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逐欲,何必看齊-精英譚
上海80后Denny,世界名校沃頓商學院畢業后,辭去了年薪150萬元的工作,回到中國,開始創業,并在22歲生日前夕,寫下了一篇萬字長文,談論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普遍關心的種種話題。此文一出,即在網絡上被轉發數十萬次,引起熱烈討論——
在說自己的一些有趣故事前,我想先說點對一些一直困擾著我們的關鍵詞的理解和體會——
關于欲望
這些是我們內心里和人生理想一樣真實的東西:學歷、工作、房、車、財富以及愛。我們每個人都愿意為了這些欲望去付出,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跑得越快,越是無法考慮我們是否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奔跑。
北野武講過一個故事。他說他沒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錢,一定要開跑車。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時候,他發現開保時捷的感覺并沒有那么好,因為“看不到自己開保時捷的樣子”。
我想說,過去幾年里我認識的、共事過的所有人,以及我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兩件事:
一、頂級學校的文憑、頂級公司的工作、頂級的收入、頂級的房、頂級的車、頂級的聲望,這些都無法滿足人類。二、無論通過爸媽、通過運氣,還是通過奮斗得到這些頂級的東西,人類都不會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接著北野武的故事說下去。想象一下:你今天騎在一輛助動車上,一個小山村來的年輕人經過,說你的車好帥,你不會有任何滿足感。十幾年的奮斗后,你坐在一輛你今天都叫不出型號的保時捷的駕駛位上,一個路人經過,說你的車好帥,相信我,你也不會有任何滿足感。每當我們考慮許多年后能夠取得的成就,我們總是習慣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滿足感。你今天的視角只是錯覺,卻讓你相信自己的目標是正確的。這是我們最容易跑錯方向的時候。
人類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們吃第一個面包時的幸福感,和我們吃第一千個面包時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后者還多一些。同樣的感覺適用于我們賺到的第一筆一萬元和第一筆一千萬元。
我們清楚地知道快感和幸福感的不同,我們也知道欲望和需求是兩個東西,但是我們的不幸福卻是因為不小心把快感當成了幸福感,把欲望當成了需求,而這就是因為我們常站在現在的視角去想象未來的感受。
關于外界
外界帶給我們生活最大的影響是嫉妒和比較。
我們一直高估了嫉妒。舉個例子,沒有人嫉妒雷帝Gaga。雷帝Gaga應該要比我們都更有名、更有錢、更有才華。但你不嫉妒她,對嗎?我們沒有人嫉妒雷帝Gaga——因為她實在是太雷了。
所以當你見到好事情發生在了那個他或者那個她身上,嫉妒的小火苗在你心中撲哧撲哧的時候,不如把TA當成那個很奇怪的雷帝Gaga吧。
至于比較,我們可以選擇努力向那個年薪幾十萬的舊識看齊。或者,我們也可以選擇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些和我們一樣年輕的人們。看上去像是有30歲閱歷的阿呆Adele,19歲時出了張白金專輯《19》,21歲時出了銷量1200萬張的專輯《21》。她出生于1988年。眼神和心態似乎已經像中年人那樣淡定的杜蘭特和德里克·羅斯,兩個毫無疑問的超級球星,他們也出生于1988年。如果你的視線中有一個世界舞臺,那么你會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經越來越接近你的年齡。
我們不需要去看齊,我們只需要去“看”。我們要做的是試著不去嫉妒,不去比較,更不要批判,但要試著去觀察、去傾聽,然后去思考、去沉淀、去讓所有外界的信息在你大腦里經歷一個長時間的處理過程。在你的大腦還沒有沉淀出你自己對一件事的觀點前,不要發表觀點,不要給出你的定論。我們可以不斷在大腦中質疑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我們可以不斷挑戰自己的想法、挑戰任何理所當然的存在,只要我們保證我們的大腦一直在思考,獨立地思考。要記得,你和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