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三國人物作文
我眼中的三國人物作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眼中的三國人物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從五年級的課本里讀到《破釜沉舟》的故事,于是對項羽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便在老師的'指導下,找來了《楚漢爭霸》《史記》《三國志》等書進行了認真的閱讀。對項羽,劉邦,韓信三個人物進行了反復的琢磨。于是三個人物時常清晰地活躍在我的腦海里。
眼中的項羽
粗讀《破釜沉舟》,《夏日絕句》,項羽可堪稱一代英雄。但細細一讀就不對勁了。
項羽,自江東帶了三千子弟兵,開始南征北戰,可惜功虧一簣,終天敗在劉邦手中,死在烏江邊上。
人們說起這段歷史,常言,項羽為人厚道耿直,性子有些暴烈,不懂用人,只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匹夫。而我以為,說他是“匹夫”實在是抬舉了他,依我之見,此人簡直是個大笨蛋。
敗走烏江有什么,勝敗乃兵家常事,大不了東山再起。再與別人一決雌雄吧。看到江邊螞蟻排成“項羽死于此地”的字樣,便以為是天命,雄心盡喪,自刎此地。他哪知道,螞蟻們是在舔食地上的糖水,而糖水又是他的對手們抺在地上的。即便是天意,憑他的暴烈性格,應該是不怕天命,不會安于現狀,坐以等斃的,卻竟然如斯,令人哀嘆。再說,回江東又有什么?親不親故鄉人嘛,回到那里,不久,你又可以組成新的子弟兵,何必因小小的失敗而無顏見江東父老呢?你應該回歸故里,再次逐鹿中原,將劉邦打敗。
唉,總之,項羽此人,令我失望太多。常念起李清照之詩“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心中獨問,項羽死后,會不會大徹大悟,率領子弟們的魂靈,叱咤于地府之中,終成為一代鬼雄呢?
奸雄劉邦
對于劉邦,很多人為他歌功頌德,比如,他建立漢朝,是莫大的功勞,他的《大風歌》寫得很好……但在我的眼里,他的過大于功,甚至有些功,其實是過。
建立漢朝,統一中原,這是項羽進行了多年的戰爭方才換來的。楚漢相爭,多少黎民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多少青壯年成為帝王爭霸的犧牲品。從這點上來說,這個莫大的“功勞”是建立在無數人的血肉之上的呀!而劉邦正是導演這一大慘案的主謀,卻能逃脫罪責,反而成為世人口中的英雄,實在令人齒寒。
劉邦志得意滿后,曾發出“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豪言,真是何等雄壯,何等威風。然而,口是心非,由于害怕別人篡奪政權,他先后將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呂布等人一一除去。這就是他所說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嗎?簡直是厚顏無恥之極!
總之,我認為劉邦是個心黑,臉厚的大奸雄。
說韓信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我是從這句歇后語中記得韓信這個名字的。現在,在我眼里,他飽讀兵書,能率千軍萬馬,能忍辱負重,堪稱一代將才。但為何后來又冤死在他的主子劉邦手里呢?歸于一個“傲”字,這應該是他的致命弱點。
韓信自恃有才,能忍胯下之辱,卻忍不得了不被人重用,而空談自己一身無能。
早在項羽帳下,他因傲成恨,最終離開項羽,投奔劉邦。
但投奔劉邦,也并非仕途順暢,因而驕傲的本性也就一次次暴露出來。比如,初投劉邦時,卻也得不到重用,于是演出了一幕“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鬧劇。后來劉邦讓他統兵南征北戰,由于屢戰屢勝,他又不時露出驕傲的本性來。特別有一次,劉邦找他交談,問他:“你能帶多少兵?”他回答:“一萬人。”劉邦臉色微變,好在韓信能察言觀色,忙改口說:“大王不善帶兵,卻善帶將,我自然比不上您呀!”雖暫免一劫,但讓劉邦感到他的不可一世,難以駕馭。因此中原統一后,劉邦還是封他為一字并肩王后,可韓信仍沒吸取教訓,更加居功自傲,沾沾自喜。劉邦害怕他造反,最終找了借口,將他滅了。恰恰是應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個道理。
大家都會為韓信而惋惜,如此一個有才之人,卻因驕傲成性招來殺身之禍。但他的經歷,也正給后人們敲響警鐘,驕傲是最大的敵人!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