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鐵人》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以上
弘賢作文網“鐵人電影”相關觀后感,鐵人作文內容:
電影《鐵人》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鐵人王進喜的事跡,人物刻畫生動感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的電影《鐵人》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以上,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鐵人》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以上
電影《鐵人》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鐵人王進喜的事跡,人物刻畫生動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現在眼前,讓人感觸很多。電影《鐵人》以鐵人王進喜和新一輩石油工人為兩條主線,交錯進行,全景式展現了無私奉獻的鐵人精神。
在共和國的創業史上,王進喜同志和他的鐵人精神,樹立了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引導和激勵著千千萬萬社會主義建設者,為新中國的發展和振興而奮勇拼搏、無私奉獻。王進喜是共產黨人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的精英;鐵人精神是偉大的民族精神的結晶和生動體現。我們要始終以鐵人為驕傲,以鐵人精神作為激勵全公司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強大動力。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新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大力弘揚鐵人精神,用偉大的精神,凝聚偉大的力量,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奉獻精神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表現和行為,更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修養。奉獻精神作為一種時代精神,在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過去我們要求大力弘揚奉獻精神,如今我們還是同樣的要求。弘揚奉獻精神永不過時。當前,我們要建設一個團結協作、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團隊,就需要大力弘揚奉獻精神,因為奉獻精神是優良團隊建設中最基本的要素,對其他要素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1.弘揚奉獻精神,有利于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團結協作的氛圍。奉獻精神是一種為他人服務,為他人提供方便的利他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諧思想”。弘揚奉獻精神,會使人們更加尊重他人,與他人建立相互關心、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關系,營造團結互助、親密友愛的和諧局面。
2.弘揚奉獻精神,有利于增強人們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知道奉獻,懂得付出,才會使人們更加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利益,更加重視個體的自由發展。弘揚奉獻精神,將會在更高層面上使人們明白自己的價值,尊重自己主體性尊嚴,從而去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
3.弘揚奉獻精神,更有利于培養人們踏實做事的實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奉獻精神其實就是艱苦奮斗、兢兢業業、埋頭苦干的實干精神,強調的就是“做”。誠然,不同的時代對奉獻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要求人們踏踏實實地做事情。這一點對于建設一個團隊而言尤為重要。
黨員是黨組織的踐行科學發展觀總結細胞,黨的踐行科學發展觀總結肌體的健康和充滿活力,有賴于個體的健康和充滿活力。對于共產黨員個體行為的先進性標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要求,和平建設時期的黨員先進性肯定與革命戰爭年代有著時代性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社會大眾物質和精神追求上的差異性對黨員行為的驅使和影響,引導社會前進手段上的差異性對黨員行為的限制和影響,不同時代黨員個體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性對黨員行為的制約和影響。
但從我們黨自身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上來講,黨員先進性的內涵特質上應該有相同和一致的地方。黨員要堅持黨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貢獻。奉獻應成為共產黨員的一種美德和追求。就社會發展看,也離不開奉獻。先進政黨在推動社會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必須要大力弘揚奉獻精神。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要講奉獻?我們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的來看,是為了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說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是為了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無疑會遇到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更需要黨員的開拓創新和無私奉獻。
在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我們有了無私奉獻精神,才會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時刻把廣大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放在心上,才能忠于職守,盡職盡責,開拓創新,努力創一流業績,時時做好模范帶頭作用,為構建和諧團隊、和諧XX做出自己盡可能的貢獻。
鐵人觀后感
看完了鐵人,不免對里面的一些情節所震撼和感染。總想寫點什么,可是又不知從何說起。
應該說,片子真實再現了我國石油工人勘探開發初期的真實情形。老一輩石油工人那種樂觀的革命情懷,忘我的奉獻精神,深深的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人。他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舍生忘我,艱苦奮斗。
其實,當時的環境和設施是非常惡劣的。他們一個個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也都是食人間煙火長大的。但是他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成就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把貧油國的帽子扔進太平洋”,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錚錚誓言。
在暴風雪面前,他們毫不畏懼。當國家財產面臨威脅時,他們挺身而出。王進喜拖著殘疾的腿跳進泥漿池時,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人。沒有畏懼,沒有退縮,只有責任。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終于保住了井架,保住了設備,保證了中華民族的前進,同時也升華了自己的靈魂。
也許正是因為他們那種戰天斗地大無畏精神,才使得我國的石油行業有了堅實的基礎和穩步的發展。應該說,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源泉。
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奉獻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這并不是說要我們盲目效仿。其實以現在的目光,我們也應該在學習的同時,正視其存在的問題。
