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之底-文苑
第一次去瓦爾登湖的時候,我在谷歌地圖上搜索,才注意到瓦爾登湖的英文名不是“WaldenLake”,而是“WaldenPond”。按中文的表述,它似乎更適合譯為“瓦爾登塘”。
那一天,我在瓦爾登湖邊繞湖走了一圈,湖邊成片的松樹林讓我想起江南老家以及我家舊宅邊上的小池塘。我一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逢人只會說“我家屋后的那個塘”。
在城里,如果房子邊上有這么一個池塘,你就算是擁有一棟“水岸豪宅”了。至少售樓廣告會這樣吹噓。然而在鄉下,它卻是那樣平淡無奇。我也是在離開故鄉后才愈發意識到它的寶貴。
我懷念那個時常出現在夢里的池塘。夏天的時候,池塘里長滿了荷葉和蓮花,也算是閱盡人世繁華。到了冬天,荷盡花枯,荷塘恢復平靜,遠遠望去,它又有了朱熹詩里“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
離開農村,我已經說不清楚是幸運還是不幸。我們懷念過去,很多時候是因為在現實面前一籌莫展。比如在城里,我再也沒有可能擁有那樣一個池塘。
春節回家時,我拍了一張荷塘的照片。由于村子搬遷,這里漸漸少了人氣。池塘之上,飄著一種清冷的氣氛。它讓我想起有關池塘的更多文學化的東西。
比如,除了現實,池塘還為我構筑了一個隱喻的世界。我喜歡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面有個少年教養院,它的外號叫“池塘之底”。在那里,池塘之底是一個隱喻,它隱喻那一群被社會遺忘的孩子,沒有人會注意他們的存在。很幸運的是,影片中的孩子們后來遇到了一位足以改變他們一生的好老師。
其實,中國農村的底層社會更像是池塘之底。正因如此,我們村的父母當年才拼命將自己的孩子送出農村。
我當年考上大學,就像是一朵荷花露出了水面。因為離開家鄉很多年,我也慢慢意識到,生命并不會因我一時的出逃而定格。當我逃出一個池塘之底后,等待我的將是一個更大的池塘之底。
而我,又因為根在其中,注定會像夏天的那朵荷花,在生命的冬季到來之時,慢慢沉入池塘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