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心-社會
1938年秋,陶行知在重慶鳳凰山古圣寺創辦了一所育才學校,收容抗戰烽火中的難童。為了不受國民黨控制,陶行知不要政府經費,而是組織全校師生四處募捐。他規定,募捐所得涓滴歸公。為了方便區分公款與自己的私款,他的上衣里縫有兩個大口袋,一個裝公款,一個裝私款。有一天,他到很遠的地方去募捐,收獲頗豐。等到天快黑,他準備購買車票回學校時,一摸私款口袋,才發現里面空空如也。此時的他早已饑腸轆轆、疲憊不堪,而這里離古圣寺尚有十幾里之遙。雖然那個裝公款的口袋鼓鼓囊囊,但他卻一分也不肯動用,硬是拖著疲憊的身體,走著回去,一直到皓月中天才回到學校。
其實當時,陶行知在獨自一人的情況下,用上幾個公款,又有誰會知曉呢?然而,他卻始終沒有做“不可對人言”之事。或許在眾目睽睽之下,很多人會沒有貪念,或者至少會被抑制;但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能做到不欺心最是難能可貴的。
明朝人俞繪做秀才時,考中了鄉試,中了舉人,取得了入京會試的資格。俞繪家中貧困,勉強赴京,路過沛縣,當地的馮縣令是他的同鄉,同情俞繪的境遇,借給他十兩銀子。俞繪考試落第后,以舉人的資格,任職歙縣訓導。此后,俞繪找到馮家,不料馮縣令已經去世了,俞繪就把十兩銀子,拿給了馮縣令的兒子馮玨,馮玨沒有看到借據,拒不接受。俞繪說:“馮縣令借我錢,沒要借據,是信任我的緣故。如果我不能償債還錢,不僅辜負了你父親的好意,而且違背了自己的良心啊。你拒不接受,這叫我如何心安?”誰知馮玨針鋒相對:“讓我接受一筆歷不明的錢,你這不是反叫我心有不安啊!”兩人為此相持不下。后來,俞繪專門寫了篇文章,在馮縣令的墓前,陳述此事。他態度堅決,一定要還錢,馮玨拗不過他,只好收下了錢,此后將錢捐給了寄居寺廟的窮人。
俞繪、馮玨的赤誠、磊落,實在令人敬佩、感動,這不僅僅是坦率和誠實,更須高度自律、時時慎獨。人生在世,如果不欺心,就不會欺人、不會欺世,就會活得坦坦蕩蕩、輕輕松松,就能問心無愧地自立于天地之間。
2004年9月22日,奧運會男子乒乓球爭奪銅牌比賽正在激烈進行。有一回合中王勵勤進攻,瓦爾德內爾快速回了一個擦邊球。也許是被雙方精彩對攻所吸引而分了神,看花了眼的裁判誤判老瓦得分。但是,處于下風的老瓦,卻對裁判的這個“暗幫”沒有慶幸更沒有接納——因為他自己看得清楚,球擦碰的是臺面下端的邊沿。他毫不遲疑也是不容置疑地豎起食指,示意裁判改判:這個球應為王勵勤得分!王勵勤因而得分。賽后,有記者問老瓦為何主動丟分。老瓦笑道:“靠自己的實力贏分才有意義,才會讓我心安理得……”
廉士不妄取,義士不欺心。瓦爾德內爾“主動失分”,不僅僅是對規則的尊重,對公平公正的堅守,更是對心界的自我提升和完善。做事不欺心,才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和生命的清澈、高遠,這樣活著本身就是一種解脫,一種愉悅。做事不欺心的人,更容易葆有欣賞世界的好心情,更容易品出生活的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