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蛋形蝸居”去哪了-人與社會
一個買不起房的北漂,發揮聰明才智,建起一個巧奪天工的“蛋形蝸居”,為廣大無房青年闖出一條蝸居新途徑,這是一種什么精神?
這是大膽地闖、大膽地試的改革開放精神,這是當代青年勇于開拓創新,不向政府伸手,自謀生路的精神。
這個有望競爭當年中國建筑魯班獎的年輕人叫戴海飛。他24歲,供職的公司位于海淀區成府路的一個大院里,在公司樓下,小戴投資6427元自建的小屋像一顆巨大的雞蛋,傲然屹立在草坪上。
媒體報道,蛋形小屋高約2米,里擺設簡單,一張約一米寬的床,床頭放著幾本書。床尾藏有一個水箱,里面有壓力系統,可以把水壓上來,供洗漱用。時值隆冬,屋內沒有暖氣,住在里面不僅需要身體好,還需要熱愛生活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
不幸的是,這件事驚動了媒體,12月1日被媒體報道后進而驚動了社會———這不是問題,問題是最后驚動了城管。城管實地考察后,說:這是違章建筑。
兩天后的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在與物業頑強抗爭多日得以立足的“蛋形蝸居”消失了。
媒體披露,附近食堂工作人員稱,當晚8點多,戴海飛和公司同事、大院物業工作人員一起將“蛋屋”從綠地上推走,搬上大院外的一輛卡車,見證者說沒有注意有城管工作人員參與,也不知“蛋屋”被送往何處。
“蛋形蝸居”,就這樣丟了。
網友們開始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游戲。
有人說,城管執法水平提高了,開始借鑒國安部門學會穿便衣了。我相信這是對城管的污蔑,但是不是對小戴以破壞首都尊嚴的名義進行了批評教育尚未可知。
有人說,這個蛋放鳥巢去了,那么偉大的建筑,經常閑著,該有個蛋做伴了。
有人說,這個蛋被住建部搬去研究了,現在各地建廉租房都覺得占地,缺乏積極性,這個房屋造型很適應中國土地稀缺的國情,再說帶輪子,很適合隨時拆遷,有利于維穩。
有人說,這個蛋被政府帶到各地巡回展覽去了,好提醒各地區各部門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什么逼得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都沒地住了。
有人說,這個蛋被放到世博會中國館陳列了,以此向世界證明:誰說中國人解決不了自己的住房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而且很為國分憂。
都是好主意啊。
但一個麻煩是:戴海飛失去了自己寄居的蛋,今后該住哪?
背后還站著千萬整天因為高房價吵吵著要逃離北上廣的知識青年和更多這輩子沒法買得起房的底層群眾。
城市大開發的年代,帶來了標志著發展和繁榮的高樓大廈,也留下了加劇社會不公、毀壞文化遺產的累累傷痕,這個蛋宛如那些難以分享發展成果的人自制的創可貼。
為了偉大首都的面子,拆了毀了這個沒有準生證的蛋容易,又靠什么拆掉人們求房若渴的蝸居夢?
對于掌握公權力的人來說,與其掩蓋傷痕,不如正視它,進行深徹的制度改良,拿出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
先從重溫溫總理的一句名言開始吧:公平和正義比太陽還要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