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勵志故事刷屏,重新詮釋“知識改變命運”
6000余字的畢業論文致謝,點名感謝了65人。來自大涼山的彝族小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3屆本科畢業生蘇正民的坎坷求學路,連日來感動了全國眾多網友。
不論是成為哈佛大學博士后的阿勒拉哈,還是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全獎直博的陳時鑫,抑或是畢業后回家鄉支教的蘇正民,這個畢業季寒門勵志故事一次又一次刷屏。圍觀這些“寒門貴子”,不僅是因為他們身上承載著公眾向上流動的渴望與希冀,更是因為他們具備時下許多青少年缺失的精神力量。
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失衡,讓大涼山的寒門子弟在教育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在資源匱乏、基礎薄弱、條件有限的格局下,一些寒門學子通過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拼搏,在教育競爭中不斷勇攀高峰。對于這些“寒門貴子”而言,求學的意義不僅在于將來能夠改變生存生態,也在于他們走出了大山擁抱了更加廣闊的世界,為自己的未來贏得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只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寒門勵志故事的主人公大都進入了名校,打破了“出身越差,上的學校越差,將來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與一些寒門子弟“輟學—打工—結婚—生育—打工”出路單一化、人生定型化相比,這些“寒門貴子”出路變得多元化,人生也具有更多可塑性。
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步入普及化階段,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57.8%;“知識改變命運”的顯示度下降、周期性延長,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現實;部分大學生包括名校生沒有立竿見影地改善生存生態,沒有掙大錢、過上所謂的好日子,讓一些人重彈“讀書無用論”的老調。“以財富論英雄”,將財富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尺,顯然是對“知識改變命運”單一化、片面化的解讀。
在一些人喟嘆“寒門難出貴子”的背景下,不斷涌現的寒門勵志故事也是一面鏡子。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面對不同人群生存狀態下的差距,一些寒門子弟并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是篤信通過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人生突破。自強不息、堅忍不拔、超越自我的文化基因,是寒門子弟“人生逆襲”的成功密碼。只要給予他們一定的社會支持和“弱勢補償”,寒門子弟同樣有機會在教育競爭中脫穎而出。
困難挑戰往往就像磨刀石,只有多經受磨礪,才能成為更加出色的自己。在磨難中成長、在拼搏中成才的“寒門貴子”,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期望,也承載著全社會的重托。走出大山的“寒門貴子”,通過教育改變了他們的視野、思維、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讓他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讓這個社會因為他們多一些積極的改變,這何嘗不是 “知識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