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奏響死亡鼓點-民間故事
一個行騙一輩子的女巫,憑啥贏得全屯世代人的敬佩?
靠山屯的半山腰有座女巫墳。屯里老人去世前,都要囑咐子女,清明、十五(陰歷七月十五鬼節),別忘了給女巫燒刀紙。世代相傳,女巫墳至今仍供香不斷,墳冢高聳,同時,女巫救村民的故事也一直在屯中流傳。
東北淪陷的1935年深秋的一天傍晚,一隊氣勢洶洶的日本兵開進靠山屯,雞飛狗跳墻地把村民趕到曬麥場,四周點著火堆架上機槍,逼交抗聯分子。
面對鬼子的叫囂,村民們都不作聲,就連孩子也不哭。
鬼子軍官急了,抽出戰刀一揮:“再不交人,統統死啦、死啦地有!”
正這時,日軍翻譯官趕來。他小聲跟鬼子軍官說了幾句,這家伙就把刀放了下來。
咋回事呢?原來,這群鬼子最大的官兒是聯隊長,叫小雄次郎。小雄次郎突發了急病。這里距縣城太遠,回去看醫生怕耽誤了,就想在屯里找個土醫生先給瞧瞧,他這才把翻譯官打發來。
翻譯官假惺惺地笑道:“鄉親們,大太君病了。你們誰是郎中,就請站出來。”
村民們聞聽,心里暗罵,這是報應,死了才好呢。
屯里有郎中嗎?有,這郎中還是遠近聞名的祖傳世醫呢!可給小鬼子看病,他不干。就這樣,郎中不吭聲,鄉親們也不說話。
翻譯官又道:“鄉親們,這位大太君,特別信服咱們的中醫。他說了,要是給他看好了病,大大地有賞!”
人群還是靜寂無聲。
翻譯官有點不高興了:“我就不信這么大的屯子沒有個會看病的。別他媽給臉不要臉,敬酒不吃吃罰酒!”
旁邊的日本軍官來火了,“刷”地又舉起指揮刀:“機槍的準備,統統死啦死啦!”
“哎——別開槍,我這不出來了嗎?”人群里響起個女人聲。
大家不用看也知道是誰。誰呀?屯里跳大神的張巫婆。
靠山屯有倆名人,一個是郎中,一個是巫婆。人們有病找郎中,看不好的求巫婆。要不就是先找巫婆后請郎中。有病亂投醫,患者有的信醫道,有的信神道,甭管是誰,只要看好了病就成。
再說這張巫婆,年逾五十,卻細皮嫩肉,濃妝艷抹,還用紅毛線扎著兩只短辮,看上去倒像四十歲。男人死得早,她二十多歲就學了巫道,娘家姓張,人稱張巫婆。張巫婆有個女兒,長大后厭惡娘的行當,就遠嫁了他鄉,剩下她孤身一人,半人半仙也算活得自在。
在這危急時刻,誰也沒想到張巫婆會站出來,鄉親們既感激又有點恨她沒骨氣。這時,人群里有人吵嚷說她是巫婆跳大神的。
翻譯官懷疑地問:“你,會看???會給大太君看?。?rdquo;
張巫婆嬉笑道:“會呀,保證能看好大太君的病。”
翻譯官臉一沉,冷笑道:“你還沒見到病人,怎么就敢保證看得好呢?”
張巫婆依然嬉笑道:“別看沒見大太君,我就知道他啥病癥。”
翻譯官哪里相信:“啥病癥?”
張巫婆道:“大太君么,他骨頭酸,身子乏,忽冷忽熱說胡話,動不動還罵人。”
翻譯官大吃一驚:“活神仙,你怎么知道?”
其實,并非張巫婆能掐會算,只是她絕頂聰明罷了。你想呀,鬼子來時肯定沒病,這病可能是路上得的。現在別的鬼子都歡蹦亂跳,說明不是吃的問題。吃病鬧肚子,風寒上腦袋。不是吃病定是受了風寒,為此就猜說了感冒癥狀。
翻譯官以為碰到神醫,特高興,叫張巫婆馬上去。張巫婆卻道:“要我給大太君看病,你們得把鄉親們先放了。”翻譯官暗想,抓放老百姓還不是一句話,眼下給聯隊長看病要緊,就給那日本官咕嚕了幾句,接著朝人群一揮手:“走吧,都回家去。可說好了,誰也不許出屯。”
日軍指揮部設在屯里一家大戶院里,門口有哨兵,屋里是參謀干事。小雄聯隊長躺在炕上,蓋著兩床棉被,壓著軍大衣,還冷得直哆嗦。
翻譯官畢恭畢敬地來到炕前,一五一十地報告了找醫生的事。小雄歪臉瞥了眼張巫婆,信不過這個花哨老婦,就不高興地說了幾句日語。翻譯官急忙解釋,添油加醋吹捧了巫婆一通。小雄露出驚喜,重新打量了巫婆,說了聲“吆西”。張巫婆常來往于人鬼之間,哪在乎這個東洋鬼子,也毫不躲閃地端詳著小雄。
小雄說了幾句日語,翻譯官就問巫婆:“大太君說,他患的什么?。?rdquo;
張巫婆突然一哆嗦,面露懼色,叫了聲“娘呀——”扭身就跑,被門口的兩個衛兵橫槍攔住。
翻譯官走過來罵道:“媽的,跑什么跑?見著鬼啦?”
張巫婆說:“可不就是見著鬼了。”
翻譯官道:“哪來的鬼?”
