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故事
生活中,可能在任何一個場所都發生許許多多不一樣的故事,在餐桌上也是。我們家一向都是奶奶煮飯,中午,奶奶煮好飯,就叫我們吃飯了,我正在看著動畫片,被迫暫停了。
吃飯時,我看了看碗里的紅燒魚和炒肉絲,覺得沒有一點食欲,唉,于是拿起筷子在碗里左挑右選。奶奶看了說:“你看哪塊漂亮?別挑了,要是在三十年前的話,一個月還吃不上一頓肉。”聽了奶奶的話,我連忙問:“三十年前到底是什么樣子?”奶奶說:“三十年前呀,和現在有很大區別。比方說三十年前,買肉和糧食要憑票限量供應,很多人家連飯都吃不飽,現在的很多蔬菜,水果我見都沒有見過。”
“那你們那時都穿些什么呢?”我好奇地問。
奶奶接著說:“那里大部分人都穿布膠鞋,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一身灰色衣服,一套衣服常常是老大穿完后,老二、老三接著穿;對一家人來說一輛自行車,一塊手表都屬于比較貴重的物品;聽新聞大多數是通過村里的大喇叭,哪像現在這樣,電視、冰箱、空調樣樣俱備,還可以上互聯網。”
“那么沒意思呀,那你們都玩些什么呢?”我接著問。
爸爸拉接著話茬說:“那時我們玩的游戲都是捉迷藏,打沙包,根本沒有現在的mp3、psp等高科技產品;還有三十年前家家戶戶都有好幾個孩子,住的都是草房,往往幾代人同住在一個小屋里,連個電燈都用不起,更不用說煤氣、自來水了。這三十多年的變化太大,很多事你還不能理解。”
爸爸的話我似懂非懂,我繼續問:“為什么三十年前和現在差距這么大?”
爺爺笑著說:“這全是鄧小平爺爺進行改革開放的結果,這三十年來,經濟發展了,人民富裕了,科技發展了,國家強大了。還舉辦了奧運會,還實現了宇航員太空出航行走,這些都是改革開放的成果。”
啊,我好像有點懂了,原來改革開放這么好,如果繼續把改革開放堅持下去,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國家會更加強大。
想到這些故事,我端起飯碗,大口大口地吃起飯來,一家人看著我餓虎撲羊的樣子,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