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蛋”千百倍升值作文1500字
—評漫畫《知識的能量》 有一幅漫畫叫《知識的能量》,畫上是一個小文盲的茶葉蛋攤,攤前一紙廣告牌上歪歪扭扭錯字連篇地寫著“美味茶葉蛋”字樣,而一本本課本卻正扔人爐內(nèi)充當燃料煮著茶葉蛋。 蘊藏知識的書本竟成了煮燒茶葉蛋的廉價燃料;聰明活潑可堪造就的孩子竟然成了賣茶葉蛋的廉價童工。可笑乎? 可悲!這是中國近代停滯不前的癥結(jié)之一,這是某些人輕視知識、輕視人才的惡果。 從古至今,中國人與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蛋被作為高級營養(yǎng)補品;蛋是換取油鹽錢的大眾商品;蛋是喜慶日子的吉祥物;蛋是饋贈親友的禮物……人們談?wù)摰脑掝}也常與蛋有關(guān),諸如選擇職業(yè)時認為“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即是一例。
小小一枚蛋,儼然形成了一種文化氛圍,左右著人們的思想意識。
這種“蛋”文化的特征是滿足于現(xiàn)狀,缺乏高層次的探索、進取、創(chuàng)新。能夠把生蛋變?yōu)椴枞~蛋的即為能人,受到人們的夸獎。我們不禁要問:這到底增值了幾個錢呢?這樣一個小文盲即可辦好的事為什么會引得眾多人樂此不疲?答案只有一個:容易滿足。 “蛋”文化經(jīng)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在中國人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像一只大毒蝎咬著中華民族的血管,嚴重地毒害了中國人民的神經(jīng)。
許多人確有才智,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可是不愿繼續(xù)拼搏,以爭取更大的成績,而是淺嘗輒止。這樣就造成了許多科學技術(shù)千年一貫制,始終處于原始階段,毫無長進。眾所周知,火藥和指南針,本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發(fā)明,據(jù)說遠在秦漢即已進入實用階段。但中國人利用這世界級的發(fā)明做了什么呢?直到公元1840年,正當?shù)拦饣实蹫橛弥改厢樤跒榻ㄔ炝昴箿y出一塊風水寶地而大放煙火鞭炮的時候,英國人卻順著指南針指示的方向,把先進的炮艦開到太平洋的西岸,并且用火藥填裝的炮彈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掠奪了大批金銀財寶,割占了富饒的香港。
多么可悲的歷史呀!中國在 “蛋”文化的熏陶下不求創(chuàng)新,竟在近兩千年中沒有想到火藥可以用于開礦、筑路、造槍炮,指南針可以用于航空、航海、探險,而一直停留在做煙火鞭炮、找風水寶地的階段,這不是一個滿足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的例證嗎? 中國古老的歷史上,“蛋”文化導演了許多扼殺人才的悲劇。宋代曾有一名神童方仲永,五歲便能指物為詩,于是仲永父母滿足了,天天帶著兒子作客游食,而不是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兒子向更高層次拼搏進取,結(jié)果天才成了庸才。痛定思痛,一個天才被驅(qū)使做陪客,供人觀賞、開心,換取一點別人的招待,這是多么可悲啊! 漫畫《知識的能量》中,那位小文盲也是“蛋”文化的犧牲品。他小小年紀就有商品意識、經(jīng)濟頭腦,決不是一個庸才。
如果能背起書包去上學、長知識,將來或許可成一名科學家,從事于造原子彈的事業(yè),而不會是一個賣茶葉蛋的角色。然而他憑著造原子彈的潛在能力安心于賣茶葉蛋的勾當,把美好的青春年華消磨在街頭吃喝中,實在得不償失,令人痛惜。
有一則故事,說有一個窮人給他的三個兒媳婦每人一個壓歲錢。大媳婦用這一個錢買了一粒糖吃掉了。二媳婦認為一個錢無足輕重,丟在梳妝臺的角落里。而三媳婦則用這一個錢買了一個雞蛋,不久便孵出了一只小雞;再由這只小雞繁殖出一群雞;再由雞換成了豬、牛、羊……幾年后三媳婦發(fā)家致富了,而大媳婦、二媳婦仍在貧困中掙扎。
如果小文盲真想發(fā)財致富,不如學學這個三媳婦,讓眾多的蛋來個千百倍的升值。然而要使一個雞蛋變成一群豬、牛、羊,所需要的除資金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科學技術(shù)和管理才能。在對內(nèi)搞活,對外開放的今天,我們還是奉勸小文盲趕快拋棄茶葉蛋攤,背起書包,重返學校,學習科學技術(shù),學習經(jīng)營管理。因為只有知識的能量才可使雞蛋的價值增加十倍、百倍、千倍……我們還要呼吁全國人民:要尊重知識、愛惜人才,勇于探索、善于創(chuàng)新,敢于向生產(chǎn)、生活的深度和廣度發(fā)展,讓我們現(xiàn)有的“蛋”統(tǒng)統(tǒng)地盡快升值,讓我們的國家盡快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這樣,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早日騰飛于世界民族之林,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才能早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