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你敢嗎?-社會
我所在的學校是美國一所并不十分知名的學校,學生的心愿卻并不普通。我們有很多服務社會的項目,如“愿望井”(Wishingwell),學生自發組織去非洲盧旺達等地方打井,解決當地用水問題。還有一些學生趁暑假,去南美欠發達地區,修建衛生廁所。當然更多的項目是服務于本地,比如修建失修的房屋,去當地養老院做義工等。美國很多年輕人都有一種“改變世界”的情懷,學校也積極引導,很多學校甚至把“服務式學習”(servicelearning)納入了課程里,以免學生只顧學習,不顧社會的改良。美國諸如“和平團”之類志愿組織長盛不衰,也是和他們“改變世界”的情懷分不開。我們往往只看到美國人去做“世界警察”,但是很少有人去說他們去做“世界工兵”的努力。
在“改變世界”思維下長大的人,充滿朝氣,愿意去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暢銷書《三杯茶》的作者葛瑞格·摩頓森,經歷了一些個人挫敗后,沒“改造自己適應社會”,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開始“改變世界”:他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推廣教育,將彈痕累累的石頭,建作一個個學校,好讓這兩個落后國家的人受到教育。實踐證明,他改造了世界也改變了自己。他的工作,不但贏得了當地人的信任和友誼,也得到了美國國內各界的支持,包括美國軍方、國會和新聞媒體,當然他個人也獲得了世界各地的認可。有這種化劍為犁、功德無量的工作,有朝一日,他就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我也覺得不無可能。
他還引導自己的小孩,幫他一起改變世界。他一開始只想建設教室,沒想到別的,但是他找女兒征求意見。他女兒提醒說,一個學校沒有一個好的操場怎么行?后來,有塔利班帶著機關槍來,要搗毀學校,但是到了學校,看到學校操場上的秋千,這幾個塔利班個個把機槍放下,開心地蕩起秋千來。此后,塔利班非但沒有搗毀他的學校,甚至還請他去塔利班腹地造學校,要地給地,要人給人,“但前提是必須有操場和秋千”。所以說小女孩別看人小,主意倒是管了大用。作者在幻燈片上做的阿富汗社會關系演化的動畫演示,也是作者讓自己9歲的小孩做的,結果,這9歲小孩的作品,被拿去在美國國會和五角大樓各地展示,議員和將領們聽得十分認真。
美國很多小孩子,從小要“改變世界”。這當然也是西方人的自信所致,但我發覺,這也正是我們中國年輕人目前缺的。我以前上一研究課,老師讓我們出去找地方做項目,有國際學生說自己初來乍到,找不到地方。老師笑說:你們怎么不跟我們西方人學學?我們跑一個地方待上幾個月,不但回來會寫書,甚至還可能把這地方攪個天翻地覆。
而今社會,受功利式文化影響,“改變你自己適應世界”的論調十分通行。古代知識分子尚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說,但而今成功學橫行,一些世故人士,連“獨善其身”的風氣都不鼓勵,而是提倡改變不了世界就改變自己,落入徹頭徹尾的阿Q主義。其實這思路是不對的:如果我是對的,為什么我要改變?就算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別指望改變我。
梁啟超先生老早就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而今的大學畢業生自我意識、權利意識、公民意識越來越強,應重塑信心,莫要再延續前一代人遭到打擊之后的世故做派了。如果對社會不滿,我們可以借用維基百科的一個說法:去修理它(Gofixit)!
年輕的人們,振作起來,去改變這個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