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難在何處-人與社會
創新已經是人們的普遍共識與生活常識了,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問題是,創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萬難。那么,創新難在何處?
創新難在需要面對選擇,選擇是否接受破壞與改變。古人說,不破不立!王安石的《元日》一詩,“總把新桃換舊符”寫得熱熱鬧鬧,卻簡單樸素地透著生命的哲學:你必須改變甚至去除舊有的東西,才能得到嶄新的快樂和幸福。但是改變老習慣、觸動舊格局會很痛,取舍之間,充滿矛盾。
不倒掉杯子里的涼水,你就喝不到新茶。沒有一定程度的改變與舍棄,就難以有開創性的成就。化學物質的合成,就是要將其原先的分子結構破壞了再組合,才能重新合成新物質。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里寫過一個珍瓏棋局的情節,當時知名的高手前來挑戰殘局無一勝者,最終卻是對圍棋一竅不通的虛竹和尚胡亂下了一子,這一手棋雖然殺死了自己好多棋子,可是卻也救活了一大片棋子,從而打開了局面。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無破壞,不創新。另一方面是,有破壞也未必能創新;大破壞可能只帶來小創新,小改變也可能產生大驚喜。這就是破壞性創造中“破壞”的尺度問題。無改變的創新往往是偽創新,而百無禁忌地去改變則是真破壞。
我們鼓勵創新,反對偽創新;我們接受破壞,也要警惕沒有必要的破壞。這時候,保守就起作用了。當整個社會都被一條叫創新的狗追得提不起褲子時,做一個保守派是需要勇氣的,有原則的保守恰恰在此時表現了可貴的一面。因為,我們的每次進步都需要保守,保住美好,守住底線,將創新和進步的成果落實、鞏固、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