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 于永正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 于永正篇一
怎樣做才會深受學生的喜歡呢?很多教師都有自己的答案,如:博學多才、幽默風趣、公平公正……讀了于老師的作品,以下幾點讓我感受頗豐:
教師需要調和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教師和家長的關系、學生和學生的關系……在這過程中,需要教師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為此我需要多讀書,“讀書同時讀自己”。同時加強反思,和親朋好友甚至學生一起分享快樂、交流心得,自己也要學會去發現學生的可愛之處。以欣賞的眼光看學生,就會發現教師這份職業的最美好之處。
教師需要化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學生的錯誤,把握好做事的度。“打了一巴掌,別忘了及時揉一揉”和“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于老師的建議如同黑夜中的燈塔,為我指明了方向。
學生都十分在意老師是否注意他,在意老師對他的態度,內心深處都渴望老師喜歡他,老師的喜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的喜好。但是每個班可能存在個別讓人頭疼的學生,讓老師喜歡每一位學生,也不太現實,那怎么辦呢?于老師給我們的建議是做出喜歡他的樣子,那就是微笑,讓微笑成為我們老師的名片。老師臉上有了微笑,學生就敢親近老師,而不是懼怕老師。當然,于老師還給出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找出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鼓掌、給學生一句相信和期待的鼓勵,等等,無論對學生做什么,都要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愛。
張光鑒說:“要蹲下來看學生,老師要和學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學生和老師相似。”于老師教了半個世紀,最終把自己教成了一個孩子。是老師,又不像老師;是上課,又不像是上課。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親近學生,真正走進學生的心。
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縮小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感。應該時常提醒自己,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嚴肅,多些活潑;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辦,多些自主。這一系列的努力讓老師和同學們打成一片實現了師生間的平等和民主。于老師的很多經歷證明老師越和學生相似,學生就越親近老師,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融為一體,教育真的就是一種幸福,教育也就會真的變得簡單、輕松而有效。多激勵學生,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不完全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只要蹲下來看學生,牢記“沒有差生,只有差異”這句話,就很容易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不同的教育方法,會讓我們有想不到的收獲,與學生。
課堂始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把課上好,是每一位老師最重要的“看家本領”。有了這個“看家本領”,讓學生不喜歡老師都難。每位老師都希望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雖然我們的任教科目不同,大家都知道“教無定法”,我們雖然任教學科不一樣,但在教學方法上是融會貫通的,我們的課堂,也應該和于老師的課堂一樣,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創造性得以激發,不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就連那些平素很“笨”的學生也似乎變得聰明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以于老師為導向,爭做一名溫和、智慧的老師!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 于永正篇二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教學相長,薪火相傳。是我讀完于永正老師《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后最大的體會。
于永正老師,作為一位小學語文教學的前輩,教學方法系統而不機械,給了我很多啟發和參考。他對學生的理解和包容,對我而言尤為啟迪。
“教了五十多年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最讓人印象深刻。(第四章,童心不泯,卷首)
他在書中,提到了教育家葉圣陶老師用三顆糖,解決學生課間沖突的案例。然后又例舉了若干他的教學經歷,歸根到底就是強調“尊重孩子的差異,理解孩子的思維”是小學教育方法的一個大前提。于老師在書中也反復強調對學生,要溫和親切。
比如他提到,要主動和學生打招呼,時刻保持微笑。他在書中列舉了幾個例子,我細讀后深以為然。在讀本書期間,我嘗試更多的時候對學生笑臉相迎,提醒自己向于老師學習,對學生更耐心。
一個月前,我班的學生武運,在數學單元測驗中考出一個較高的分數。該生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平時課后輔導詢問,對當堂教學內容通常理解模糊。平時言談舉止也缺乏條例,顯得不自信,突然出現一個較優的成績,著實讓我意外。詳查他的試卷,不難發現,實屬偶然;因為相同的知識點,表現在選擇題上答案正確,而填空題缺開了天窗,顯而易見選擇題是“蒙”的。又或者,是否有抄襲其他同學呢?我想到于老師的書中有提到類似的案例,然后我想這或許不失為一次契機,或許應該給他一些鼓勵。所有,我選擇相信他,并在第二天的課堂上點名表揚他考出好成績,老師很高興看到他的進步。在受到表揚時,孩子顯出受寵若驚的表情,眼神中閃爍著快樂和感動的光。她感受到了老師喜歡她,正如老師書中所說“每個孩子都希望老師喜歡他/她”當日的課間,武運同學表現得更為活躍,更可愛。之后的課堂上,他的表現也沒有讓我失望,在接下來的單元測試中,他的成績依然較好,而且不是“蒙”的。學生的轉變是可喜的,看到學生進步我也有種小小的滿足感,因為自己對教學和對學生心理的理解,也一起進步,可謂教學相長。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 于永正篇三
永正老師不僅是他的學生們喜歡的老師,也是我很佩服的一個大師。今年暑期中,讀他的《我的為師之道》,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反思。
于老師在文中說,他的為師之道主要有三點,首先是自強,就是不斷的自我修煉,提高多方面修養。為人之師,必須有大智慧,即平時的文化積淀、道德修養,心中有對學生的愛意和尊重。二是自律,就是戰勝自身消極、負面的東西。用愛心支撐起對社會、對家庭、對學生的責任感。當要“怒發沖冠”訓斥學生的時候,要冷靜,冷靜了,事情就會處理得好些。管好自己,做個好人,才能成為好老師。三要自省。要善于在思考中增長見識、積累經驗,在思考中把失誤轉化為收獲。要寫日記,寫反思,使自己變得深刻完善。
我也愛自己的學生,愛自己的這份工作。但細細反思,但自我修煉的還差的較多。尊重學生也做得不夠,偶爾也克制不住會“怒發沖冠”地責罰學生。最大問題是懶惰、消極的思想總是難以克服,反思了,想了,就是懶得怕寫,怕總結。
于老師說:“教了48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張光鑒:‘要蹲下來看學生,老師要和學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蘇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老師。
從這些名家的話中,我深深認識到,作為一個中學教師應該有一顆童心,因為有了一顆童心對學生多一份理解,就會知道學生喜歡什么,渴望什么。其實我們現在的學生都喜歡搞活動,不想做太多的作業。所以我們的老師千萬不要讓作業把孩子的'空間填滿。于老師說過:“靠做作業成績好的學生將來沒多大出息,讓學生多讀書成才的才是真正的才子。
教育的還有一個名字叫“影響”。所以我們教師在平時的生活要注重自已的一言一行。于老師平時就這樣要求自己。
穿戴不敢隨便,字跡不潦草。說話不敢隨意,態度不敢生硬。錯誤不敢不認,行動不敢落后。備課不敢馬虎,書報不敢不讀。
我覺得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也要以教過我的老師為鏡,按照我喜歡的,崇拜的老師塑造自己。不斷反思。在教學中,我要學會不斷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