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媽媽,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成長
我生長在大西北沙漠邊緣的油田小鎮,那里所有人似乎都互相認識。“顧老師給她家姑娘買了鋼琴”“人家慧子比貝貝小,都開始學琴了”……大概也就是這樣的理由,足以支持媽媽做出“一定要讓女兒學琴”這個決定。
那年我四歲半,坐在小課桌前,腳還踩不到地面。媽媽29歲,和爸爸月工資加在一起也就兩三百元,家里存款兩三千,一架鋼琴怎么說也要近萬元。鋼琴搬回家的場景我還記得。小小的家里圍了很多人,包裹層層打開,黑色的鋼琴漆在陽光下明晃晃的,刺人眼睛。媽媽像是對著全世界宣布:“貝貝,這是你五歲的生日禮物。你以后要好好學,聽見沒?”
隨著鋼琴搬進家門的,是一些鐵律:所有作業必須在下午放學前完成,每晚七點到九點固定練琴兩個小時。媽媽會坐在我的旁邊,從開始的音階,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個音符和節拍,全程監督。從鋼琴進門到我初中畢業,每天最少兩小時,幾乎全年無休,重大考試、比賽前,練琴時間會盡可能延長。
“找個好老師,這太重要了!”作為高中老師的媽媽,從來就對此堅信不疑,“海頓教出了莫扎特,莫扎特教出了貝多芬。”可小鎮上會鋼琴的成年人,也就是學校的三兩個音樂老師,自己都遠談不上專業,怎么教小孩呢?只有去市里。百公里的土路,單程近五個小時。
銀川的鋼琴“專業課”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時。周日早晨七點整,媽媽拖著我坐上去市里的公交車,為了省錢,只買一個座位,客滿的時候就一路抱著我。中午將近十二點到銀川南門老汽車站,坐3塊錢的人力三輪車,半個多小時到文化街的歌舞團大院,下午四點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
冬天好冷,常常開始上課了,我的手仍像凍壞的胡蘿卜,沒有那么多時間用來浪費,手指在僵硬的彈奏過程中才慢慢恢復知覺。連鋼琴老師都有些不忍,倒杯熱水讓這對大風里來的母女倆先暖一暖。
夏天好悶,母女倆昏昏沉沉地擠在公交車上,我滿身都起了痱子。我很羨慕那些住在離老師家不遠的市里的孩子,“他們條件真好啊!”母女倆總是如此感嘆。每當拉著媽媽的手走在銀川寬闊的馬路上,我總是什么都想要——一切都那么好看、那么新鮮,但到頭來也什么都沒買。媽媽的理由不容置疑:“學費一次50元,還有吃飯、來回車費,我們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元以內。”偶爾路過鼓樓的新華書店,我們會去看看書、琴譜和磁帶,只有和鋼琴相關的,媽媽才會額外通融。
很多年過去,在某個飯局上,有人說:“你知道以前馬家灘有個瘋女人,每周帶著娃娃去銀川學鋼琴。簡直是瘋了。”我和媽媽聽了大笑不止,可是轉過身去,我卻流起了眼淚。
如今的我快29歲了。如果我有一個女兒,我想自己未必能有勇氣和毅力像媽媽這樣,付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日復一日地為女兒的一個“興趣”辛苦奔波。多少次我想對媽媽說:這么多年過去,我明白,自己最終收獲的,遠比曾經付出的多。感謝媽媽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可是每每話剛到嘴邊,我就哽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