首先說說井噴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地質資料不全,不準確;二、泥漿比重配置失調;三,水泥固井工藝不到位;四,防噴設施不到位。
其次說說,管理方面的問題。應該說他們是自發的,都具有非常高的革命熱情。但是其中存在的散漫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運輸系統沒有合理的管制,整體合作過程確實有機統籌的協調管理。
當面臨危險時,他們沒有顧及個人的生命,顯然,帶有一定的非常的危險性。至于王進喜失去雙腿似乎是一個必然的現象。在“安全第一,以人為本”的今天,他們的許多做法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和探討。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我們到今天其實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我們身上的危機與責任并存。雖然經過老一輩石油工人的付出,我國一度成為石油出口國。但是現在,在能源需求量已經大增的今天,我們已經成為了純粹的石油進口國。如何提高科學技術和石油產量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新的挑戰課題。在新的課題面前,我們需要老一輩石油工人那種舍身忘我的奉獻精神,那種迎難而上的戰斗激情。也許,這就是我們觀看鐵人的意義所在吧。
《鐵人》觀后感
我很小的時候,就對石油工人王進喜的事跡有所耳聞。在我的心目中,鐵人王進喜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與楷模。懷著崇敬的心情觀看影片《鐵人》后,我對“鐵人”王進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影片中上個世紀60年代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石油工人在環境極端簡陋的條件下展開的“大會戰”。舊時的火車站,高聳入云的石油井架,身穿棉衣、頭戴翻毛棉帽的石油工人,歷史通過銀幕在我們眼前再現。昏暗簡陋四處透風的工棚,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糧,就是在這樣及其惡劣的條件下,鐵人王進喜和他的工友們,用人拉肩扛的方式豎起了石油井架。打井缺水,他帶領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沒有吊車,拿自己的脊梁當吊車。關鍵時刻,他能大吼一聲,跳進泥漿池里充當“人肉攪拌機”。看到這里,我被這種忘我拼搏、無私奉獻,不以犧牲個人生命來保衛國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是啊生活中,生產中就需要這種精神,幸福是要靠勤勞的雙手去拼搏創造的。
影片中還重點刻畫了另一位楷模,他就是劉思成。做為一名新時代的大慶石油工人的后代,在物欲橫流的新時期,對著茫茫無際的戈壁,干著每日重復枯燥的工作,他困惑過,彷徨過,甚至懷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就在工友失蹤的突發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尋找工友的征程。這樣一段故事的穿插,暗示我們鐵人精神并未泯滅,他在新時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傳承和延續。
上世紀60年代,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們,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就是振興國家的石油事業,為此可以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看完影片,回過頭來看我們,在經濟危機時刻,在企業舉步艱難之際,這種鐵人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讓我們大家向鐵人王進喜學習,拿出鐵人的干勁,拿出鐵人的堅韌不屈、艱苦奮斗、不肯服輸、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企業同舟共濟、共克時堅,讓“鐵人”精神永放光輝,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更快發展!
鐵人觀后感200字
對于我來說,王進喜是我再熟悉不過的名字了,在我的心中鐵人王進喜始終是 “艱苦奮斗、 無私奉獻 ”,的人。去了《鐵人王進喜》的紀念館,使我們知道了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
一個在60年代的人,今天 又一次出現在大屏幕上。我們現在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都比鐵人爺爺的時候好。鐵人爺爺那是用的盆、衣服、褲子……都不如我們現在。我想我們大家也要發揚鐵人爺爺說的”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氣氛 。
那個時代,也許物質很貧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精神比現在充實的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的一代,雖然生活好了,但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信仰,總是覺得生活缺點什么。
我們大家看一看,鐵人王進喜用自己的身體來當“攪拌機”,這不就是為了讓我們過上好日子么?我以后一定會 像鐵人爺爺學習,變成 無私奉獻的人。
鐵人觀后感1200字
2009年5月24日,團支部組織了一次電影觀摩活動。
電影《鐵人》講述的是一位石油勞模的故事,運用了插敘的手法,不斷的切換時間,由新一代和上一代勞模形象的鏡頭切換,讓我們了解了一種精神的延續。雖然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可還是艱苦的,不會沒有糧食,寒冷和饑荒,就像電影中的劉思成這個演員所表現的,一種沙漠綜合癥,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卻遠比肉體上所承受的還要痛苦。影片中的王進喜同志說過:“腿軟手軟沒有關系,可心不能軟。”
通過這部影片讓我多認識了一位“百年中國十大人物”。王進喜同志從小貧苦,但憑借著他豐富的鉆井經驗與堅定的信念,創造了當時全國最高紀錄,1958年9月,他率領的鉆井隊月進尺,榮獲鋼鐵鉆井隊稱號。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
他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非常地感人。“人貧血沒有關系,國家不能貧血,國家貧血就會讓人看不起,我們不能讓別人看不起……”一段樸實真誠的發言。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員。那次井噴讓我看得膽戰心驚,一個小小的失誤就能導致一場重大事故,那些鉆井工人個個讓我佩服,就算有生命危險也不離開自己的崗位,死也要死在鉆井臺上。可以說他們個個是勞模,個個是英雄。
石油工人一聲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
石油工人干勁大,
天大困難也不怕。
寧可少活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進喜抒懷
這部影片中還有一位“小知識份子”的角色,這位小知識份子當時沒有堅持住,雖然做了逃兵,然而他也付出了許多,雙腿不能行走,留下了終生的烙印。晚年還一直在懺悔他當初的決定,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一直要求他的兒子“劉思成”替他完成他沒有完成的責任。
劉思成是我們這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內心由痛苦,空洞,矛盾,到堅定,明了,清晰,他的內心活動是影片情節發展的中心軸,同樣是鉆井工,為什么這一代和上一代的區別這么大呢,這值得我們去深思。
上一代的精神世界比起現在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生活好了,但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里缺點什么。那樣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沒有那么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現在,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純粹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要找到自己人生中的一個奮斗目標是我們畢生的課題。就像士兵突擊里的一句話::“好好活,就是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兒。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兒,就是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