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遲早要還-職場故事
經過媒體曝光,唐駿學歷的事兒擺上桌面,他承認畢業的美國西太平洋大學屬于“三流大學,說四流也可以”,其他不置可否。其實以他的能力,做什么都應當做得不錯,這種畫蛇添足的事還是不做的好。
記得N年前一次開會,領導說,有個做生意的老板提出捐150萬元,讓我們授予他“榮譽教授”稱號。150萬元,在當時是很大一筆錢,而“榮譽教授”的稱號也不用發工資、不占編制,挺誘人的。只是這“生意”當場被老教授否決了:“他那個保健產品沒啥科技含量,授予他哪種學科的教授?咱們可不能賣職稱,壞了名聲。”后來聽說,那老板把錢捐給自己家鄉的一所大學了,也當上了“榮譽教授”。現在那老板已經銷聲匿跡,否則媒體要翻他的歷史,也許會有猛料。
在我們單位,博士遍地都是,現在進人非博士都不錄用。結果行政部門也來了年輕的博士,不過做的是填表、通知開會、接電話、折騰數據的活兒,我覺得,這是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由于學歷拉不開檔次,導致每年評職稱競爭激烈,不利于留住人才。現在,因為技術職稱對學歷、論文啥的要求相對低,已經有人寧愿從研究系列轉為技術系列,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都是讓學歷給鬧的。
中國人奉行現實主義,老話說“英雄不問出處”。與其死乞白賴造個假文憑,不如踏踏實實學門手藝。人有特長,就像飯館有“招牌菜”“一招鮮、吃遍天”。
我有個中學男同學,上學時因為“掛紅燈”太多,害我們班評不上優秀,“影響老師年終獎”,經常被老師點名批評。他沒考上大學,只上了技校,這在當時是下下策。一晃好多年過去,同學聚會,就數他最忙,手機一直響,全是十萬火急:“您在哪兒,我們這就派車接,您再不來就得停產了。”一打聽,他在技校學的是電焊,從畢業起就沒換過工作,幾十年踏踏實實地做,現在竟成了遠近聞名的“焊王”。人家的鍋爐、管道、設備出了問題,他敲一敲、瞄一瞄,就知道問題在哪里。問收入?我們聚會,每人交100元,他出手就是1000元,比當總裁的都痛快。
假的就是假的。公眾人物不要隨便編造神話,穿幫了會死得很難看,出來混,總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