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習慣的15個異常現象-人與社會
人們的觀念一天比一天開放,經濟發展的數字總是在更上一層樓。可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忽略那些原本不該習慣、甚至值得我們警惕的現象,這些現象正在敗壞著自然環境,麻痹著人的良知,噬咬著社會肌體。對此,我們再不能熟視無睹。
1.礦難頻發
2010年3月28日13時40分左右,華晉焦煤公司王家嶺煤礦發生特別重大透水事故,事發時除108人順利升井外,153人被困井下。一時間,媒體開足馬力,全力聚焦救援T作。幾天后,115人被搶救安全升井,38人遇難。
整個去年上半年,中國礦難繼續著過去的高發態勢,從江西新余到湖南湘潭,從河南伊川到河北承德,從新疆塔城到山西晉城,礦難的版圖涵蓋大半個中國。
2。冤獄案一出再出
佘祥林的風波還沒被忘卻,趙作海冤獄案又在震驚中國。
從“死者”趙振晌回到村里,到“犯人”趙作海被釋放,一共用了6天時間,此前,趙作海在監獄里已經服刑11年。經歷了刑訊逼供和牢獄之災,趙作海被形容為“鄉村冤案樣本”。6月21日,河南省高院院長張立勇來到趙作海的新家,向趙作海鞠躬致歉。
但無論如何,趙作海的人生已經不可能重來,是否還有更多的佘祥林、趙作海,是中國司法之痛。
3.全民爭當公務員
被稱為“國考”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報考人數正呈爆炸式增長。繼2009年飆升至百萬以上后,2010年報考人數歷史性地達到了146萬,而2003年僅為8。7萬人,7年時間增加了將近16倍!
全民爭當公務員,看中的無外乎是工作的穩定和良好的待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和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坦承,逐年推高的報考熱與目前我國的社會分配制度有較大關系,“目前的社會利益分配仍然集中在少數一些部門和職業上”。
4.河流魚蝦消失
還記得小學時寫過的作文嗎?家門口的那條小河,還有小河里的魚蝦,曾經成就了幾代人的童年樂趣。而今,這樣的美好回憶卻成了現在孩子們的一種奢侈,因為魚蝦早已消失,河流不是已干涸,就可能成了臭水溝。我們其實只是這片土地暫居的過客,有什么理由去敗壞子孫后代仍要享用的生存環境?
5.鐵路春運一票難求
新鐵路年年在建,車速日日在提,春運火車票“一票難求”問題卻成了不變的鐵律。每到春節前,求得一張回家的車票看上去比登天還難。這里當然有中國人口眾多的原因,也脫不掉“回家過年”習俗的干系,但是不是還有別的什么原因從中作祟?
今年“兩會”期間,鐵道部表示解決“一票難求”的日子不會太遠。
6.老少皆為買房狂
我為房狂!從2007年前后至今,全民買房的熱潮蔓延華夏大地。準備結婚的年輕人要買房,年過半百的老人要換房,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想買房。年輕人不愿“蝸居”,投資客忙著“抄底”,開發商一邊利用各種概念推波助瀾,一邊忙著數錢。
究竟誰最需要房子?花費父母、岳父母甚至祖父母數代人的積蓄成就的一套住宅,到底值不值?有人說不該為房子犧牲幸福,有人則認為有了房子才叫真幸福。幸福究竟有多遠?全看你心里的期望與現實的距離。
7.神醫輪流轉
成也媒體,敗也媒體。“養生大師”張悟本恐怕此刻對這句話最感同身受。去年上半年,張通過媒體迅速走紅,2000元一個號的門診一度排到2011年。但隨著后來媒體的質疑,張悟本一夕敗落,其行醫坐堂的“悟本堂”,也被北京市有關部門以“違章建筑”為名強行拆除。
“神醫”被拉下神壇,“養生專家”成了偽科學代言人。張悟本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之前自稱“蓋世華佗”的胡萬林,用一把芒硝包治百病,與張悟本生吃茄子、喝綠豆湯沒什么區別。神醫輪流轉,究竟是誰病了?
