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文情懷的佳句
【第1句】: 關于人文情懷的文章
現代社會拜物主義讓人們更耽溺于新的自私中,對鄰居、社區甚至世界冷漠,逐漸失去人文情懷;而人們閱讀和思辨能力的衰退,對抽象思考無能為力,讓平庸化的口號得以盛行,蒙騙群眾。
人的進步有兩種,一種會自然發生;另一種不會自然發生,必須透過教養、反省、以及自我要求才能完成。前者多半指那些由于匱乏而造成的思想、行為、以及制度上的落后,一旦匱乏解除,受到匱乏制約而造成的野蠻、粗魯、糙礪不文、綱紀松散等,即會逐漸改善。
這種會自然發生的進步,我們由近代漸開發社會的過程,即可作為印證。去年底,哈佛經濟學教授班雅明.富里德曼(Benjamin M. Friedman)在《經濟成長的道德后續效果》一書里即指出,經濟成長在改善人的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會促進公平、忍讓、自由等各種道德品質。
這種因果論雖然很容易找到很多例外,但從歷史的角度看,這種一般性的進步論卻也不容否認。只是這種古典式的進步論雖然仍為多數人深信不疑,但到了近代,這種樂觀態度事實上已漸趨稀薄,而這并非沒有其原因: 例如,現在的人盡管物質生活改善,但進一步的拜物主義卻也讓奢華日盛,有理由的自私也更趨普遍。
而除了物質可供消費外,符號、價值,也無一不可被消費,于是價值上的虛無也就更趨普遍,而冷漠則駕馭著人心。于是,新的野蠻、粗暴、剝削遂在虛無的時代氣氛下得以復熾。
例如,在國際社會上,新的恃強凌弱已到了無所顧忌的程度,似乎只要編造一個理由,即可以「人道」之名去做最反人道之事。而這種恃強凌弱之所以得遂所愿,一方面固然是大國藉著壟斷武力而壟斷是非和理由,但更重要的,或許是這些國家的人民居然會對這樣的事,或者保持緘默,或者進而積極支持,這是自私投射到了國家這個層次。
因此,這都是對進步的反諷,科技的進步固然造福人類,但武器軍火的發達卻讓大規模殺人更趨容易,也更加造成國際權力和理由的獨占;物質的進步固然改善了生活的品質,但拜物的結果,卻也讓人更加耽溺在新型態的自私中;在目前這樣的時代,新的自私更被經濟競爭的新模式所強化,人們只關心自己的身體和欲望,并在競爭力不足這種合理化自私的強詞里拋棄了對鄰居、對社區、甚至于對世界的關心。記取二十世紀教訓 由兩次世界大戰到冷戰,再到現在,二十世紀除了物質層面外,到底有多少進步,已委實堪疑。
而最主要的,乃是那種被開闊的人道精神及人文情懷所推動的反省式進步,幾乎已不再存在。套用當今美國思想家雅可比(Russell Jacoby)的說法,乃是以前我們有烏托邦(Utopia),現在則是「近視」癥(Myopia)。
「烏托邦」是一種具有浪漫情懷的理想主義,它相信人與社會都可以變得更好,并召喚出這種變好的可能性。在十九世紀的作家中,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的寫作技巧并非最高,但他活著時會有六十萬巴黎人在他八十大壽時走過他的窗臺向他致敬,他死時全法國乃至全歐洲都為他默哀,即在于他用作品呼喊出了每個人心里具有更好可能性的那個「自己」。
而人道胸襟及人文情懷的逐漸失去,有著許多原因。極端的烏托邦思想曾造成禍害是原因之一,它讓保守者有了污名化烏托邦的口實;近代社會日益多元化,人們為了突顯多元之下自己的片面利益,這種片面化也稀釋掉了人們對整體性、全面性進步的向往,并造成懷疑主義的盛行;而在現實上,則是資源壟斷的程度增加,特定意義的資訊大量生產,也蛀蝕了人們的綜合判斷能力;當然更不要說一切都消費化之后,推動人們藉著反省而自求進步的「意義」已告衰落了。
當反省已無法存在,一切當然都根據本能而演變。本能的相互厭憎已成了政治最大的動力,本能的恃強凌弱成了人類各種行為的基礎,本能的自私自利則合理化了一切冷漠。
而在所有的這些因素里,「閱讀文化」的凋零,無疑的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從東西方閱讀史可知,自從印刷術革命以來,書的確扮演了改變歷史及人類本身的角色。
書依靠著文字而書寫,它可以描述,可以推理論證;可以談具體的事務,更可以談抽象的思維模式和看不見的價值。而十九世紀則無疑是文字文明及書的高峰時代。
閱讀圖像化的陷阱 但進入二十世紀,尤其是二十世紀后半葉,一個新的圖像文明已告興起,再加上閱讀還有來自電視、電影、電腦螢幕以及其他種種的競爭,于是人們的閱讀遂日益往「輕薄短小」的方向移動,而到了近年,除了「輕薄短小」外,它甚至往「短訊語言」進一步變化,在這樣的趨勢下,不但嚴肅著作日趨小眾化,甚至寫書這種以前被認為極正經的事,也都淪為沽名釣譽的消費品。藉著自我暴露私生活而出書,藉著暴露援交經驗而享受大名,都已成了常態而非異態。
出版和閱讀的這種變化,對文化的沖擊有下列幾方面: 其一,乃是人們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意愿都大幅衰退,稍微需要多一點思辨能力的著作,稍微復雜一點的問題,人們即會覺得沉重。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主席達拉.喬伊亞(Dana Gioia)就指出:「當美國人的閱讀能力衰退,人們即會變得越來越無法掌握情況,更難有主動而獨立判斷的精神。
這對于一個自由、創新、有生產性的國家來說,乃是不。
【第2句】: 形容“人文情懷”的詞語有哪些
形容“人文情懷”的詞語有春風送暖,琴心劍膽,唇亡齒寒,東山再起,氣吞山河,國泰民安,家國興盛,人杰地靈,鐘靈毓秀,山清水秀等等。
''人文''在詞匯廣義上講,是指社會中各種文化現象。
現在流行語的“人文情懷”是指,對某地區性的文化傳承、習俗與文化的自然景觀產生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懷念。
古往今來好多文人志士在詩詞歌賦中都蘊含著人文情懷為人所傳頌。
