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疆擴土的名句
我是子都說歷史,今天小編搜集了一下歷史上那些比較霸氣的話。往往霸氣的話語,出自霸氣人之口。那些霸氣的話,有不少都是來自于中國古代,讀起來朗朗上口,又熱血沸騰。不得不感嘆我華夏文明的優秀。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總結的幾句霸氣的話語,彰顯著歷史的偉大。
【第1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西漢王朝是我國的一個強大的王朝,我們經常把秦漢盛世,隋唐盛世掛在嘴邊。可見漢朝在歷史上的地位之高。在自從秦始皇以來,匈奴一直都是華夏大地要抗衡的點。匈奴一直在邊境不停的騷擾,燒殺搶奪,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當時大漢已經恢復元氣,有一個大將軍叫陳湯,上書漢元帝的時候說道:“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元帝深為感動,就令其為大將軍,在北方大敗匈奴,大單于也被殺。而剩下的匈奴聞風喪膽,紛紛表示愿意臣服。陳湯這一句話,滅一國!
【第2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出生于唐末,家庭比較富裕,自幼黃巢就非常的聰明,學習也非常努力。但是他參加科舉考試確屢屢碰壁。當時的唐朝已經搖搖欲墜,各級官吏腐敗無能,魚肉百姓,加上天災,百姓已經民不聊生。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郁郁不能得志的黃巢寫下這首詩句,次年率領大軍攻入長安城。
【第3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屬漢土。
《后漢書。南匈奴列傳》中,班彪給漢光武帝劉秀的奏章中有“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
帝嚳曾經說過“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上面的話最原始應該是由這兩句合成的。
在當時這是一句多么霸氣的話語,彰顯了大漢的威嚴,率領萬國,為天下之雄主,奠定了天下以漢人為核心的格局。這樣的話語該當被銘記。
【第4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是出自周朝詩經里的話語,意思是凡是天下的土地沒有不是屬于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沒有不是帝王的臣民。普天之下的土地,在名義上屬于天子,但在實際上是屬于那些諸侯國,士大夫與平民的。回想起西周建國之初,天下歸服,萬民歸心,周天子以威信率領天下,開疆擴土。
【第5句】:俄羅斯的疆土確實很大,但是沒有一寸是多余的
普京特殊的工作經歷,面對強敵毫無畏懼,這樣的一個熱血總統,當他面對他國記者時,說出了這樣一句話。霸氣是需要資本的,歷史上敢這么說的人,都是有自己的資本的,所以說,霸氣的話是霸氣的人說出來的,說到底,還是人霸氣。
【第6句】:我承認我比你矮,但如果你因此而嘲笑我,我將用劍削平你的頭顱來縮短我們的距離。
這是拿破侖的名句。拿破侖雖然建立了不世功勛,將法蘭西的勢力席卷了整個歐洲,但是他的身高卻遭到了很多人的取笑。于是拿破侖就說出了這一句霸氣的話語,一時間在世界范圍內流傳。
開疆擴土為人先,請出上聯
開疆擴土為人先!植樹造林防沙化!
為了唐朝開疆擴土的三朝重臣徐茂公,是怎么死的
徐茂公,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奪得江山以后,因為徐茂公功勞甚大,就賜他姓李,名績。
徐茂公的家庭:
父親:徐蓋
老婆:徐夫人
兒子:李震
孫子:李敬業、李敬猷
女兒:薛仁貴夫人
女婿:薛仁貴
徐茂公是怎么死的
徐茂公是怎么死的
徐茂公跟隨李世民,投靠唐朝以后,
入唐后,唐高祖李淵說徐茂公徐世勣是“純臣”,賜他姓李。先封曹國公,后封英國公。
唐太宗時期,貞觀年間,曾參與平定東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的戰役。武德八年(625年)突厥進犯,李世勣討伐。貞觀三年(629年)大破突厥,俘五萬人而歸,鎮守并州十六年。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貞觀十五年(641年),在諾真水(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大敗薛延陀。貞觀十八年(644年)隨太宗親征高句麗。
唐太宗晚年,曾對太子李治說:“徐茂公李勣這人太忠義,你無恩于他,恐怕日后他無法盡心輔佐你。”為了使徐茂公忠于李治,唐太宗將他貶為疊州(今甘肅迭部)都督。唐高宗即位后根據唐太宗的遺命恢復了他的職位,歷任尚書左仆射、司空。高宗問他:“朕欲立武昭儀為后,你以為如何 ”徐茂公說道:“此陛下家事,何必要問外人。”
總章元年(668年),徐茂公李勣率兵至鴨綠江,與薛仁貴會于平壤,攻克平壤,大勝而歸。參見唐與高句麗的戰爭。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貞武,陪葬昭陵。因后來其孫徐敬業反對武則天,發動起事,被族誅,李勣也被剖棺戮尸。到后來唐中宗復辟政權之后才平反昭雪,以禮改葬。