8.黑心食品泛濫
張悟本說,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此人現已成過街老鼠,但中國人常常“吃出病來”卻是不爭的事實。
去年夏天,三聚氰胺再出江湖,青海、吉林等地“問題奶粉”事件,目前仍在調查中。自從出了“蘇丹紅”以及它的弟弟妹妹之后,食品安全就成了老大難。頭發醬油,紅心鴨蛋,大頭奶粉,洗衣粉饅頭……當商人沒有了良知,當執法者只知頭痛醫頭,就只剩下老百姓自認倒霉,每天盯著電視報紙網絡,苦苦修煉發現黑心食品的火眼金睛。
9.“被”漲工資
為追求就業率,一些高校將沒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強行描述為“已經就業”——“被就業”,中國特色的黑色幽默正式誕生。
而這一年來,從“被就業”到“被漲工資”、“被代表”,太多的身不由己“被安排”,效果可能如GDP的數字一樣看起來很美,其中的彎彎繞卻不知有多少九曲回腸?
10。盜版有理
早在2001年,學者王小東就發表文章《盜版有理》,認為在知識產權領域,沒有到底是誰欠誰的絕對的“理”。“要講絕對的理,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是高度關聯的,很難講清楚到底是誰欠誰的。”
十年之后,如果有人批評盜版,想必仍有很多人會氣憤難平:“你要是賣得和盜版一樣便宜,哪怕是盜版二倍的價格,我們也會買!”有評論曰:看來,造假有理,只要便宜。
11。用“XX后”標簽一代人
用出生年代來劃分并標簽一代人,是看似討巧的提法。但“80后”“90后”等籠統的劃分在涉及具體個案時,卻往往以偏概全。“80后”在汶川地震和奧運火炬海外傳遞風波后終于獲得了正名,而精明的商家則用商業的手段向90后獻媚:“你不了解90后!”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陶東風對此撰文,呼吁“慎用代際用語”,認為此舉反映了我們的文化、思維的弊端:對個人價值的不尊重。
12。山寨名牌滿天飛
每天打開電視機,各大衛視的廣告幾乎都被山寨品牌占據,其中尤以電子產品為最。你有蘋果iphone,我就有Hiphone,你有iPad,我就造一個iPed。
事實上,中國山寨的對象已不僅限于電子產品。美國《時代》周刊近期也湊了把熱鬧,評出中國的十大山寨,內容涵蓋電子產品、街道建筑(如“白宮”)、文化產品等方面。有簡單的模仿,也有加入自己智慧的創造,既滿足底層人民大眾之需,又娛樂了世界人民。
13。雨后城市習慣性癱瘓
一下雨就成汪洋,正在成為中國城市的普遍頑癥。夏天多雨,城市中的水鄉澤國也就格外多。
臺灣作家龍應臺早年曾這樣描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交通雖慢但不堵塞,城市雖滑卻不積水的,多半是發達國家,反之,大概就是發展中國家。原因很簡單,后者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
未雨綢繆,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古訓,可惜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領會它的本意。
14.城市馬路開膛破肚
不是在修路,就是在準備修路。為了凈化黃河,蘭州市從2009年開始展開為期三年的污水全收集官網配套工程,該工程的特點就是對主次干道動“大手術”。《重慶晚報》對此類現象的描述更形象:今天姓“電”的部門剛剛開挖完,明天姓“水”的部門可能又來挖。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中國多數城市卻因馬路隔三差五開膛破肚,讓居民無法感覺到“美好”。
15。國際名牌中國最貴
一條Levi’s牛仔褲在美國的折扣店賣15—30美元,可在國內的專賣店卻要賣700元人民幣。一雙耐克鞋,美國賣60美元,在中國的專賣店里可能要800元人民幣。尤其讓中國人郁悶的是,其中很多國際名牌都還是中國制造。
一樣的商品,一樣的出身,美國人消費就是比中國人便宜,這種價格倒掛現象由來已久。與此類似,國外名牌汽車全球召回,唯獨中國消費者很難獲得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