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方向-人生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兩小兒辯日》,兩個小孩辯論太陽是早晨離我們近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兩個人都有根據,說早晨近是因為早晨的太陽比中午大;說中午近是因為中午的太陽比早晨熱。
兩個小兒于是去問孔子,但孔子沒法判斷。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諷刺孔子:“誰說你知識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知識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價值。
這個思路顯然是錯誤的。在人生知識的考場上,誰能站到最后?
復旦大學自主招生出過一道題,老師對學生提一個要求:“你現在問我一個問題,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是要我回答不出來,第二是你必須要有標準答案。”很多人說這個題目太雷人了,可我就覺得出得很好。因為它告訴我們,在知識的考場上,沒有人可以站到最后。有一個聰明的學生馬上問:“老師,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嗎?”我們也可以按照這個思路給別人出題。可見,知識可以把任何一個人打倒。
如果要算知識的總量,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人,你們的知識總量都超過孔子。比如說,我可以出計算機、物理、英語(課程)、數學之類的題目,孔子肯定答不過你們。
但我們就比孔子的境界高嗎?這就要思考另一個問題了:決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識的總量,而是另外一種東西。孔子自己早就說過:“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我有知識嗎?不,沒有)蘇格拉底也曾經說:“我比別人多知道的那一點,就是我知道自己是無知的。”
他們說這些不是謙虛,只不過說出了一種真相。面對世界的無限,我們短暫生命里的知識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我們應該允許自己某種程度的無知,也應該寬容別人的無知。
良知是方向
沒有知識可以被寬容,沒有良知不可以被寬容。我們遇到標準化的試卷,回答不好沒有問題,但是涉及良知判斷、是非判斷、善惡美丑判斷,如果出了問題,那就是大問題。
今天中國社會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判斷力。中國教育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文化素養。比如,為了抵制日貨,很多年輕人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車,甚至傷害同胞的身體。他們帶著一腔熱血,以為在愛國,實際上卻是在“礙國”。
為什么一個帶著良好愛國熱情的人,會去做妨礙國家、損傷中國人形象的事?他們缺少的是什么呢?良知!
知識就是力量,但我要告訴大家,良知才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