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就寫保證書?小心你是讓孩子撒謊!
最近熱播的《放學后》親子教育節目中,小學生高子浩因為有咬東西的壞習慣,媽媽就讓他寫了保證書貼在墻上,還按了指紋。一旦重犯,媽媽就讓他把保證書重投到尾背上20遍,以便他下次不再犯。
小學生高子浩
無獨有偶,節目中的小學生相翰,因為不愛收拾玩具,媽媽也讓他簽了一張保證書。
其實,犯錯就被家長逼著簽保證書,這樣的情況太常見了,就連明星林更新也曾在網上曬過一張小時候1997年寫的古董保證書,“今天我想叫媽媽買最后一個玩具(小汽車),以后決不再買了”。
在網上輸入“你小時候寫過的保證書”更是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奇葩的保證書,為了保證認真讀書、寫作業、不看電視等等,真是應有盡有。
孩子有壞習慣,就讓孩子寫保證書/承諾書,保證下次不再犯錯了;為了約束孩子,就和孩子一起寫規定,讓孩子保證以后一定按照規定去做,不能逾越。這是家長們常見的做法。
1那么,問題來了,盲目讓孩子簽各種各樣的保證和規定,真的有用嗎?
而育兒專家蘭海曾說在某檔節目中分享過她遇到的一個案例。她說有一個小男孩在學校講話,老師讓他學保證書,他就是不寫。然后學校讓媽媽去學校,但是他還是不寫。
后來蘭海找小男孩談心,問他,“為什么不寫保證書呢?”
小男孩回答:“我不寫保證書,是因為不能保證,我以后就不會這樣做了。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我不想撒謊,所以我不寫保證書。”
原來,孩子不寫保證書,并不是有意和家長作對,他只是擔心以后自己不能一直遵守這個規則或者約定。
孫瑞雪團隊也曾就“是否能遵守規則”的問題,測試過一組7.5歲的兒童,他們問,“你們能遵守規則嗎?”
一個孩子說:“一半能,一半不能”。
他們又問:“為什么”?
這個孩子說:“比如,音樂課太難”。
從以上兩個實例,我們可以看到,原來兒童不能遵守規則是有原因的,比如擔心自己不能遵守約定,或者本來規定的東西太難。
孫瑞雪說,如果規則超出兒童的能力范圍,難度太大時,制定規則也只能流于形式,甚至讓兒童養成不誠的品質。
特別是幼兒期,是形成意志的關鍵期,兒童都在學著依自己的能力遵守規則,順從事物的規律,建立真正的順從,但規則的難度太大,就會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惡果。
所以,違反成長規律,草率讓孩子簽保證書/規定,不僅沒有太大的用處,甚至有害無益。
2既然寫保證書也沒用,為何家長那么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呢?
既然簽保證書用處不大,很多家長也知道。那為何家長還是喜歡讓孩子寫各式各樣的保證書?
教育專家蘭海一針見血地指出,寫保證書其實是家長內心的需要。因為家長想不出更好好的辦法,又懶得和孩子交流,并引導孩子,所以就想按照自己的強權和孩子建立規則一勞永逸。
家長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通過一紙規定,讓孩子順從和容易管理,乖乖和自己合作,按照自己設定的要求和愿望去發展。
在《少年說》中,四年級的女生張冰玥,曾上臺吐槽媽媽的奇葩規定,原來因為她做作業時,喜歡犯一些小毛病,媽媽規定她寫作業有“五不準”規則:
不許抄錯題;不許看錯加減號;不許出現一目了然的錯誤;不許不認真;不許寫錯數字。
張冰玥吐槽媽媽的“五不準”
雖然她把這五個規則背得滾瓜爛熟,但還是不能保證不出錯,而每次犯錯的時候,媽媽都會用尺子或者膠鞋底打她。
導致她現在每次寫完作業都緊張和害怕,完全沒有心思寫作業,忽視了作業本身。所以希望媽媽取消“五不準”的要求。
遺憾的是,面對女兒的哭訴,媽媽卻這樣回答:“在我眼中張冰玥是最優秀的那一個,如果現在這些小錯誤都改正不來的話,錯過了將來的目標怎么辦?”
雖然能理解媽媽的焦慮心態,但無法贊成媽媽這樣的做法,不尊重孩子,盲目列出一些規定,讓女兒在她的打罵和壓力下,強制他去遵守,不但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養成害怕犯錯的心態,將來變得小心翼翼,縮手縮腳,失去自信心和探索的勇氣。
3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寫保證書才有效呢?
