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抱怨狂升級為暴力狂-生活錦囊
有一位中醫專家研究發現,人的身心靈(包括性格和情緒)都與身體健康有很大的關聯。怨、恨、惱、怒、煩這五種情緒,對于人們身體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一個平常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也可能因為容易動怒、生氣,最后得了很嚴重的病。而這種病往往不是單憑藥物就可以治療的,往往需要通過重新反思性格來理解。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在考核求職者時,有一個必問的題目:你對前東家如何評價?當然,他不會直接去問,而是很藝術、很隱晦地把話題轉移到這個問題上。比如他會問:“為什么會離開那家公司?原來在讀書的時候你跟同學的關系怎么樣?你這么有才,別人是怎么看你的?”有人一下子就上套了。有的求職者就會下意識地講別人怎么對自己不好、自己如何懷才不遇。如果這個人的怨氣很大,人力資源總監對他的評價就會大打折扣。
抱怨、牢騷就像口臭,自己沒有感覺到,但是會讓別人覺得不舒服。在一個公司里,對一些人、一些事的抱怨情緒一旦形成,就會逐漸變成整個公司的文化。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它也叫責任病毒。
抱怨的潛臺詞是,問題是別人的,成績是自己的,或者這件事情做砸了、做壞了跟自己沒有關系。如果每個人都用這樣的邏輯去說話、去辦事,那它就會形成一個疊加,大家都在這個頻率上,就會把這個頻率放得非常大。
清末民初有一個叫王鳳儀的職業勸善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去發現、尋找每個家庭里的問題,然后幫助大家梳理。比如,有一個老太太說老頭對她不好,經常打她,然后就向王鳳儀抱怨,說自己命很苦。沒想到大善人王鳳儀非但不同情她,反而說:“你拿個鏡子去照照,你那張苦瓜臉永遠都沒有笑容,逢人就說你有多慘,即使你沒嫁給這個老頭,另外一個老頭恐怕也要打你。”老太太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問題不只出在別人身上。
聽到別人在抱怨你,實際上你也可能在抱怨別人。這就像是一個游戲,每個參與者都遵循著這樣一條準則——我對你錯,那么當你不遺余力地證明對方錯的時候,對方也會馬上把這個游戲規則用到你身上來。
電視劇《一地雞毛》里有這樣一段情節,小林和李靖在上班之前買了一塊豆腐,李靖讓小林把豆腐放在冰箱里,小林給忘了,下班回到家后發現豆腐壞了,于是兩個人就開始推卸責任,爭執到底是誰的錯,先是砸東西,然后吵著要離婚,還說:“離就離!”這時突然來了一個電話,是一個好消息,小林心情一下子就不一樣了,掛上電話后就問:“我們剛才為什么要離婚?”他們倆都想不起來了,在一邊的女兒于是說:“為一塊豆腐。”
抱怨是一個引爆點,人們為之爭執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小的,但是爭執的行為和過程超越了爭執本身,最后越鬧越大。
想要別人跟自己一樣,如果不一樣就產生沖突,這實際就是暴力。這種心理暴力在親密關系中更容易產生。有些人關注自然環境的污染更甚于關心內心環境的污染,尤其是沒有注意到親密關系中的傷害,反而對遠離自己生活的事情非常關心,表現出了熾熱的愛心。對于這種人,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有時候遠在天邊的愛就是近在眼前的恨。”他們對陌生人能夠表現出愛心,在親密關系中體現的反而是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