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回本兒”帶來的雙重損失-社會
如果光想著支付的成本,一味追求“撈回本兒”,反而會蒙受更大的損失。在這一點上也能應用沉沒成本的理論。這看上去與我前面提到的“徹底活用”有些矛盾,可是,凡事都要注重時間、成本和滿足感的平衡。
在自助餐廳經(jīng)常能見到端著滿滿一盤子菜肴回到座位的人,到頭來他們卻無法把菜吃完。他們一開始的確是想享受美食的,可是最后只能落個肚子疼的下場,與其這樣,還不如按需取餐呢。但他們光想著“撈回本兒”,把吃飯變成了痛苦的修行。
看電影、租影碟也是如此。大部分人即使覺得電影很無聊,也會看到最后,因為他們不想浪費電影票錢或租金。
可是,無聊的電影如果看到最后,不僅浪費了1800日元的電影票錢,更浪費了寶貴的兩個小時時間。但如果中途離開,就只損失了1800日元的電影票錢。租來的影碟也是一樣,如果覺得無聊,就不要看到最后,直接放棄,這樣就能避免金錢和時間的雙重損失了。
餐廳的菜肴不好吃,可還是強忍著全部吃完,付完錢,離開餐廳之后再抱怨。想必很多人都是如此吧?然而,我的一位20多歲的女性朋友,年紀輕輕就培養(yǎng)出了老牌美食家都贊不絕口的舌頭。她去餐廳吃飯時,如果吃了一口覺得不滿意,就會立刻付錢走人,絕不等其他菜肴上桌。“人生苦短,一輩子能吃幾頓飯啊?把這么寶貴的時間花在不好吃的飯菜上實在太可惜了。這樣做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她并不覺得已經(jīng)付錢了,就一定要強忍著把飯菜吃完。店家也許不能理解她的做法,但是,吃完不好吃的菜,不僅會浪費錢,還會影響她的心情,這就是雙重損失了。我能理解她的想法,不過每次和她出去吃飯,我都會提心吊膽,擔心她對食物不滿意。
有很多人在主題公園買了通票,就想盡可能多參與幾個項目,匆匆忙忙地跑來跑去。我覺得他們不是在享受,而是在完成某項任務。還有人覺得好不容易去旅游一次,必須把導游書上介紹的景點全部去一次,把日程表排得滿滿的。我覺得他們并不是在體驗當?shù)氐娘L景文化,而是在完成作業(yè)。
錢沒了,再去賺就行了。可是,失去的時間是無法挽回的。所以,我們應當把花出去的錢看作沉沒成本,追求滿足感更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