徐茂公李勣之所以死去,是因為他以75歲的年齡還出兵打仗,回來后,因為身體太累,病死了。
開疆擴土和保家衛國哪個更榮耀
守護我想守護的人 殺戮侵犯我守護之人 戰爭只會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然榮耀只屬于保家衛國的之人
對外稱臣隱忍十二年,李世民如何開疆擴土威震四方
對外稱臣隱忍十二年是指李唐王朝開國之初對突厥稱臣一事。需要注意的是:十二年是從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算起的,而李世民登基后其實只隱忍了三年。
隋末天下大亂,一時間各路反王風起云涌。起兵于山西太原的唐高祖李淵為免自己在與其他反王交鋒時被北方的突厥抄襲后路而向突厥稱臣,事實上當時北方各路割據勢力幾乎都向突厥稱臣,突厥則在李淵、劉武周、竇建德、梁師都等各路勢力之間坐收漁利。隨著李唐王朝逐漸削平群雄,這時由李唐王朝統一天下的格局日漸明晰起來,突厥也在這時預感到唐朝有可能成為日后自己的一個潛在威脅,于是加大了對殘存的幾路割據勢力的支持,然而還是被唐朝一一粉碎。盡管唐朝消滅了突厥人支持的其他割據勢力,但鑒于此時李唐立國不久,根基尚不穩固、國力尚不強盛,因此李淵并未公然與突厥翻臉,至少在名義上他還是繼續對突厥稱臣的。
李唐開國之初就經歷了玄武門之變——太宗李世民殺死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讓位于自己。然而就在他即位剛十二天的時候東突厥十萬大軍由頡利可汗親率一直進擊到大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城下飲馬渭水。這時的李世民選擇了忍辱負重——拿出國庫所有積蓄賄賂頡利可汗,與此同時自己親赴突厥大營求和,然而即使在此時他也依然堅持絕不放棄長安城。盡管是前來求和,但當他單槍匹馬步入突厥營帳和頡利面對面談判時頡利被震懾住了,不久突厥退兵,但這件事被李世民和他的臣民視為國恥牢牢銘記。
僅僅只過去了三年李唐王朝就聯合反對頡利可汗的各部族向其發起全面的戰略報復:唐軍深入突厥腹地俘虜頡利可汗滅東突厥。自此大量突厥人開始自動內附,突厥血統從此逐漸融合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脈之中。盛唐時期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達一百多人,幾乎占到五品以上武官的一半。公元630年東北和西域各部族紛紛要求內屬大唐王朝,各族首領齊聚長安,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也是在這一年孤懸海外的倭國向大唐帝國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前他們已派出三次遣隋使。
十年后唐軍征服位于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這次唐朝沒有將高昌故地設為羈縻州府,而是完全效仿中原內地設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漢代開拓西域雖標志著西域納入中華版圖,但是以西域都護府的名義,李世民完成了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西域設置郡縣的壯舉。至此大唐王朝已先后取得針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龜茲等國的軍事勝利。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朝散大夫王玄策在出訪天竺時被天竺篡位之君阿爾裘那扣押,但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逃了出來并以一人之力向吐蕃和尼泊爾借來七千兵力,最終身為大唐使節的王玄策利用這支借來的雇傭兵完成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
在赫赫武功的背后大唐王朝并未出現漢武帝伐匈奴那樣的經濟民生凋敝,此時的大唐帝國正處于貞觀之治時期——《舊唐書》載: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斗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及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資糧,取給于道路焉。
說大明強大,為何明朝皇帝不去開疆擴土
不知道題主問這個問題是什么意思?難道僅有明朝存在這個問題嗎?試問漢、唐、宋、元、明、清這些大一統王朝,哪個不是初期開疆拓土、中期守成、后期衰敗?只是每個階段的持續的時間長短不同罷了。
明朝也曾開疆拓土
