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勸有術-3分鐘典藏故事
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盡占其地,封給自己的兒子魏擊。魏文侯問群臣:“我是什么樣的君主?”大家都說:“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說:“國君您得了中山國,不用來封您的弟弟,卻封給自己的兒子,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離開。魏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問:“你何以知道?”翟璜回答說:“臣下我聽說國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來,還親自下殿堂去迎接,奉為上客。
齊景公在一次打獵時,上山見虎,下澤見蛇,以為不祥,向晏子詢問。晏子卻趁機就不祥二字回答說:“國有三不祥: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而后才指出景公所見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算不上什么不祥。晏子在回答景公疑問的同時強調了國家重用人才的重要性,把握住了諫言的時機。
田嬰被封薛地后,要在薛地筑城。眾門客紛紛勸阻,他都不予理睬。最后,有個門客講了個“海大魚”的寓言故事,勸止了田嬰筑城。那個門客說:“海里有一種大魚,網捕不了,釣不上來,但它若一任性跳到岸邊,就成為螻蟻的食物了。魚不可失水,齊國就是您的水呀!”田嬰聽后,說:“好!那就不建薛城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使東吳,勸說孫權一起抗擊曹操,采用的便是激將法。見到孫權時,諸葛亮先是夸張地論述了曹軍的兵力優勢,激將他們說區區江東不能抵抗曹操八十萬大軍,又設身處地地為孫權出謀劃策:為了江東免遭生靈涂炭,建議孫權降曹以保全江東百姓,自己也不失封侯之位。當孫權反問為何劉備敗走而不投降曹操時,諸葛亮表示劉備乃皇室之后,寧可失敗,不可投降稱臣。暗示吳主孫權不能與劉備相比,又一次刺傷了孫權的自尊心,再次激怒孫權,讓孫權感到投降曹操是因為自己的無能、是對他的侮辱,使得孫權當即下定決心,聯劉抗曹。
一樣話百樣說,不一樣的說法,自有不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