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對老家的情懷句子露從今夜白
【第1句】: 路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達的思想感情
此時詩人是在思念故鄉,表達了詩人非常向往著家鄉的親人,思念著故鄉的一切。
賞析: 【第1句】: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第2句】:戍鼓:軍鼓。
【第3句】: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后,就開始宵禁。 【第4句】:秋邊:一作“邊秋”,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第5句】: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第6句】: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消息。
【第7句】:長:一直,老是。 【第8句】:達:到。
【第9句】:況乃:何況是。 【第10句】: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
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鄉的親切,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消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
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
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凄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 “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
最后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關系,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爭的關系而破壞了。
最后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系,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
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
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甭窋嘈腥?,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
“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奥稄慕褚拱住?,既寫景,也點明時令。
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保ā恩媸贰罚倪@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
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坝械芙苑稚?,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
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
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
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第2句】: 露從今夜白表達的什么意思
你好。
唐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鄉的親切,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消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
“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后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關系,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爭的關系而破壞了。最后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系,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
注:當時正值安史之亂。
【第3句】: 什么詩句表達思鄉的情懷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思鄉作
【唐】布燮
瀘北行人絕,云南信未還。
庭前花不掃,門外柳誰攀。
坐久銷銀燭,愁多減玉顏。
懸心秋夜月,萬里照關山。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第4句】: 露從今夜白的下一句
是這個 你慢慢看在原文這里
標題: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體裁:古詩
格律:五言律詩
詩詞原文
戍鼓②斷人行③,
邊秋④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⑤,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⑥寄書長⑦不達⑧,
況乃未休兵⑩。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第1句】: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第2句】:戍鼓:軍鼓。
【第3句】: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后,就開始宵禁。
【第4句】:邊秋:一作“邊秋”,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第5句】:露從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第6句】: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消息。
【第7句】:長:一直,老是。
【第8句】:達:到。
【第9句】:況乃:何況是。
【第10句】: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鄉的親切,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消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凄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
“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后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關系,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爭的關系而破壞了。最后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系,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后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同年代“詩仙”李白并稱“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為“詩圣”。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其詩對后世影響深遠。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該詩是759年(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寫的。當時,詩人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因關中大旱,饑荒嚴重,便棄官離職前往秦州。在兵荒馬亂中,與兄弟離散。詩人懷著強烈的憂憤和思念之情,以及對戰爭混亂而帶來的國危家亡,帶來的生死離別的痛恨寫下了這首詩。
【第5句】: 表達思鄉情懷的詩句
【第1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第2句】: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維
【第3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4句】: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 夜 作 〔唐〕高 適
【第5句】:慈母吟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第6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第7句】: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第8句】: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第9句】: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人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第9句】:人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
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第10句】: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第11句】:客舍并州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
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第12句】: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第13句】:黃鶴樓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第14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第15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
【第16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第17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第18句】:.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文《渡漢江》)
【第19句】: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第20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第21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第22句】: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第23句】: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第24句】:除 夜 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第25句】:歸 家 〔唐〕杜 牧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第26句】:鄉 思 [宋]李 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