生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摔成了兩段。科學教師積極生成,問道:“斷了的磁鐵還有沒有兩極?你們怎么想的?”就在學生要么發(fā)愣,要么說有,或沒有外,教師又讓學生通過做實驗來說明問題。自主學習。教師先讓學生自己說實驗過程,然后,再在小組說。說的時候,要注意每個實驗的先后順序。兩位教師游走在各個小組,捕捉學生學習過程的信息,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如,當磁鐵摔斷了,你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合作學習。教師選擇了把實驗順序說亂了、說對的各一個,又選擇了不僅能按照實驗順序說,還能加上實驗時師生的動作、對話和心理活動的學生。根據(jù)三位學生的敘述,教師都做了簡明扼要的板書。
對三位學生所說進行評價。教師歸納學生所說的,并用板書提示:說話時要有順序、注重人物的動作、心里的想法。最后,教師又請學生給今天的實驗取一個有趣的、吸引別人的題目。多元評價。本堂課,教師不僅采用了學生自評、小組評和教師評價,還通過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回家把今天在課堂上學習的實驗說給家長聽,還鼓勵他們錄音或錄像,并請家長對孩子所說的進行評價(教師制作了專門的評價量表,請家長評價)。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高了。通過書面、口頭表達測試,學生、家長問卷和個別訪談,以及表現(xiàn)性評價、學生個體內差異的評價等方式顯示,實驗班的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實驗過程、造句能力都明顯好于平行班的學生。同樣,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也有了明顯提高,實驗班的窗臺上擺滿了學生種植的小花小草。平時,不少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主動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去探究、認識自然界事物的現(xiàn)象,每位學生都有觀察動植物、天氣的量表和觀察日記。培養(yǎng)了他們獨立、主動的探索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引導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得到了家長的有力支持。過去,許多家長往往較多關注子女的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門學科的學習態(tài)度與成績,不太重視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不太了解學校課程改革的意義和現(xiàn)狀。
子女受其影響,也不夠重視科學學科的學習。自從家長了解了我們的跨學科的研究與實踐后,看到孩子觀察、表達能力的提高,開始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喜歡養(yǎng)花和小動物,多了一份童趣和科學知識,他們都十分支持這一研究項目。提升教師的研究意識、課程研發(fā)與實施能力。過去,教師過多地依賴教材與教參,盡管也看和聽了不少課程改革的理論,因為沒有研究任務,學習的效果并不大。通過這次的項目活動,使得我們學習課標、思考問題、開發(fā)校本課程和實踐,都較過去更具自覺性和針對性。對學習基礎素養(yǎng)、語文、科學學科的性質、任務等都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并轉化為教學的行為。本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與實踐,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有不少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實踐和改進,如,作為研究項目,一學年進行兩三次研究的活動問題還不大,如果常態(tài)化,就會對原來的語文、科學課的教學進程、校本教研等帶來諸多問題;跨學科教 學目標的確立、教學策略的運用、學習效果的監(jiān)測,如何進行科學的、具有權威性的鑒定與 評價,以及,如何建立校際間科學與語文教師長效合作的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