明朝的開疆拓土主要集中于洪武、永樂兩朝。朱元璋時期雖然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江山,然而當時北元的殘余勢力仍然較大,因此朱元璋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全面消滅北元殘余上。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的主要精力都在對付北元上,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捕魚兒海大戰之后,北元的最后殘余力量徹底被消滅,北元朝廷就此被消滅,黃金家族后裔徹底失去了對草原各部落的統治。至此,洪武朝的主要軍事行動才算停下。
△明成祖朱棣
明朝開疆拓土的另一個高峰期出現在永樂朝,五征漠北、南征安南,明成祖朱棣也算是征戰一生了,甚至連他自己都死在了第五次北征的歸途中。而在他的統治下,韃靼、瓦剌先后向大明稱臣;東北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東北地區第一次處在中原王朝的統治范圍內,并將統治區域延伸至庫頁島附近;安南納入大明統治,結束了陳氏政權的長期割據;西北設立哈密衛,從游牧民族手中重新奪回了西域咽喉。
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面對朱棣長期征戰帶來的消耗,他們不得不采取戰略收縮,與民休息、休養生息。
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是所有朝代的共性
這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短期開疆拓土,長期戰略收縮不是明朝一個朝代的問題,而是所有朝代的共性。而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局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1句】:利益問題,統治代價過大。之所以所有的中原王朝在擴張到一定范圍后,都會停止擴張的步伐,并不是它們沒有了向外擴張的野心,而是持續的擴張并不能進一步帶來利益。古代由于通訊、運輸等條件限制,實際上一個國家的統治范圍是有限的,一旦超出這個范圍,統治的代價將遠遠超出獲得的利益。就拿安南地區來說,永樂年間雖然將其納入了統治,但長期以來該地區不僅無法給朝廷帶來收益,朝廷反而需要不斷的給予資助,這也是明朝后期放棄該地區的原因之一。
【第2句】:生活習俗問題。農耕文明的擴張需求顯然不如游牧民族那么強烈,這是農耕文明的共性問題。游牧民族由于生活環境限制,生活水平遠不如農耕文明高,社會發達程度也不如農耕文明,這使得游牧民族更富有侵略性,但它們的擴張卻也不同于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擴張在于徹底的統治和同化,而游牧民族的擴張則更多是一種掠奪式擴張,短期內的確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但由于擴張方式的不同,農耕文明的擴張比游牧民族的擴張更具有持續性,參照大蒙古帝國。
△大蒙古帝國
【第3句】:持續擴張代價太大。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代價是相當大的,對國力的損耗極大,因此無論一個朝代多么強大,也無法負擔長期的持續擴張和戰爭消耗。往往一個時期的持續戰爭,造成的消耗需要數倍時間來恢復,參照漢武帝時期和明永樂時期。如果不考慮結果的一味擴張,那不叫開疆拓土,而叫窮兵黷武。
因此,中國歷朝歷代都是短期內開疆拓土,而更長的時間處于守成階段,這段時期不僅用來恢復國力,更是對開疆拓土后的一種消化,從而將已占有地區徹底納入統治。而中后期的衰落和領土收縮,更是歷朝歷代的共性問題。
多爾袞是為大清開疆擴土之人,為什么不選擇自己當皇帝
多爾袞一生有兩次機會和皇位擦身而過,不是不選擇當皇帝,而是他沒有能力能坐上皇位也沒有能力坐穩皇位。
第一次:皇太極去世時。努爾哈赤遺詔規定皇位繼承人必須由滿洲貴族八旗旗主共同議定,皇太極去世時,多爾袞雖然掌握了兩白旗和鑲藍旗,但是兩皇旗和正藍旗支持的是豪格,正紅旗支持的是代善,而鑲藍旗能夠作主的卻是濟爾哈朗。幾方勢力相持不下,如果多爾袞要硬拼,肯定會造成八旗分裂,那么清軍入關進駐中原的大局就會被破壞,何況那時還是清廷和明軍對抗的關鍵時候,八旗內訌只會便宜明軍,對清廷一方沒有絲毫好處。如果扶持皇子登位,多爾袞憑借軍功和權勢完全可以在朝廷管理上占上風,于是由濟爾哈朗提出指定皇子繼承皇位,他們幾位軍功顯著的權臣來做輔政,多爾袞不得己之下只能放棄爭坐皇位。
第二次:順治帝登基后親政前,多爾袞這個時候已經權勢濤天,打敗排擠掉了所有的對手,整個朝廷唯他獨大。他為什么沒有自己登位呢,很多野史都說是為了孝莊太皇,因為愛情。實際上多爾袞好色是一點不假的,而以他狠辣囂張的個性不可能會把男人對權利的野心欲望放在感情之后,他之所以沒有登位是他自己沒有想到他活不長,而且他一直覺得順治還小,還沒有長大,威脅不到他最高輔政的權利地位。何況這時候順治帝已是皇室正統,多爾袞是皇室宗親,他要是坐上皇位是篡位之舉,是要背負罵名的。最最重要的還是他不知道他三十九歲就會死,早知道他肯定不會在乎是不是篡位,坐上那個位置再說了。
支付寶為了開疆擴土,元旦節加量送紅包,微信動搖了嗎
根據微信的尿性,雖然支付業務有點慌,但絕對不會舍得砸錢給用戶,畢竟騰訊已利益為重,但是阿里一直想設計的社交聊天可能還是沒法動搖微信。以上個人觀點。謝謝
有人說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的兵馬不多,但是后面還有實力開疆擴土,你怎么看?為什么
謝邀!