張巫婆偷指小雄:“附在大太君身上。那可是修煉千年的樹鬼。”
翻譯官道:“胡說八道。中國的樹鬼怎么敢惹日本太君?”
張巫婆連忙用手指嘴“噓——”了下,然后小聲說:“你要不信,去問大太君,他是不是在林子里解手,臟了老樹?”
翻譯官半信半疑,轉身問小雄。小雄想了想,路上的確在樺樹林里拉了泡屎,至于弄臟的是否老樹,就記不清了。不過有一點沒錯,就是起來系褲子時,打了個冷戰。莫非那冷戰——
翻譯官聞聽,不由驚白了臉,這下算徹底信服了張巫婆。小雄次郎也算個中國通,聽說過中國民間巫婆神漢驅鬼捉妖的事,今日暴病蹊蹺,痛苦難耐,再加巫婆指點暗示,也就真的感覺身體里有了鬼,不由心驚膽戰,惶恐不安,急忙命巫婆趕緊來驅鬼。
小雄真的樹鬼附身了嗎?沒有的事。那張巫婆為什么會知道小雄樹林中解手的事?這又是她的聰明所在。
張巫婆到了指揮部,見小雄確實是患重感冒,就暗自推測,感冒必受風寒,那小雄是如何著的涼呢?從縣城到靠山屯百余里,行軍起碼多半天,這么長的時間,誰不得拉泡屎撒泡尿,小雄也不會例外,由此看來,風寒必為解手時所侵。男人野外小解,總愛滋樹尿墻,一路上白樺林不斷,說他臟樹惹鬼,八九不離十。果然這就把小雄忽悠住了。
小雄認可了樹鬼纏身,張巫婆卻不肯施法,言稱此鬼道行大,驅鬼不成易遭其傷。翻譯官知她這是借故要高價,就說:“只要驅走了大太君身上的鬼,要多少錢就給多少。”于是張巫婆回家取來跳神法物。
張巫婆散開發辮,抹胭脂涂粉,系上腰鈴,左手皮鼓,右手握棒,準備好后又停住了。翻譯官問怎么回事,巫婆為難地說:“這鬼老道,我須拼盡法力,就怕到了緊要時刻大太君承受不了。”
“這沒問題,我告訴大太君挺住。”翻譯官說罷,俯身對小雄咕嚕一通日語。小雄連連點頭,意思是,大日本皇軍死都不怕,還有什么受不了的!
然后,張巫婆又要其他人出去,免得妨礙驅鬼。翻譯官有些遲疑,小雄擺手讓大家出去。這樣,屋里只剩下炕上的小雄,地上的巫婆兩人。
張巫婆開始作法。只見她盤腿坐地,閉目默念咒語,不一刻,大叫一聲起身,擊鼓扭腰,隨著鼓鈴節拍跳了起來。
小雄次郎第一次見女巫跳神,感到非常稀奇,就趴在炕頭,目不轉睛地觀賞起來。
院里的鬼子,隔著窗玻璃瞧稀罕,開始還覺新鮮,看了一陣,見巫婆總是那幾個動作,也就沒味了,只是不明白,跳跳舞蹈怎么就能驅鬼,就圍著翻譯官,好奇地問這問那。翻譯官不懂裝懂,捕風捉影,信口開河,把張巫婆吹成了個半仙,唬得小鬼子們目瞪口呆。
漸漸地,就聽屋里鼓點越敲越急,如雨打芭蕉,又似熱鍋炒豆,幾乎分不出點聲,聽得人們透不過氣來。突然,鼓聲戛然而止,屋里驟然死寂。
翻譯官笑了,說樹鬼肯定被驅走了。大家連忙去看,誰想,打開屋門,大家都愣住了。
只見炕上的小雄蜷曲著身子一動不動,巫婆倒在地上也是無聲無息。翻譯官急忙上前察看,只見小雄臉色青紫,已經沒了心跳。張巫婆青紫臉色,也死了。
這是咋回事呢?原來,巫婆跳神治病,奧妙全在羊皮鼓上。當敲打的鼓點持續在每分鐘六十上下時,病人聽了心情舒暢,呼吸順通,氣血平和,身體放松,有利身心調養,緩解病癥。要是鼓點敲到每分鐘七十幾下,也就是跟心臟同拍時,病人就會感到心悸、胸悶、煩躁、身疲倦懶。巧妙地運用鼓點節奏的變換,來調節病人的心跳和氣血,這就是巫婆驅鬼除病的訣竅。高超的巫婆,還能用鼓聲改變心跳,讓心臟隨鼓聲而動,鼓點快,病人的心跳加速,鼓點慢,病人的心跳則舒緩。
于是江湖上傳言,道行高深的巫婆神漢,能奏出一套死亡鼓點:其實質就是鼓心合拍,讓心臟發生共振,進而鼓催心動。當鼓點越來越快,快得直至心臟喪失功能,人便會因血脈停止而驟亡。不過,死亡鼓點,擊鼓人也須感同身受才能把握準節奏。這就是為何張巫婆與小雄會同時而亡。
翻譯官哪懂“死亡鼓點”,更不知張巫婆殺敵成仁之心,只以為是樹鬼厲害怒傷兩命,為此連忙曉諭日軍,盡快離開此地,省得再被鬼傷。最后鬼子們只得抬上小雄的尸體逃離了靠山屯。
鄉親們含淚將張巫婆隆重下葬。這個行騙一輩子的女人,最終贏得了全屯世代人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