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兒時讀過的寓言,到老都不會忘記!
前兩天無意間打開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本來只是當作打發時間的。但是當我看到目錄的時候,看到一個個熟悉的標題,《兩小兒辯日》、《庖丁解牛》、《拔苗助長》、《驚弓之鳥》、《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畫蛇添足》《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那些熟悉的畫面和故事涌上心頭,身體里某部分沉睡的細胞也被觸動而覺醒。
啊……原來我學過這些文章,原來我曾看過那些故事那些文言文,原來的我曾那樣熱愛,卻從未主動觸及,那明明是非常久遠的事情了,卻又仿佛是昨天才發生,塵封已久的記憶大門突然間被打開。
說是塵封已久,因為那些故事我都是在上學期間才接觸的,離開了高中校園之后,我就沒有接觸過中國的寓言故事或者文言文或者類似的文章,生活中也沒有需要用到或者接觸到,于是那些關于中國寓言的故事就被封印了起來。如今關于中國寓言故事的記憶大門被打開,我才想起我曾那樣熱愛這些寓言和故事,哪怕他們是文言文的形式也依然吸引著我。
因為小時候很窮,學費都是借來的,能接觸到的故事都是課本上和班主任的口頭講述,偶爾也會借別人的課外閱讀來讀。也許是因為難得擁有,才會如此熱愛印象深刻。
想起小時候課本上的插畫,在田野里,一個人看著飛過的大雁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即使是在田地里也掩蓋不了那種偉大志向,注定不平凡的氣質。
想起課本上那只因為弓弦的聲音受到驚嚇而掉落的大雁,不是射弓之人的箭術有多厲害,而是他觀察到了這只大雁飛得很慢,叫聲凄慘,斷定它是只落單且受傷的大雁,才會在聽到弓弦之聲時想往高處飛而撕裂了傷口,從而掉落。
想起了那個嫌他的禾苗長得慢而拔苗助長導致莊稼全毀的農民,還有那個因為運氣好在樹樁撿到一只兔子就放下鋤頭天天在樹樁守著不顧田地荒蕪長滿野草的宋人。
還有初高中的文言文,紀昌學射、五十步笑百步、方仲永、自相矛盾、刻舟求劍、庖丁解牛等等,雖然文言文的形式增加了閱讀的難度,還有做課后作業,但是短小精悍的故事仍然魅力無窮。
一個個故事,一幕幕畫面都一一在我的腦海里重現,我甚至覺得他們已經刻進了我的DNA,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如果從前的我如此熱愛,是因為故事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如今的我依然熱愛則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在中華文化之初就已存在,只是它沒有像童話一樣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而是寄生于諸子百家的散文和歷代的筆記、雜談等文體中,它并不以特的形式存在,而是和中華文化一樣一代一代的傳承。
古代寓言故事經歷先秦的說理寓言、兩漢的勸誡寓言、魏晉南北朝的嘲諷寓言、唐松哥的諷刺寓言和明清的詼諧寓言,內容包羅萬象包括國家治理、為人處世、修身養性、學習態度、做事原則、思維辯證等等,古人的哲學智慧也在這些故事中綿延不斷。
當小孩認字不多時可以通過大人的講述和插畫來了解故事的內容,當上了小學學會了基本閱讀能力可以看翻譯成白話文的版本,當上了初高中有了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就可以閱讀最原始的版本,也是可以最直接的去理解的版本。
人們在小時候讀過的寓言,到老都不會忘記。而在不同年齡階段,經歷過了許多的事情,看不同的故事版本時都會有自己的重新的認識和理解。但不變的是,這些寓言故事是我們中華兒女的瑰寶,是先人傳承給我們的寶藏,去了解這些故事,并不是中華兒女的任務,而是每一代中華兒女VIP特權,從這些故事里汲取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我們的生活,更懂得如何去面對我們生活中的人和事。
關注我查看更多讀書分享||邀請您來推薦讀書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