到赤壁之戰的時候,全國人口急劇下降。不但是戰亂死了很多人,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流離失所而限制了人口的生育。你在農村養只雞,每天都把它趕得雞飛狗跳的,你看它一年能生幾個蛋?何況人類還是胎生動物。
當時劉備軍隊雖少,但也有關羽的水軍萬余,劉琦的水軍萬余人。對付曹操、孫權或許不夠。但對付一個郡縣,這個軍力是碾壓性的優勢。劉琦本身就有江夏一郡,周瑜在攻打南郡,南郡位于曹魏的襄陽與公安的中間部位,等于隔開了公安,劉備當然順勢就占有公安。荊南四郡是零陵、桂陽、長沙、巴陵,雖然被蔡瑁帶著投降了曹操。但是,赤壁之敗,這四郡就成了曹魏的飛地,曹操對他們根本無力支援。更兼此四處本身就是劉表的地盤,而劉備是劉表的“托孤大臣”,又帶著劉琦。所以,劉備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四郡,根本就不需要用什么兵。
荊州是當時中原地區唯一沒有遭遇戰亂的地方,所以全國很多人都逃到荊州避難,人力資源相當的豐富。有了荊州五郡,練兵修武就有了人力資源的支撐,劉備當然不會閑著;不但招兵買馬,還有很多原劉表的荊州舊部、各處隱逸、當地遺賢,也都投到了劉備麾下。孫權也才江東六郡,此時的劉備,軍力估計已經不下于江東了。所以孫權才會“進妹固好”劉備!
另外,南郡是荊州的中心,物資集結之地。周瑜打了一年有余,才打下了南郡。可如果沒有張飛的加入、沒有關羽的“絕北道”,周瑜是拿不下南郡的。所以,南郡其實是孫劉共同打下來的。后來在劉備手里,估計是用江夏的江南部分換來的。卻被吳書硬寫成“借”給劉備的。可以看看地圖分析一下;南郡位于江夏、夏口以西,江夏郡一部分在文聘手上,一部分在劉琦手上。剛好隔開了南郡。也就是說,南郡與孫權沒有通道,是一塊飛地。孫權要控制南郡,要么和劉備開戰,要么過江與文聘交鋒。兩頭他都沒有勝算,只會增加仇恨。得不償失!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南郡,換劉琦手上與自己接壤的江夏、夏口等地。
總之,不管什么方式,人口最稠密的南郡(江陵)屬于了劉備。孫權的六郡,人口超過了二百萬。劉備的五郡,人口一百五十萬總是有的吧?在一百多萬人口中,再招個十萬八萬,算八萬吧,也就占總人口的5%左右,就已經有十萬余軍隊了(蜀漢末年軍隊還占總人口的11%呢)。所以,劉備入川時,帶了三萬人去。荊州應該還有近八萬人。到諸葛亮,張飛增援時,又從荊州帶走了月三萬人。留給關羽守荊州的約近五萬人。關羽攻打襄樊時,用兵三萬。留給糜芳、士仁守南郡、公安的各約一萬人。這個數字剛好對得上。也就是說,劉備入川前,在荊州五郡擴軍八萬。這個軍力,已經和東吳持平了。
取得西川后,增加的人力資源應該在120——150萬之間。劉備收降的蜀兵應該也在八左右,加上荊州帶來的兩批共六萬人,總計西川的兵力達到15萬左右。攻擊漢中時,估計劉備出兵應該也是八萬左右。因為西川剛得到,還沒穩定,加上各地少數民族的反抗此起彼落,留軍太少是鎮不住的。當劉備要求諸葛亮增兵漢中的時候,諸葛亮猶豫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本身兵少亂多,還要往前線增兵,他有點措手無策了。而且劉備要求的數量應該還不少,所以才讓諸葛亮為難了。好在楊洪教他:“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才解決。這一下,諸葛亮只能按楊洪說的,不惜一切代價征兵。從以后的兵民對比來看,此次的征兵起碼也在八萬以上。也就是說,經過諸葛亮征兵后的蜀漢,此時的川中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二十三萬了。征兵率已經超過10%以上了。好在漢中戰役中的直接對陣不多,應該沒什么傷亡。
