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誰誰,你媽來了-成長視窗
當學生的,特別怕自己的“親友團”到學校來慰問自己。這種怕,不敢與人談起,怕人家說“沒良心”。但這種怕,是發自內心,出自肺腑,有來頭,有緣由的。
范都都的媽媽最喜歡到學校來,且每次的服飾都花樣翻新,有成熟型、天真型、歌女型。一次,她戴著一頂水晶鑲鉆的公主冠,手捧兩個烤紅薯,一見她的兒,就把經過多重保溫措施保護的紅薯,愛護地塞進他嘴里。我們指著范媽媽肥胖的背影,議論著:“你覺得她好看吧?”
因為評論的是同學的母親,我們謹慎地推讓著:“你先覺得,你覺得完了我再覺得!”
結果我們一致覺得范媽媽的妝太濃。
媽媽們已到了“女人四十一朵花(這是好聽的說法,不好的說法是‘女人四十爛茶渣’)的年齡,普遍發胖,在自己家里看,倒也親切。到了學校,我們的身份從兒女到觀眾,好像在看自己的媽媽演戲一樣,這才發現她演得蹩腳,同學們如果穿上校服,遠看就像一個娘生出來的。媽媽一來,就完全徹底地泄露了家庭背景,可是,不管自己的媽媽怎樣不如別人的媽媽,比如打扮不入時,不會講普通話,也是不能更換和退貨的,還必須要愛媽媽,不然就不道德。
其實,最最叫人魂飛魄散的,是媽媽的媽媽,或者爸爸的媽媽駕到,她們從校門口開始,就一路呼喊著孫娃子的乳名:“毛毛,你在哪里?”
每一層教學樓都找遍了,仍然不見毛毛的身影,隨便撞開一個教室門就問:“毛毛在這個班上吧?”
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應當認識她家的毛毛。老師問:“你說的毛毛在幾班?”
奶奶一下子愣了,她只知道他們家有個毛毛,其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好在她馬上找到了些線索:“她說在劉老師那個班,對!劉老師。”
媽媽們到學校,一般干三種事:送衣服,送早餐,送文具。雖然很溫暖,但沒一件是體面而且受到親生兒熱烈歡迎的。
送衣服的家長提著裝滿棉褲棉襖的塑料袋,出現在教室門口,因為不想打擾老師講課,所以用微弱的聲音,啰唆地介紹自己的兒,早晨怎樣走得急,身子骨是怎樣地弱,自己怎樣料到將有大風雨,怎樣在百忙之中抽身前來送衣服的原因,往往只說到一半,就被老師猜中了八九,打斷她,直接叫來她的兒,家長一得到兒女,急忙扒下他們的衣服褲子,怕耽誤上課,動作格外粗暴。搞完了之后,還要做些瑣碎的動作,比如挽褲腳,系鞋帶,總之都需要跪下來才能夠完成,兒們不知所措地戳在同學們視線里,不知是該一塊兒跪下來,還是該直愣愣地等著這些工序快點結束,于是赫然變成了一副冷峻的臉孔。
送早餐的家長一般趕在上課之前,偶爾也可以看到超級溫暖的場面:媽媽提著保溫瓶,里面裝著野雞人參鹿茸湯,媽媽把孩兒叫到假山后、樹蔭下,總之是一些避人耳目的地方,急急忙忙地催她的兒,快點把獨食吃下去,因為上課時間快到了。同學們嗅到了食物的味道,都圍上去,形成一個包圍圈,議論著:“我已經吃過飯了!”“我媽媽五點就起來給我做飯!”
完成送貨任務后,還要磨蹭一會兒,膽大的甚至溜達一圈,看看墻報上有沒有自己孩兒的名字,趁著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現場考察其兒的真實狀況。
還有因另外的緣故來的,比如跟小孩要鑰匙的,喊小孩看牙的,更有相當一批人,又不喊小孩出去,又不進教室來,只是趴在窗臺上,手搭涼棚,是純粹的觀光客。總有一些眼睛奇尖的同學發現有人,總有一些記憶力奇好的同學,只看到一個后腦勺,一個褲腿,就能判斷出是誰的媽媽光臨了,并大聲喊出來:
“誰誰誰!你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