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的那些事-成長視窗
我三歲時,識字不多,父親就給我買了小學語文課本。我很快讀完了三年級的語文書,從中認識了不少字。后來,父親又買來了《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希臘神話》……
我覺得看書是最大的樂趣。父親的辛墾書店的二樓有一個倉庫,堆著各種各樣的書籍。我像個耗子一樣趴在書堆上翻找我讀得懂的書。記得第一次看《紅樓夢》就是在那里。每次離開書店,我都是灰頭土臉,一身臟。
父親規定我每天寫日記,說有可記的事就記,沒有的話就寫感想、心得,什么都行,但是必須最少寫五百字,多則不限。他想以此鍛煉我的寫作能力。
媽媽告訴我一個秘密:父親以前在法國讀書時,有個法國女孩特別喜歡他,甚至要和爸爸結婚。但爸爸因為要回國參加革命,一直沒有答應她。后來爸爸真的回國了,她還要跟著回來……
我非常好奇:“如果爸爸真的和那個法國女孩結婚,我就得叫她媽媽了?”
媽媽說:“那就沒有你了!”
“我哪兒去了?”
“那就是別的孩子了!”
這段談話使我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太危險了!爸爸要是沒有和媽媽結婚,我就不是我了?這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了?我的存在,不是太偶然了嗎?
不久,父親的一個朋友請吃飯。父母帶著我去赴宴。酒店的樓上人很多,抽煙的、喝酒的,滿屋煙霧騰騰。大人的談話聽起來一點兒意思也沒有,我便要求到樓下去玩。
外面下著雨。我站在門口,望著淅淅瀝瀝的雨點落在門口的水溝里,激起一個個小水泡。水泡映著燈光,看起來五光十色,但馬上就破了。我想起前幾天,父母當著我的面,談起過他們的一個朋友死去的事。我問爸爸,“什么是死?”爸爸說:“死就是一個人永遠睡著,再也不會醒過來!”他還說:“誰都會死的,這是自然規律,人人平等。”又想起爸爸和那個法國女孩的事……我蹲下看著一個個不斷出現又不斷消失的水泡……我思考:它們和人的生命一樣!既然都是要死的,活著還有什么意思?既然知道結局就是死,就得埋到地下去,這些人為什么不害怕?怎么還能快樂起來?……我腦瓜里閃現了無數個問題,并且想出了幾句押韻的小“詩”,內容大致是人生就像水泡,轉眼就會消失……
我急忙跑到樓上,把我的小“詩”告訴爸爸。爸爸就像不認識我一樣,注視了我一會兒說:“太悲觀了!怎么有這種想法?”他把這首小“詩”告訴了在座的朋友,那些叔叔伯伯都稱贊我是“神童”“天才”……直夸得我不好意思。
從這天起,父親就抓緊了我的學習,不許我看文藝書,說是要把我培養成一個“專業革命家”!并且爸爸走到哪里,都向朋友宣傳我是他的“神童”!
記得在五歲時,我得了一場病,進醫院住了兩天。出來以后,我把這次經歷寫了出來,自己取名《一場大病》。父親看了大為贊賞,馬上寄到當時的流行刊物《小朋友》。他們登了出來,還寄來兩塊大洋的稿費!父親說:“你是我們家第一個賣稿子的!”特地獎賞我看了一場電影。
一次,父親把魯迅的《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給我。看書過程中,祥林嫂、阿Q、孔乙己……這些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在《藥》里面,殺人刑場上居然有人拿著饅頭去沾上人血來吃令我大惑不解。我問父親:“為什么要吃人的血?”
父親說:“它描寫封建社會人們的愚昧和人吃人的殘忍。”
我沒聽懂,問父親:“人血真能治病嗎?”
父親沒有回答我,只是說:“魯迅的書意義很深,你現在不懂。”
他的回答我不滿意。
我喜歡電影。父親規定我可以看進步電影,像《大路》《三毛流浪記》《塞上風云》等,但要求我每看一個電影就必須寫出里面的故事,寫完了,才可以看下一部。所以我對于寫電影故事特別積極。每次我寫的東西到了父親手里,他都認真地看,見到寫得好的地方,就加以圈點,還寫批語。就這樣,寫呀、寫呀,我到了七歲時,這樣的“文章”已經有五萬多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