之后,留下約五萬人給魏延守漢中(漢中已經沒有多少老百姓了,不可能從漢中招兵),沒有這個數量的兵力;既要重建漢中,又要構建防御體系,還要恢復生產、經濟,作為將來的北伐基地,那是根本做不到的。不但如此,還有可能留下了很大一部分“女子當運”的婦女在漢中,與軍人組成家庭,漢中才有可能發展起來。劉封、孟達兩路去上庸,估計也要用兵萬人。取得上庸后,連申耽的家屬都被遷往了蜀中,估計從上庸也遷了不少的戶口到漢中。上庸有三郡,而且此地一直沒有戰爭。即使每郡只有五萬戶,也有十幾萬戶。遷一半到漢中,都有八九萬戶。否則,到諸葛亮駐漢中時,就不可能有條件立即北伐。
閬中張飛的機動兵團,應該留了有三萬左右。那么;此時在成都的總兵力應該在十四萬左右。這些兵要防西北面的陽平關一線,第二道防線的劍閣一線。南中的山民、成都的動亂,這些地方,沒個七八萬也是不保險的。所以,這樣就能算出來了,能給劉備東征的,不會超過六萬人。也正因如此,劉備肯定認為老將、舊將是最可靠的,都留在家里穩定大本營。反正東吳陸戰是菜鳥,就帶去一班二流將領,也足以奪回荊州(劉備根本不知道;關羽其實是敗在陸遜的陰謀詭計而不是呂蒙手上)。所以,放棄了陸遜最害怕的水陸并進。把唯一一個最得力、最強的一線大將黃權,調去防守曹魏(這也是不得已,防曹魏的,必須是最厲害的角色)。
結果都知道,劉備大敗。但說劉備損失了多少人,我的看法是非常有限。撐死了也就損失萬把人。根據是什么?根據就是諸葛亮的文集《諸葛亮集》的記載;諸葛亮駐漢中時,統領的人馬是二十萬大軍。這是諸葛亮自己的來往文書,不是國家文件,絕不可能造假。如果劉備的六萬大軍全部損失,諸葛亮僅剩八萬人,加上魏延的五萬,張飛的三萬,一共才十六萬人。別的地方都不守,成都也一兵不留,也不夠二十萬。即使在南征能召集一些兵,能招兩萬就了不起了。也還是不夠二十萬。所以;劉備損失應該在一萬人左右。這樣,諸葛亮南征時,征兵兩萬,并挑選精壯組織起一支“無當飛軍”。劉備的敗兵五萬+原留守八萬+閬中三萬+魏延五萬+南征征兵兩萬,合計總兵力就達到了二十三萬,再在各地零零星星召慕兩萬人,應該不是很困難。有二十五萬兵力,南方壓力已經減小,除去各地駐守的、成都留守的共五萬人差不多了,這就夠諸葛亮統領二十萬大軍在漢中了。
所以,劉備損失最大的,反而是幾員二線將領,兵員損失應該不到一萬人。試想,七百里的連營,扎了四十屯。陸遜怎么可能令七百里同時起火?你一共才六萬余人,又怎么可能在七百里寬的戰線上,同時發起攻擊?解放軍過長江時都做不到,你陸遜在一千八百年前能做到?所以,陸遜攻擊的,不過僅是劉備的大營而已。吳班、吳懿、馬忠、廖化等等都安然無恙,就是證明。所以,劉備大營損失約數千人,加上黃權不得已投魏的八千人,一共損失萬余人是可能的。夷陵之戰后,陸遜不但不敢繼續進攻,孫權還趕快派人來與劉備求和。就足以證明;劉備此敗,并未傷到蜀漢筋骨,擔心劉備的再一次進攻。他如果知道劉備會死,絕不會來求和!