形容“人文情懷”的詞語有春風送暖,琴心劍膽,唇亡齒寒,東山再起,氣吞山河,國泰民安,家國興盛,人杰地靈,鐘靈毓秀,山清水秀等等。
【第3句】: 有關美好情懷、修養的名言名句
一、一個人只要有耐心進行文化方面的修養,就絕不至于蠻橫得不可教化。
出自:〔古羅馬〕賀拉斯:《書札》
介紹:昆圖斯·賀拉斯·弗拉庫斯(拉丁語: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希臘語:Ορ?τιο?,前65年12月8日意大利韋諾薩 - 前8年11月27日意大利羅馬),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統治時期著名的詩人、批評家、翻譯家,代表作有《詩藝》等。
二、勤勉、知識和人道,不僅有益于私人生活,而且對公共生活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在促成政治治理的偉大繁榮方面的影響作用,正如在造成個人的快樂和興旺方面的作用一樣。
出自:〔英國〕休謨:《論技藝的提高》
介紹:大衛·休謨(David Hume,公元1711年4月26日—公元1776年8月25日),蘇格蘭不可知論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被視為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個人只有在他努力使自己升華時才成為真正的人。
出自:〔法國〕馬爾羅:《寂靜的聲音》
介紹: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小說家,評論家。他天性能說會道,口若懸河,卻從來不談自己的出身家庭和早年生活,終其一生要人相信他生來就是個成年人。
四、啊,有修養的人多快樂!甚至別人覺得是犧牲和痛苦的事,他也會感到滿意、快樂;他的心隨時都在歡躍,他有說不盡的歡樂!
出自:〔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怎么辦?》
介紹: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俄語: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нович черничевский,1828年7月12日—1889年10月29日),俄羅斯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評論家、作家,革命民主主義者。
五、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出自:〔美國〕愛默生:《文學與社會目的》
介紹: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
【第4句】: 求人文關懷的名言
關于人文關懷 關于“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它肯定不是人的本性,從“性善說”觀點來講,善良可能是人的本性,但善良不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的真正出現,是民主作為一種需求出現之后。
正因為有了民主,即人生來平等,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智力和能力做出選擇,而現行社會的制度無法保障實現全社會的公平,必須通過人文關懷這樣的形式輔之補償。因為制度不可能解決人類社會所出現的任何問題,包括權力、利益分配、秩序維護等等。
我們知道,人文關懷可能涵蓋了道德、法律、經濟、歷史以及自然科學,但人文關懷是要有前提的:民主之后是法律,再之后人文關懷才作為制度的一個補充發揮作用。在制度還是千瘡百孔的時候就祭出人文關懷,只會把制度擠出社會,這個社會就更加混亂和人治了;在一個制度很欠缺的社會里,大力倡導人文關懷是有益人心、有益社會的良好發展的。
例如,在我國,貧窮落后依然存在,制度上對貧窮地區人們的幫助還不是很完善,那么我們適當的提倡捐款、捐物表達人文關懷是有益的。本人曾對人文關懷下過一個定義,即以文化作為載體,大力弘揚人性真善美的一面,為達這一目的所做出的一切活動都歸結于人文關懷的過程. 中共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兩個新名詞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變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現在提出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體現了執政黨對人的關懷、社會對人的關愛。
嚴肅的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始關心人內心的感受,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這拉近了執政黨與人民的距離。
而黨員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人文關懷的實質應該是:在理順人與其它種種對象的關系中,確立人的主體性,從而確立一種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價值的人生價值關懷,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文關懷不僅僅是從經濟和道義上給予關懷,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