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少壯派為何與眾不同-成功之鑰
我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30個人身上,他們是微軟亞洲研究院170名研究員和工程師中最富特色的一部分。
他們被人們當作聰明、成功、快樂和富有的典型例證,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年輕。他們對我講述了各自的成長之路。對我來說,問題的關鍵不是找出他們之間的區別,而是找出他們的共性,找到是什么東西使他們與眾不同。
1。他們的成長與優越的家庭背景沒有任何相關的關系。事實正相反,與貧寒之家聯系密切。在我的30個研究對象中,有28個人出生在平常人家,其中22個人出生在小城鎮。另外兩個擁有大戶人家背景的,也在他們的童年時代經歷過家境不景氣的磨煉。
2。我沒有發現一個能與他們的成功聯系起來的家庭教育模式,認為家庭教育一定要嚴格或者一定要寬松的觀點,在他們那里都可以找到成功的案例。但是,這30個人在受教育的年代里,無一例外地希望有一個寬松的環境。其中那些年齡稍大、已經有了子女的人,全都聲明自己將不會以嚴格甚至強迫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3。無論“嚴格教育模式”還是“寬松教育模式”,家庭都顯示出很強烈的正面影響。30個人的父母中有十多位教師,其比例大大高于社會平均水平。但是總的來說,父母對子女影響力的大小,并不取決于父母的職業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決于教育方法,而是取決于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否融洽。
4。全都有一個充分發展獨立意志的過程。越是嚴厲的父母,也就越早地讓孩子離開父母的視線,獲得自由的空間。其中3個最典型的采用“嚴格教育模式”的家庭,都有一個“少小離家”的故事。李開復11歲離家,沈向洋11歲離家,張亞勤12歲離家。
5。我沒有發現考試分數“第一名”與日后的成就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事實上,這30個人中的大多數,在學生時期并不是“第一名”。他們更多地處在第3到第10名的位置上。他們中間流行著“不必在意名次”的說法。
6。他們用在背課本和做習題上的時間,大大低于同學的平均值。其中80%的人在中學和大學時期擁有廣泛的興趣,而不只是滿足教學大綱的要求。
7。他們不僅關心哪些事情是必須做好的,而且更關心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真正適合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他們無一例外地在自己想要做和適合自己做的事情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8。我沒有發現他們具有超越常人的智商。事實上,在任何一個學習階段,情商都顯得比智商更重要。他們毫無疑問屬于聰明的孩子,但是像他們一樣聰明的孩子有很多,比他們更聰明的也有很多。他們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擁有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9。他們都經歷過一個“開竅時期”。在此之前,他們全都沒有承受過多的來自外界的壓力;在此之后,他們全都在內心增加對自己的壓力。所謂“開竅時期”幾乎全都發生在大學二年級到三年級,而不像人們通常所期望的發生在初中階段。
10。他們都在關鍵的時候遇到了優秀的老師。讓他們難以忘懷的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是教會他們應付考試的人。這30個人列舉出來的老師有五十多位,其中有的是外國人,擁有大師的頭銜和聲譽。大部分中國教師中,只有一個是“特級教師”,其余都是籍籍無名之輩。這些老師之所以讓他們難以忘懷,奧秘全在課堂之外:教他們如何做人;教他們如何學習;告訴他們朝哪個方向走,而那里真的就有他們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