其實,我們逼孩子寫保證書,我們只不過是想,孩子通過寫保證書,就會好好跟我們合作,然后配合我們一起,把目前的問題解決。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真正贏得孩子的合作。
1)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告訴我們,贏得孩子合作的第一個關鍵步驟,就在于理解孩子的感受。
很明顯,上文中張冰玥的媽媽,就沒做到這一點,就像前面張冰玥的媽媽一樣,因為孩子的粗心,就用打罵的方式,強迫孩子按照“五不準”規定去做,卻全然不管孩子的感受,這樣根本就對解決問題沒任何幫助。
其實,因為孩子做作業而焦慮的媽媽,太常見了。
前陣子,堂姐和我們聚會時,說她特別煩惱,原因是,剛上三年級的兒子,最近寫作業特別拖拉。
拖拉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晚上八點就開始讓他寫作業,但他坐在座位上一會掏掏耳朵、咬咬筆,一會又翻一下書包,不停地折騰半天,終于動筆寫了一會,然后又停下來開始玩桌上的筆筒, 每天都差不多如此。
剛開始,堂姐在旁邊不停地提醒,沒什么效果,實在忍不住了,就開罵,甚至拿戒尺打手心,督促他快點寫。通常,寫完那一點點作業都差不多十一點了。這樣不停折騰,讓母子關系特別緊張。
后來,家族中一位有教育行業背景的嫂子給她支招,讓她必須靜下心,好好跟兒子談談,首先要了解兒子的感受,然后了解他作業拖拉的原因。
經過深談,才知道,原來兒子感覺作業難度太大了,自己很多不會寫,但是又礙于媽媽在旁邊督促,不得硬著頭皮寫完。
了解情況后,堂姐開始讓孩子爸承擔輔導的任務,并和兒子簽了一份書面約定,以后學習上遇到什么困難玩及時和父母溝通,并盡量把寫作業時間控制在1.5小時之內,孩子欣然同意。并讓孩子按照自己寫作業的節奏,盡量把作業的時間控制在1.5小時之內。
最近一次堂姐回來,我們問她兒子的學習情況,她說,情況好多了,在慢慢改進,作業時間縮短到了2小時左右,最讓她開心的是,她和兒子的關系也比以前融洽了。
所以,所有有行為偏差的孩子,其實是需要幫助的孩子,而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感受,才可能改變孩子的行為。
2)用平和的心態,允許孩子在犯錯中獲得成長
孩子的成長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才能習得走向成功的經驗。
就像前文的張冰玥媽媽,她女兒很普通,可她卻要求女兒必須是完美的,不允許她犯錯。犯錯后,她要求女兒被規則,甚至會打她,讓她每天都處于緊張當中,連作業都做不好,別提能有多優秀了。
這位媽媽的過激反應,只會讓孩子失去嘗試的心態,過于在乎一時的得失,失去成長的機會。
而同樣是對待孩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下面這位的媽媽的做法卻超贊:
前段時間,一名6年級學生用文言文寫悔過書的新聞事件曾刷爆朋友圈。因為考試粗心沒考滿分,這名小學生竟然自己主動悔過,寫了一封文言文保證書,保證下次要考好。
當人們都稱贊這名學生是別人家的孩子時,這位媽媽的做法更令人稱贊,她用文言文給孩子寫的回信中,不但沒有責怪孩子,而是接納孩子的錯誤,并鼓勵孩子,要懂得在錯誤中學習,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爭取下次更好。
著名教育家盧樂山,曾說過,家長的心態,是孩子成長的“晴雨表”。
鼓勵孩子熱愛學習知識本身,而不是關注一時的成績或者小錯誤,會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才會真正促進孩子不斷成長,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3)讓孩子自己參與定規則,解決問題
若不顧性格、年齡特點, 或違背孩子的意愿,強迫孩子簽寫保證書或規則,這樣很容易流于形式,實操性會減弱。
《少年說》節目的初一女生徐嘉唯,就上臺吐槽媽媽用細致的表格安排,綁住了她的人生, 她說,
“我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個表格。上面寫著她幾點到幾點,上什么課,老師是誰,老師的聯系方式是什么,甚至連日程安排,吃飯睡覺的時間也都寫得一清二楚。”
她請求母親不要用“頂級大神”的眼光要審視她,不要一廂情愿對自己做如此細致的計劃,自己做不到。
然而媽媽卻說,“我比你早出生20幾年,所以,我更應該把我所有的人生經驗告訴你,讓你們少走彎路。”
徐嘉唯吐槽媽媽給自己的每天安排表
很明顯,徐嘉唯的媽媽,并沒有按照孩子的意愿,讓孩子一起參與制定規則,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將自己所謂的人生經驗制定稱規則,讓孩子去遵守,以致于孩子對規則很反感,根本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小學生高子浩,別看他,表面上乖乖接受媽媽的處罰,可背地里卻想反抗。他機械地背了20遍保證書之后,卻在節目中透露自己的心聲,“我特別想把保證書藏起來,或者想媽媽去做家務,把它撕了”。
而上面的例子中,我堂姐就讓孩子自己參與制定了規則,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讓他們自己參與問題的解決,而不是要大人告訴他該怎么辦。他執行起來就不會抗拒了,問題也會比較快迎刃而解了。
因而,孩子犯錯,再也不要盲目讓他們簽寫保證書或規定了,我們的焦點最好聚焦在如何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贏得孩子的合作,攜手和孩子一起找到問題發生的原因,然后引導孩子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引導孩子解決目前的實際問題才是真正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